峽路相逢

【北大課程:社區GIS的理論與實務】用GIS畫出看得見的地方學文化地圖|允貞同學課後心得分享


Listen Later

「走讀+吃美食+拜神明=一門GIS課?」
在臺北大學,有一門叫「社區GIS」的課程,他們走訪廟宇、拜土地公,還搭配美食設計走讀路線,最後成果不是報告,而是一支有情境、有故事的 vlog。他們不是坐在教室裡學,而是用腳走出了一份對地方的理解。

#把學術工具帶進日常生活
這堂課從QGIS軟體開始,帶著學生慢慢走進社區。從實地觀察、在地對話,整理出一份可以真的走一遍的文化地圖。學生說:「過去覺得地圖很抽象,現在走過那些地方,反而覺得它們有溫度了。」

#在地信仰與美食的串連
他們設計的走讀路線,不只是參拜廟宇,還搭配了在地美食。像是媽祖來自閩南,他們就挑選了豬腳店作為路線中的一站;土地公喜歡甜食,他們準備了麻糬和花生糖作為供品。這樣的安排既貼近信仰,也增加了參與感,讓原本嚴肅的走讀過程,多了一點生活味和趣味性。

#巷弄裡的小發現
– 他們在學校旁邊的巷子裡,發現一間迷你的土地公廟,就藏在停車場後方;
– 在福興宮,第一次看到用石頭雕刻的神尊,不是常見的彩繪,感覺簡單卻很莊重。
這些意外的發現,讓學生重新認識了「社區」這件事,也讓原本冷冰冰的地圖,多了一點故事和記憶。

對他們來說,這堂課不是在做報告,而是用走的、用拍的、用吃的,記下對地方的觀察。文化,不一定要遠行才能遇見,有時就在你每天經過的那條路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峽路相逢By 海山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