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从公元317年起,到公元581年止,匈奴、羯、氐、羌、卢水胡、鲜卑人先后入主中原,有两个半世纪以上,至隋文帝杨坚即位,黄河流域的统治权才又重新回到汉族地主的手中。当拓跋部进兵中原的时候,鲜卑族的人口本不多,它的社会发展的阶段也较落后,因此,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权起见,无论对内镇压还是对外征服,都不得不依靠汉族地主和强迫汉族农民来供他们奴役。起初,鲜卑的统治阶级还警惕着, 它将政权的主要部分和军事的主要力量都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政权方面,所谓“其始也,公卿方镇,皆故部落大酋;虽参用赵、魏旧族,往往以猜忌夷灭”(北宋刘攽等《魏书·目录叙》)。 军队中,起初由鲜卑族人构成全部军队,汉族农民只是“服勤农桑,以供军国”16,即使以后驱蹙汉族农民作战,也只充步兵,骑兵均由鲜卑人来担任,鲜卑人构成当时军队中的基本力量。随着他们封建化程度的加深,鲜卑族内部急遽的分化,大部分鲜卑人都沦落到被封建隶属的人群里去了,宇文泰筹组府兵,兵农的身份固然有所提高,但是终究不能挽回这一颓势。这样,军事力量自不得不依靠汉族农民来补充,从北周武帝宇文邕起,府兵在均田的基础上大大地发展起来,这一事实也反映了这时汉族农民已经构成为府兵中的主要力量了。另一方面,汉族地主在政权中的势力,也必然会随着鲜卑族封建化加深而更加重要起来,这样,久而久之,鲜卑族的统治权,逐渐从鲜卑贵族的手里移转到汉族地主的手里,而鲜卑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又加速了这一过程。隋文帝的代周,就是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
在南北朝对峙时期,南朝人民的支持南朝政权,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半世纪中,民族矛盾已经上升到第一位,而南朝终究是汉族地主的政权之故。现在,北朝的统治权重新回到汉人的手中了,民族矛盾基本不存在了;而南朝统治集团的腐化堕落,又使南朝政权成为南朝人民痛恨的目标。所以隋文帝代周以后,在均田、府兵扩展后的国富兵强的基础上,很快消灭了南朝,结束了二百多年的纷扰局面,使中国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隋文帝以汉族地主的身份重新取得北朝的皇帝地位,隋王朝的统一南北,这些事业的完成,都是在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从十六国时代起,匈奴、羯、氏、羌、卢水胡各族, 以及最后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这些政权崩溃后,各族人民并没有迁回到他们自己的原居住地去, 他们留在中原,和汉族杂居,并和汉族人民一道与北方的各族统治者进行顽强的斗争,久而久之,他们自然和汉族融合在一起了。无论在经济生活方面、文化语言方面、风俗习惯方面,他们已完全和汉族一样了。后来的历史学家也只有从他们后裔的姓氏(如匈奴的呼延氏,羌的夫蒙氏,鲜卑的元氏、长孙氏、独孤氏诸姓)和郡望上(如代人、河南洛阳人、京兆长安人之类),来考知他们族姓之所自出了。到了隋唐时代,匈奴、羯、寄、氐、羌、丁零、乌桓、鲜卑等族诸名称,终于成为历史上的名词,在当时再也没有他们的活动可以记录下来了,也就是说,经过十六国南北朝将近三百年的时间,这时他们已经完全融合在作为统一国家中主体部族的汉部族里了。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1字文务的先世是宇文邵的酋长。宇文部,东胡族,游牧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流域。在东汉机帝时,鲜卑族的大西长植石枧所组织的部落联盟中,有东部大人槐头,据说他就是字文部的酋长。宇文部共有十二个部落,因此他是十二个部落结合起来的一个部费联盟的西长。公元293年,宇文部的大西长莫槐死、弟普拨继立。 普死,子丘不勤继立。丘不勤死,子莫珪继立。奠时,部众强盛,自称单于。莫难死,子逊呢延维立。逊呢延死,子乞得归继立。公元319年,乞得归率七卒数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