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骧教授把《宋书·州郡志》中所记载的侨州郡县之户数作为南渡人口(政府的编户齐民)之约数,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当西晋太康之初,北方诸州及徐州之准北共有户约百四十万(见《晋书·地理志》),以一户五口计,共有口七百余万,而南渡人口九十万,占北方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强。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徒至南方。结果使东晋、南朝所辖境域内,其政府编户齐民中六分之五为本土旧民,六分之一为北来侨民。
南渡民户,以侨寓今江苏者为最多,约二十六万,侨寓今山东者约二十一万,侨寓今安徽者约十七万,侨寓今四川及陕南之汉中者约十五万,侨寓今湖北者约六万,侨寓今河南者约三万,侨寓今江西湖南者约各一万余。
全国侨寓人口中,侨寓今江苏者即有二十六万人。而南徐州(州治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一州领有侨寓人口二十二万余,几占有全省侨寓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九。南徐州内侨旧人口合计为晓河,当体。以流学及之
四十二万余,若侨寓人口二十二万余,则比旧有人口多二万余人。
不过在这里我们应该特别指出,上面的侨寓人口统计数字,只是指政府的编户齐民而言。北来的世家大族在过江之后,为了统治人民,建立起侨寓的东晋政权,同时也在江南火耕水耨的地域中,发展他们自己的庄园别墅。在流离混乱之中,世家大族竭力吸收部曲、佃客以增加自己的剥削对象,而流徙民庶又不得不依附世家大族以图获得耕种的土地,于是在江南各地,由依附荫庇而形成的一种中古庄园形态,也更加发展起来。《世说新语·政事篇》注引檀道鸾《续晋阳秋》云:“自中原丧乱,民离本域;江左造创,豪族并兼,或客寓流离,民籍不立。”萧子显《南齐书·州郡志》南兖州序云:“时百姓遭难,流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南史·齐本纪》称:“诸郡役人,多依人士为附隶,谓之属名。”当时“南北权豪,竞招游食”9,如山遐为余姚令,“豪族多挟藏户口,以为私附,遐到县八旬,出口万余”(《晋书·山涛传孙遐附传》),可见当时世家大族荫庇户口数目之多。荫附的人户,不再向政府呈报户口,从此成为世家大族庄园下的佃客、部曲,他们的人数不会比在政府编户齐民之内的北来侨民为少。因此,上面侨民的数目,也不过是一个约数,其移民的实在数字,可能还要超过可以算出的侨寓人口的总数。
由于中原人民的大量南移,因此唐诗人张籍的《永嘉行》冲,有“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