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北方农业生产盛况的消逝与南方崛起


Listen Later

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以肥沃的土地和先进的农业生产著称。然而,随着历史的进展,战乱和破坏导致北方经济逐渐衰退,而南方地区在隋唐时期迎来了快速发展,江南地区逐步成为全国经济的核心。从东晋到隋唐,由于南北方经济的此消彼长,中国的经济重心成功移到了南方,成就了江南的繁荣。隋朝的运河开凿,更进一步促进了南北经济的联系,也巩固了南方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
徐州.....厥田惟上中青州.....厥田惟上下豫州.....厥田惟中上冀州.....厥田惟中中兖州.....厥田惟中下梁州......厥田惟下上荆州.....厥田惟下中
扬州......厥田惟下下
可见南方在当时来看,还是生产极落后的地区。战国时,魏决漳水灌邺,秦筑郑国渠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北方的水利灌溉事业,在那时已经相当发展。《史记·货殖列传》也说:“关中自汧、 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 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而当日的南方呢?《史记·货殖列传》称:“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黄金,长沙出连锡,然堇堇(仅仅)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偿)费。”“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眥窳(苟且惰懒之谓)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 准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可见那时的江南,还谈不到开发,处处都表现出劳动人手不足、生产技术的低下、财富的贫乏来。总之,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而不在南方。
自从东汉政权崩溃以后,接着是西、北少数民族贵族进入内地建立王朝,中原地区曾经长期地蒙受剧烈的破坏,尤其在农业生产方面,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生产的发展,受到阻滞。当北方经济进展稍为缓慢有时甚至受到阻滞的时候,南方(较偏于东) 却突飞猛进,已经脱离了《史记·货殖列传》里所描写的地广人稀及无积聚而多贫的状态,到了隋唐以后,便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财富最丰盈的地方了。 自东晋建国至陈亡(公元317-589年),这将近三百年间, 中原人民大量南下,与江南土著人民在生产战线上会师之后,两支生产大军,辛勤地开发江南,把江南建设得“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陈书·宣帝纪》)。南贫北富的情形, 已开始在这三百年内逐渐转变。到了唐朝,数全国财富,就以扬州为第一,所谓“扬一益二"(《资治通鉴》唐昭宗景福元年),韩愈也称“当今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韩愈《送陆歙州诗》序),它简直成为全国的谷仓和衣料的取给地,中国的经济重心,从此由北方移到南方了。所以在隋朝灭陈统一南北之后,首要的事情, 就是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这就是以后要提到的开凿运河大工程。
1《水经·温水注》:九真太守任延始教耕犁,俗化交土,风行象林。知耕以来
六百余年。火耨耕艺,法与华同。名白田种白谷,七月火作,十月登熟;名赤田种赤
谷,十二月作,四月登熟,所谓两熟之稻也。至于草甲萌芽,谷月代种,穜稑早晚,无
月不秀,耕耘功重,收获利轻,熟速故也。米不外散,恒为丰国。
2《南史·到彦之传曾孙溉附传》:历御史中丞、都官、左户二尚书,掌吏部尚
书。时何敬容以令参选,事有不允,溉辄相执。敬容谓人日:“到溉尚有余臭,遂学作
贵人。”.....溉祖彦之,初以担粪自给,故世以为讥云。
《晋书·隐逸·郭文传》:河内轵人也。......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涤
山中.....区种菽麦。
《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一年秋七月乙已,诏日:“比年谷稼伤损,淫亢成灾,
亦由播殖之宜,尚有未尽。南徐、兖、豫及扬州浙江西属郡,自今悉督种麦,以补
阙乏。”
4《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子义欣附传》:[元嘉]七年.....迁使持节、监豫司雍
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芍陂良田万顷,堤堰久坏,秋夏常苦旱。义欣遣谐议参
军殷肃循行修理。有旧沟引啤水人陂,不治积久,树木榛塞。肃伐木开榛,水得通
注,旱患由是遂除(《通典·食货典》作“由是遂丰稔”)。
《南齐书·垣崇祖传》:普通四年冬,始修芍陂。
《水经·肥水注》:肥水又东北径白芍亭东,积而为湖,谓之芍湖,陂周百二十许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魏晋南北朝史By 妙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