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史

北魏税制背后的秘密


Listen Later

北魏时期,为了更有效地征收税款,实施了九品混通制度,根据不同地区和家庭情况进行调整,调节税负。北魏王朝还在中原地区展开了大量的税收和劳役征调,尤其是在孝文帝时期,通过新互调制减轻了部分人民的负担,但实际上政府的税收并未减少。均田制的推行缓解了中小农户的负担,吸引了更多人愿意成为国家的编户,最终稳定了劳动力和税源。
年的户调征收额,据《魏书·食货志》说:“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人帛一匹二丈, 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太和八年,公元484年)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后增调外帛满二匹。”根据以上记载,北魏在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之前(太和九年)、内外百官普给俸禄之后(太和八年六月),政府的编户,每户每年平均(九品混通)缴纳的租调,即绢粟二项,绢调已在五匹以上,田租二十二石九斗以上。租调的数量,有增无减。虽说九品混通纳调,但是富人田连阡陌,中中以上户的封建负担,一般说来固然不算重, 至于世家大族和僧侣地主有免税的特权,更无所谓负担存在;而中下户以下,则随时有“弃卖田宅,漂居异乡”(《魏书·李孝伯传兄子安世附传》)的可能,下下户固已一贫如洗,惟有“质妻卖子” (《魏书·薛野賭传》)之一途。这种过度的租调剥削,只会使政府管下的编户齐民逐渐减少,政府的税收也日益减缩。北魏政权要想挽回这种险恶的局面,惟有开辟税源,要想开辟税源,必须用廉价的方法来争取劳动人手。所谓廉价的方法,就是李冲在太和九年与三长制的建议同时提出的新户调制。《魏书·食货志》载:“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 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即当一夫一妇之调)。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书奏......高祖(元宏)从之。”此外因“军国须麻绵之用,故绢上税绵八两,布上税麻十五斤”(《魏书·张普惠传》)。这廉价的新税率,表面看来,好像政府的目的在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其实从政府整个的税收说来,政府管下的编户由于廉价的号召和三长的搜括而增加很多,比过去竭泽而渔要更为有利。均田令颁布的下一年,北魏王朝接着就减轻户调田租,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政府还按收人户调的总数,分为十分来支配,据《通典·食货典》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魏晋南北朝史By 妙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