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師負擔過重、罕病難以早期診斷、偏鄉缺乏專科醫師等,導致病人延誤治療或誤判,不只是效率面問題,更是直接影響民眾健康與資源分配的痛點。在全球醫療 AI 快速發展之下,台灣的生技公司如何以自身優勢結合 AI、大數據與基因科技,在國際競爭中找到定位,實現創新與商業化?再進一步探問,在缺乏大規模臨床驗證、資料仍具偏差、醫療法規尚未鬆綁的情況下,AI 醫療技術要如何建立臨床信任與主流採用?它真的準備好要進入臨床決策流程了嗎?
訊聯基因用 AI 技術在新藥開發、外泌體研究和跨產業應用上,展現了很強的創新能力,他們不只是傳統的基因檢測公司,更是一個結合 AI 和大數據的科技平台。對醫師來說,他們的技術可能改變我們診斷和治療的方式;對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家兼具成長潛力和穩定性的生技公司。但 AI 在醫療上的應用還有很多挑戰,比如數據隱私、法規限制和臨床驗證的時間成本,訊聯基因雖然走得很前面,但這些風險還是得考慮進去。未來幾年,他們能不能把 AI 的潛力完全發揮出來,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訊聯基因是個從傳統基因檢測轉型為 AI 生技平台的範例,展現了台灣企業在 AI 醫療中的潛力與可行性。雖然技術與市場尚有許多挑戰與風險,但若能持續深化 AI 應用、整合台灣的資料與臨床優勢,有機會在全球醫療科技中站穩腳步。這條 AI 醫療創新的道路是值得醫師、投資者與政策制定者共同關注與投入的。
醫師沒時間解釋基因報告 ➔ AI 分析+自動產生解釋報告;
偏鄉缺乏診斷資源 ➔ 雲端 AI 模型即時判讀+遠距轉介建議;
新藥研發耗時所費不貲 ➔ AI 模擬藥物結構+過濾候選藥物組合;
難治病症資訊分散難判讀 ➔ 整合外泌體、RNA 訊號+AI 特徵辨識。以上是訊聯基因潛在能夠為我們目前所遭逢臨床痛點所提供的工具,聊完這麼 Promising 的前景、怎麼從基因檢測轉型成功,但這是「公司故事」,不代表「產業問題被解決」,我們仍需花時間思考讓臨床場域真正卡住的『採用門檻』:
醫師敢不敢信任 AI?
醫院要不要真的導入?
病人敢不敢讓 AI 判斷自己該吃什麼藥?
目前多數 AI 醫療工具還卡在臨床試驗、缺乏法規核准、難以獲得保險給付等問題,或許才是「能不能上場比賽」的關鍵,不是模型準不準。AI 醫療工具如何贏得臨床信任與法規通過?台灣醫療系統是否具備支持 AI 醫療落地的結構?外泌體資料異質性大、缺乏標準化,AI 有足夠基礎嗎?在醫療現場,AI 的決策輔助會不會反而增加醫療責任?也需要思考 AI 誤判後果(例如誤診會怎樣?責任誰當責?)、醫療現場真實採用難度、醫病關係與人文面向的影響。若要回答這些問題,個人期待日後能獲悉公司跟現所合作幾家醫院合作的實驗性導入結果、外部期刊發表的具體研究、醫療器材審查進度(例如哪個 AI 模型獲得衛福部/TFDA 許可)來揭示實證證據、案例驗證、第三方採用的成果,橋接 Lab 與 Bedsid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