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

曾国藩家书 第二十六篇:致泽儿:读书须能涵泳体察


Listen Later

第二十六篇 致泽儿:读书须能涵泳体察

【译文】

字谕纪泽儿:

八月初一,刘曾撰来到军营,带来了你的第二封信和薛晓帆的一封信,得知家中四宅都平安无事,心中感到十分高兴。

你虽然在读《四书》,但却没有什么心得体会,原因是不能作到虚心涵泳,深切体察。这两句话说的是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而且最为精辟。你现在读《离娄》,就应当用心体会,就应当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当初读到这里也没有深入理解。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出发而不遵守法律,就会以下凌上。“爱人不亲”这一章,以前我读到这一章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贴切的,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明白治人者不能治人,是因为智力不够的原因,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涵泳二字的含义,理解起来很困难。我曾解释说:涵者,就像春雨滋润鲜花,又像清澈的渠水浇灌稻田。雨水滋润鲜花,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会全部倒下,不多不少才能使花儿得到充足的水分;渠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会因缺水而枯死,太多了就会造成洪灾,不多不少才能使稻秧茁壮成长。泳者,就像鱼儿嬉戏于水中,像人在水中洗脚。程子说鱼跃进水潭,非常活跃;庄子说,在濠梁上看鱼,怎么知道它不快乐?这是鱼在水中的快乐。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的语句,苏子瞻有夜卧洗足诗,还有浴罢诗,这些诗句都是人天性喜欢水的一种快乐。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做水,而把这种心情看做鲜花、稻秧、鱼儿、洗足之类的事物,这样对涵泳二字,就能有所体会了。你读书时,单纯理解书中的意义是很容易的,但往往却不能深刻体会。希望你能从朱子的涵泳、体察这两句话,体会读书的要点,用心追求更高的境界。

邹叔明新刊刻的地图十分好。我给左季翁寄了信,拜托他购买十张,你收到后,一定要好好收藏。薛晓帆的一百两银子应当按时还给他。我有回信,请你转交给左季翁。再次嘱咐。父涤生字。

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

【解读】

曾国藩视书如水,人心如花、如稻、如鱼,而虚心涵泳的道理,既是读书的意境,也是读书的趣味,其实这也是读书读到深远处,物我两忘的一种境界。

将心以花、稻谷、鱼的感受来体验生活,实际上是读书读到深处的意味和趣味。在古代,有“书癖”“书痴”“书颠”的称呼,认为“读书便佳”“读书最乐”,甚至以为“有工夫读书,可谓福气”,这些都是指轻松悠闲的读书而言。

陶渊明有“好读书,不求甚解”,即是随心而读并不很费力的意思。庾信所云“书卷满床头”,老杜所云“散乱床上书”“身外满床书”,便都说明读书时也不必总是正襟危坐,大可随便一些,枕上也可以读书。孟浩然有“日长闻读书”句,黄庭坚有“日长宜读书”句,是悠闲读书,显然又有打发时光和消遣的意味。这种轻松悠闲的随心而读,或即古人所说的“老闲犹有”的“读书心”。

当然,古时也有一些士子为科举考试而头悬梁、锥刺股,使读书成为了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虽然这能体现出古人的刻苦,但却是极不正常之读书。如今,我们生活中也有古人那样的事例,多数人为了升学而拼命读书,使读书成为了大苦事。

其实,读书应该是出于一种爱好,是生活或生命的需要,是一种乐事,然而现今更多的人读书都带有太强的功利性。有的为了求职、升官、做生意,甚至有的为了面子而讨好上司或异性,各怀明确而迫切的目的,自然也就谈不上读书之乐了。

还有些人,读了几本书就希望能得到收益和好处,甚至读了一本书就想得到相应的回报,把读书当做了付出和牺牲,这种心境自然也绝无轻松与兴趣可言。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读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经过前两种境界的熏陶,才能有朝一日,达到第三种境界。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By 令扬读书会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

View all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