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第二十七篇 致泽儿:好文章须熟读成诵
【译文】
字谕纪泽儿:
近日收到了你二月十三日写来的信,另外附一首《闻人赋》在其中,得知家中一切平安。
你在小学训诂方面颇识古人渊源,从你所写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你已经寻找到了汉魏六朝的门路,我的确很欣慰。我曾对本朝的大儒比如戴东原、钱辛楣、段懋堂、王怀祖等老一辈人感到很怪异,觉得他们的小学训诂水平尽管能超越近古人,甚至可以接近汉唐的水平,但是写文章却不能追求古人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能够达到本质,而又被阻止在末端,只能略知其中一二,对此我十分不解。我曾经暗自立下志向,要汲取戴、钱、段、王他们的训诂经验,写出班、张、左、郭那样的文章(晋人左思、郭璞小学方面的学问很深刻,文章也更接近于两汉时期的水平,潘、陆也比不上他们)。由于长期的戎马生涯,奔走南北,导致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如果你能完成我没有达成的夙愿,那可真是让人开心。我把你的文章批改后,今天就给你寄回去。
既然你已经找到了入门的方法,那日后更应该专心,运用精确的训诂方法,写古朴而内容深刻的文章。由班、张、左、郭上溯到扬、马,再到《庄子》、《离骚》、《六经》,没有不互相关联的,下到潘、陆、任、沈,再到江、鲍、徐、庾,他们用的词语越来越复杂没有顺序,而且文章气势也逐渐虚弱,因此训诂的水平也就越来越低了。直到韩愈的问世,才从班、张、扬、马上溯到《六经》,训诂也十分精确恰当。你应该试着研读《南海神庙碑》《送郑尚书序》等文章,就会了解韩愈的文章与汉赋的水平、风格的确很相似。然后再看《祭张署文》、《平淮西碑》等文章,就会了解到韩愈的文章与《诗经》的风格也很相近。近代人读韩愈的文章,都看不出他和扬、马、班、张其实都是同出一源。如你能看透这其中的奥妙,便说明你在这方面用的工夫也不少了。
你读过的书籍也很多,但能够背诵的却很少,这也是个很大的弱点。今后你应该将《文选》中最好的文章,选出来经常朗读,直到能背诵为止,例如《两都赋》、《西征赋》、《芜城赋》及《九辩》、《解嘲》这类的文章都应该熟读。
《文选》后半部分的文章如《与杨遵彦书》(徐)、《哀江南赋》(庾)也应该熟读。还有传世佳作如马贵与的《文献通考》序二十四首,天文学方面的如丹元子的《步天歌》(《文献通考》录有它,《五礼通考》录有它),地理学方面的如顾祖禹的《州域形势叙》(见《方舆纪要》头几卷,低一格的内容则可以不必读,但高一格的是可以读的内容,其中排列某州某郡无文采的地方也不需要读)。以上我选的文章共三种、七篇,你和纪鸿儿都要抄写和熟读背诵,彼此检查背诵的情况,将来我们父子见面的时候,我也会考你们是否已经达到了背诵的程度。
四月份我打算去往安徽,我希望你也能够前来,可以趁这个机会教你写文章。只害怕长江风浪太大,对你的安全有些担心,又怕你在往返途中耽误了时间而荒废学业。这件事你可以先请示你母亲和澄叔,待他们斟酌后再作出决定。如果你打算四月份前来,就只带袁婿和金二外甥一起来就可以;如果八九月份起程,就陪同母亲和弟妹及他(她)们妻子儿女全家一起前来。你们可以在安徽多住几个月,然后再决定谁回去谁留下。
如今皖北的敌军大举进犯湖北,皖南的敌军又出兵进犯江西,今年上半年局势一定不会平静,可能下半年会好一些。如果你四月份来看我,坐船过江的时候一定要加倍小心;如果八月份来,那我就派大船到湘潭去接你们。其他的事情都详细记在日记中,你送给澄叔看一下,我就不再另外写信了。涤生手示。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
【解读】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对纪泽儿说,好文章必须熟读成诵,并指出纪泽儿读过的书籍也很多,但能够背诵的却很少,这是个很大的弱点。由此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写文章必须重视背诵,背诵对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才高八斗的曹植,10岁的时候,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蜚声文坛的巴金,小时候也背了许多书,在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一部两百多篇的散文选集;著名作家李准也说:“《古文观止》我基本都能背,中国的诗、词和民歌我能背七八百首。”
从中可知,熟读成诵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条件。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可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并能够帮助你在知识的不断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为读写能力。
如今多数人对作文都深感头痛,背诵就是治疗这种病的最好良方。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人之能为文,由腹有诗书。”春蚕饱食桑叶,才能吐出雪白的丝;蜜蜂广采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五》中也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熟读成诵,消化吸收,作文时则意到笔随,文如泉涌,笔底生花,称心如意。巴金也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赞歌集.谈我的散文》)。
所以,熟读成诵是积淀语感的必经之路。读一篇文章,就要将其中最精彩的片段反复熟读,并将这些片段背诵下来,这样再到写文章的时候就能够将其运用到其中去,增强文章的语感。此外熟读成诵,还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国时期的学问家董遇有句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代大学者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学斋规》)。从中体现出熟读成诵锻炼了记忆的妙处。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记忆力得到很好锻炼,正所谓背诵是记忆的体操。
5
11 ratings
第二十七篇 致泽儿:好文章须熟读成诵
【译文】
字谕纪泽儿:
近日收到了你二月十三日写来的信,另外附一首《闻人赋》在其中,得知家中一切平安。
你在小学训诂方面颇识古人渊源,从你所写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你已经寻找到了汉魏六朝的门路,我的确很欣慰。我曾对本朝的大儒比如戴东原、钱辛楣、段懋堂、王怀祖等老一辈人感到很怪异,觉得他们的小学训诂水平尽管能超越近古人,甚至可以接近汉唐的水平,但是写文章却不能追求古人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含义,能够达到本质,而又被阻止在末端,只能略知其中一二,对此我十分不解。我曾经暗自立下志向,要汲取戴、钱、段、王他们的训诂经验,写出班、张、左、郭那样的文章(晋人左思、郭璞小学方面的学问很深刻,文章也更接近于两汉时期的水平,潘、陆也比不上他们)。由于长期的戎马生涯,奔走南北,导致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如果你能完成我没有达成的夙愿,那可真是让人开心。我把你的文章批改后,今天就给你寄回去。
既然你已经找到了入门的方法,那日后更应该专心,运用精确的训诂方法,写古朴而内容深刻的文章。由班、张、左、郭上溯到扬、马,再到《庄子》、《离骚》、《六经》,没有不互相关联的,下到潘、陆、任、沈,再到江、鲍、徐、庾,他们用的词语越来越复杂没有顺序,而且文章气势也逐渐虚弱,因此训诂的水平也就越来越低了。直到韩愈的问世,才从班、张、扬、马上溯到《六经》,训诂也十分精确恰当。你应该试着研读《南海神庙碑》《送郑尚书序》等文章,就会了解韩愈的文章与汉赋的水平、风格的确很相似。然后再看《祭张署文》、《平淮西碑》等文章,就会了解到韩愈的文章与《诗经》的风格也很相近。近代人读韩愈的文章,都看不出他和扬、马、班、张其实都是同出一源。如你能看透这其中的奥妙,便说明你在这方面用的工夫也不少了。
你读过的书籍也很多,但能够背诵的却很少,这也是个很大的弱点。今后你应该将《文选》中最好的文章,选出来经常朗读,直到能背诵为止,例如《两都赋》、《西征赋》、《芜城赋》及《九辩》、《解嘲》这类的文章都应该熟读。
《文选》后半部分的文章如《与杨遵彦书》(徐)、《哀江南赋》(庾)也应该熟读。还有传世佳作如马贵与的《文献通考》序二十四首,天文学方面的如丹元子的《步天歌》(《文献通考》录有它,《五礼通考》录有它),地理学方面的如顾祖禹的《州域形势叙》(见《方舆纪要》头几卷,低一格的内容则可以不必读,但高一格的是可以读的内容,其中排列某州某郡无文采的地方也不需要读)。以上我选的文章共三种、七篇,你和纪鸿儿都要抄写和熟读背诵,彼此检查背诵的情况,将来我们父子见面的时候,我也会考你们是否已经达到了背诵的程度。
四月份我打算去往安徽,我希望你也能够前来,可以趁这个机会教你写文章。只害怕长江风浪太大,对你的安全有些担心,又怕你在往返途中耽误了时间而荒废学业。这件事你可以先请示你母亲和澄叔,待他们斟酌后再作出决定。如果你打算四月份前来,就只带袁婿和金二外甥一起来就可以;如果八九月份起程,就陪同母亲和弟妹及他(她)们妻子儿女全家一起前来。你们可以在安徽多住几个月,然后再决定谁回去谁留下。
如今皖北的敌军大举进犯湖北,皖南的敌军又出兵进犯江西,今年上半年局势一定不会平静,可能下半年会好一些。如果你四月份来看我,坐船过江的时候一定要加倍小心;如果八月份来,那我就派大船到湘潭去接你们。其他的事情都详细记在日记中,你送给澄叔看一下,我就不再另外写信了。涤生手示。
同治二年三月初四日
【解读】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对纪泽儿说,好文章必须熟读成诵,并指出纪泽儿读过的书籍也很多,但能够背诵的却很少,这是个很大的弱点。由此可见,在曾国藩看来写文章必须重视背诵,背诵对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才高八斗的曹植,10岁的时候,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汉代杰出的女文学家蔡文姬,年轻时能背诵其父蔡邕的四百多篇作品;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蜚声文坛的巴金,小时候也背了许多书,在背得很熟的几部书中有一部《古文观止》,这是一部两百多篇的散文选集;著名作家李准也说:“《古文观止》我基本都能背,中国的诗、词和民歌我能背七八百首。”
从中可知,熟读成诵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条件。熟读背诵那些千锤百炼、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可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并能够帮助你在知识的不断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将其转化成为读写能力。
如今多数人对作文都深感头痛,背诵就是治疗这种病的最好良方。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说:“人之能为文,由腹有诗书。”春蚕饱食桑叶,才能吐出雪白的丝;蜜蜂广采花粉,才能酿出香甜的蜜。清人唐彪在《读书作文谱.卷五》中也说:“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绝。”熟读成诵,消化吸收,作文时则意到笔随,文如泉涌,笔底生花,称心如意。巴金也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摸到文章的调子”(《赞歌集.谈我的散文》)。
所以,熟读成诵是积淀语感的必经之路。读一篇文章,就要将其中最精彩的片段反复熟读,并将这些片段背诵下来,这样再到写文章的时候就能够将其运用到其中去,增强文章的语感。此外熟读成诵,还能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国时期的学问家董遇有句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有诗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代大学者朱熹也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训学斋规》)。从中体现出熟读成诵锻炼了记忆的妙处。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记忆力得到很好锻炼,正所谓背诵是记忆的体操。
13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