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第十九篇 致沅弟:存倔犟以励志
【译文】
沅甫弟弟阁下:
我在十九日接到弟弟十四日捎来的信,是你交给林哨官带回来的那封。信中的一切都知道了。
肝火上升的时候,身体不只不平和,内心也不害怕,的确有这种现象。不只是弟弟年轻气盛是这样,即使像我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也时常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但是只要强迫自己控制它,便可以降伏这样的心情。正如佛家所说的降龙伏虎:龙是相火,虎就是肝气。多少英雄豪杰都过不了这两关,也不只是我们兄弟是这样的。重要的是稍加控制,不要让肝火过分强烈。降龙用以养水,伏虎用来养火。古代圣贤所说的熄灭欲望,就是降龙;所说的控制怒火,就是伏虎。佛教、儒教的道术虽然不同,但在节制血气这一点上,还是相同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宗旨就是克制自己的嗜好欲望,以免残害自己的身体性命。
至于“倔犟”这两个字,是不可缺少的气质。功业文章,都需要有这两个字的精神贯穿其中,不然一生都会委靡不振,一事无成。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从“倔犟”二字引申而来。我们兄弟继承了母亲许多的品德,其精髓就是倔犟二字。如果能够消除仇恨的欲望,来保养自己的身体,而多些倔犟来激励心志,那么就可以有无限的长进。
新编的五个营,想必已经成长成一个军旅了。郴、桂的士兵到底操练得怎样了?我心中很是挂念。最近我的牙疼已渐渐减轻,可以稍微欣慰,不必过于挂念了。现将刘馨室的一封信抄寄给你看。
顺便问候近来可好。兄长国藩手草。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
【解读】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着重阐述了“倔犟”这两个字,告诫弟弟这是为人不可缺少的气质,建功立业、修学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否则就会让自己变得懦弱而一事无成。
曾国藩一生遭遇过很多挫折,但纵观他的一生,每每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有一种“倔犟”的精神支撑着他,使他走向成功之路。
曾国藩在乡试中考得不错,位列第三十六名举人,然后就去考会试。会试经历了两次失败,第三次才通过,可殿试只得了一个三等第四十二名。这三等如同进士出身,享受进士的待遇。曾国藩觉得没有脸面见家乡的父老乡亲,但他骨子里却有种不服输的气质,再加上周围的朋友劝他说还有机会,殿试之后的考试如果能取得好成绩,你还是能够改变命运的。
于是,在这个挫折面前,曾国藩便咬牙坚持了下来,第三次考试的时候,他居然考得一等第三名,正是这个成绩使他进入了翰林院。翰林院是清代科举人才的最高机构,只有进入翰林院才有机会接触最高统治者,否则只能成为下层默默无闻的小吏。而曾国藩面对挫折,迎难而上,凭借自己的倔犟,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了成功。
面对挫折的态度,其实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卑地退缩,认为自己把志向定高了,于是退而求其次;还有一种则是以无比自信的态度来面对挫折,曾国藩就是采用了后者。
曾国藩这种倔犟性格,在他刚开始带兵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突出。他当时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他没有地盘,没有粮饷,每件事情都依靠别人。但曾国藩却是个骨子里倔犟的人,什么事情都勇于承担。因此,他同地方官员的关系势同水火,经常发生冲突。加上开始同太平军的作战屡战屡败,更使他陷入了困境。但是他依旧没有灰心丧气,在与官场政敌和太平军的双重搏斗中,造就了他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可谓人人都耳熟能详,或许当你看到这段话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也饿过肚子,也受过劳累,更经历过各种痛苦,可是上天并没有降大任于我呀?”
其实,只是遭遇了挫折、困苦,并不是已经完成了全部苦难。要知道困难的完成和升华是需要人们先去克服它。有智慧的人在遭遇挫折之后,他不会怨天尤人,委靡不振,只会冷静地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相反,缺乏智慧的人只会哀叹命运的不公,整日以泪洗面。受挫之时,正是长进之机,如果你能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便能关闭苦难之门了;而不能运用理智果断解决问题的人,只能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5
11 ratings
第十九篇 致沅弟:存倔犟以励志
【译文】
沅甫弟弟阁下:
我在十九日接到弟弟十四日捎来的信,是你交给林哨官带回来的那封。信中的一切都知道了。
肝火上升的时候,身体不只不平和,内心也不害怕,的确有这种现象。不只是弟弟年轻气盛是这样,即使像我现在已经逐渐衰老了,也时常有怒不可遏的时候。但是只要强迫自己控制它,便可以降伏这样的心情。正如佛家所说的降龙伏虎:龙是相火,虎就是肝气。多少英雄豪杰都过不了这两关,也不只是我们兄弟是这样的。重要的是稍加控制,不要让肝火过分强烈。降龙用以养水,伏虎用来养火。古代圣贤所说的熄灭欲望,就是降龙;所说的控制怒火,就是伏虎。佛教、儒教的道术虽然不同,但在节制血气这一点上,还是相同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宗旨就是克制自己的嗜好欲望,以免残害自己的身体性命。
至于“倔犟”这两个字,是不可缺少的气质。功业文章,都需要有这两个字的精神贯穿其中,不然一生都会委靡不振,一事无成。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从“倔犟”二字引申而来。我们兄弟继承了母亲许多的品德,其精髓就是倔犟二字。如果能够消除仇恨的欲望,来保养自己的身体,而多些倔犟来激励心志,那么就可以有无限的长进。
新编的五个营,想必已经成长成一个军旅了。郴、桂的士兵到底操练得怎样了?我心中很是挂念。最近我的牙疼已渐渐减轻,可以稍微欣慰,不必过于挂念了。现将刘馨室的一封信抄寄给你看。
顺便问候近来可好。兄长国藩手草。
同治二年正月二十日
【解读】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着重阐述了“倔犟”这两个字,告诫弟弟这是为人不可缺少的气质,建功立业、修学都离不开这两个字,否则就会让自己变得懦弱而一事无成。
曾国藩一生遭遇过很多挫折,但纵观他的一生,每每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有一种“倔犟”的精神支撑着他,使他走向成功之路。
曾国藩在乡试中考得不错,位列第三十六名举人,然后就去考会试。会试经历了两次失败,第三次才通过,可殿试只得了一个三等第四十二名。这三等如同进士出身,享受进士的待遇。曾国藩觉得没有脸面见家乡的父老乡亲,但他骨子里却有种不服输的气质,再加上周围的朋友劝他说还有机会,殿试之后的考试如果能取得好成绩,你还是能够改变命运的。
于是,在这个挫折面前,曾国藩便咬牙坚持了下来,第三次考试的时候,他居然考得一等第三名,正是这个成绩使他进入了翰林院。翰林院是清代科举人才的最高机构,只有进入翰林院才有机会接触最高统治者,否则只能成为下层默默无闻的小吏。而曾国藩面对挫折,迎难而上,凭借自己的倔犟,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了成功。
面对挫折的态度,其实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卑地退缩,认为自己把志向定高了,于是退而求其次;还有一种则是以无比自信的态度来面对挫折,曾国藩就是采用了后者。
曾国藩这种倔犟性格,在他刚开始带兵的时候就表现得十分突出。他当时是以在籍侍郎的身份出来带兵的,他没有地盘,没有粮饷,每件事情都依靠别人。但曾国藩却是个骨子里倔犟的人,什么事情都勇于承担。因此,他同地方官员的关系势同水火,经常发生冲突。加上开始同太平军的作战屡战屡败,更使他陷入了困境。但是他依旧没有灰心丧气,在与官场政敌和太平军的双重搏斗中,造就了他咬牙立志,不肯认输的脾气。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可谓人人都耳熟能详,或许当你看到这段话时,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也饿过肚子,也受过劳累,更经历过各种痛苦,可是上天并没有降大任于我呀?”
其实,只是遭遇了挫折、困苦,并不是已经完成了全部苦难。要知道困难的完成和升华是需要人们先去克服它。有智慧的人在遭遇挫折之后,他不会怨天尤人,委靡不振,只会冷静地去思考,如何去解决问题。相反,缺乏智慧的人只会哀叹命运的不公,整日以泪洗面。受挫之时,正是长进之机,如果你能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便能关闭苦难之门了;而不能运用理智果断解决问题的人,只能永远活在痛苦之中。
13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