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

曾国藩家书 第十五篇:能立能达,不怨不尤


Listen Later

第十五篇 致九弟:能立能达,不怨不尤

【译文】

沅甫弟弟阁下:

鄂督署的五福堂遭受了火灾,幸运的是人没事,上房也没事,只是受到了很大的惊吓。那里的房子是木地板,墙壁是用纸糊的,本来就容易着火。凡是遇到这种事情,只能说是打杂的人失的火,不要怀疑是敌军的阴毒诡计,尤其不要责怪是仇家的奸人所做。如果大惊小怪,胡乱猜疑、添枝加叶,那么流传出去非常快。只有泰然处之,装做没事,如同申夫说的话那样,“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星冈公说的,“有福的人善于退财”,这才是处于逆境人自安的好办法。

弟弟要我随时训示,我自问,近年来全在于一个“悔”字诀。我以前很自负,认为自己本领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时常看见别人的错误。自从丁巳年、戊午年大大悔悟后,才知道自己并非有本领。凡事都看别人有几分正确。所以自从戊午年到现在九年间,我与四十岁以前完全不一样。大致上是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就是发奋自强,站得住的意思。达,就是办事周到,行得通的意思。

我九年以来,痛下决心改掉这个没有恒心的毛病,看书写字,从来没有间断。选择将士操练士兵,也是时常留心,这都是自强自立的功夫。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没有一句过分的语言,没有一个自夸的词语,这都是办事圆融练达方面的功夫。至于说到怨天原本不敢,尤人还不能避免,也都随时强制自己去克服。

弟弟如果想自己警惕,似乎可以学为兄,丁、戊两年的悔悟,然后痛下决心改正,一定会有所收获。立达二字,我在己未年曾经写在给弟弟的手卷上,弟弟也时刻想自立自强,但对于达字还缺乏体验,对于不怨天尤人,还难以克制。我在信中随时指点,劝说弟弟要强制自己。赵广汉原本是汉朝的贤臣,因为星变而弹劾魏相,后来身受灾祸,可以引以为鉴。心里暗自存一个“悔”字,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挽回的。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解读】

曾国藩阐述了一个重要观点:为人的气魄应该能立能达,对命运与他人的态度要不怨不尤。这是人处于不同时期对待人生、调整心态的根本大法。

立者,发愤图强,能站得住,不容易倒下。人生在世,要想立得住脚,就应该努力向上,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孔子也说,“三十而立”,“不学《礼》,无以立”。他说的“立”,是事业有所成就,在某方面已经深深扎根,立足成“家”,这是大范围的“立”。

关于达,是说办事圆融,行得通。办事要想行得通,就该懂规律,懂得怎样做得圆融。为人处世,单靠自己的发愤图强往往行不通,还需要别人的帮助。行得通,就能达。《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

能立能达是根本,就像房屋里的大梁。“立”是温饱,“达”是发达富裕。能立不一定能达,但能达一定已经能立了。

如果说“以能立能达为体”是对自己的要求,那么“以不怨不尤为用”就是对天命和别人的态度。孔子曾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不怨天,那是因为孔子知道,天命不可违背,不可改变,一个劲埋怨,无济于事。

古今中外,伟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们时刻关注着人类的命运,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生活与命运的不同方式及各种看法。尽管他们观点不一,但都存在普遍认同:为人自立自强、能屈能伸,对人生与他人的态度应是心存感激,切不可怨天尤人。

我们都熟知韩信胯下之辱的故事。面对屠夫的讥讽:“你韩信不是厉害吗?有种你拿匕首杀我,如果你不想,那么马上从我两条腿之间爬过去。”韩信并没有大动干戈,而是忍受了这个耻辱,从那个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张良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试想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这便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的精神与境界。

因此,人生在世,“立”要靠自己,而“达”并非一人就能如愿,这就需要学会变通方可成事。当然,现代社会并不提倡人们做两面三刀的人,而是要掌握处事圆通的技巧。这样办事情才能顺利,人际关系才能和谐,你才能在世上立足。

曾国藩在这封信中,劝诫弟弟一定要能立能达,凡事不要怨天尤人,而要从内心深处去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样就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取得事情的成功。这也是作为今人的我们应该谨记的要点。做一个立达之人,就能在这个21世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By 令扬读书会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

View all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3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