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

曾国藩家书 第一百零六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Listen Later

第一百零六篇:致九弟:患难与共勿有遗憾

【译文】

沅甫九弟左右:

十四日寄出第八号信,让春二等人带回来,一同带回的是璧玉和还给金、史二人的二百二十两银子,估计快要收到了。当天晚上就接到弟弟于初七的来信,从信中得知了一切。贵溪紧急的消息确实吗?现在的情况如何?次青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虽然不擅长带兵,但也有百折不挠的气概。他在我这里时,尤其是肝胆照人,始终让人感佩!我在外面这几年,仅对他一人感到内疚。去年腊月派韩升到李家去探望,稍微送了一点礼物,又和次青定下了亲事,以表明两家永远相好。眼下儿女没有相当的人,将来他第三个孩子是男孩,你的二女儿或三女儿可以和他家结亲,我把这个想法也对他说过了。在吉安时,希望你常常和他通信,派专人送去,我想十来天可以回来。只要次青能活着回来与我相见,那么和我同甘苦共患难的人当中,就不会留下莫大的遗憾了。

过去耿恭简公说:做官最重要的修养是耐烦,带兵也是如此。我的短处就在这一点上,多次恳切地教导你们的也是这一点。你在二十七日的来信中说:“要我在那些傀儡膻腥的手下做事,这哪里是我心里乐意的?”这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眉目,将来免不了会和人发生冲突。去年我们分别时,曾把我的短处告诉给你,希望你不要忘了。

甲三在学习《史》、《汉》、韩文,二月中旬可以看完,三月份就看《近思录》、《周易折中》、《四书汇参》等书。这些书一方面可以让他知道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一方面对他学习写八股文也有益处。

李雨苍在十七日起程去湖北,他的长处是精力旺盛,聪明过人,短处是举止不庄重,言语容易伤人,恐怕咏公未必能看中他。澄侯弟于十五日起程去永丰,十九日可以归来。温甫弟二十一日起程,大约三月中旬可以到达吉安。

九弟妇由于身体一直以来都很虚弱,这次生病卧床一个多月,近几天已经痊愈,可以下地照料一切事物了。以后再服些补药,一定会有好处的。弟弟可以尽管放心。其他的就不再一一说了。兄国藩手草。

咸丰八年二月十七日

【解读】

俗话说,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其意思是说:严寒时节,万木凋零,只有松树柏树不畏冰雪,傲然挺立。从中可见,这个谚语将人生可能遭遇的困境比喻为寒冬,把挫折中亲友的关怀帮助比喻为不改本色的松柏,用以说明人与人之间那份珍贵的情谊在严峻的考验和锻炼中才会更加显示出它的光彩。

的确如此,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是无法用金钱去衡量的,它的伟大甚至超过了生死。《赵氏孤儿》里公孙杵臼对程婴说,抚孤难,赴死易,君取其难,我取其易。可见,两人的情意是多么的深厚。

《论语》中说:“颜回独知孔子也。”这也说明了孔子与颜回之间的深厚情谊。

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前,颜回一直充满热情地守在孔子身边。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当孔子“堕三都”的计划失败后,迫不得已只好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生涯。在这个时候,不管安危祸福,颜回都一直跟随着孔子,成为孔子最贴心,最忠诚的弟子。后来,孔子带颜回到了卫国,经过别人的举荐,卫灵公接受并安顿了孔子师徒二人。然而当孔子在卫国住了十个月后,就有人向卫灵公上报说:“孔子可能是鲁国派来的奸细,是为鲁国图谋才来的。”于是卫灵公就立刻派人暗中调查孔子师徒。孔子知道后,唯恐身受其害,便趁机逃离了卫国。而颜回却不顾生命危险留下来观察动向。没过多久,当卫灵公查清了事情的真相后,请颜回给孔子带话,恳请他重新返回卫国。可没想到的是,当颜回赶到匡地的时候,孔子正被人误认为是曾经侵略过匡地的阳虎而被一群人围困。在这个危难的时候,孔子见到前来的颜回便动情地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则恭敬地答道:“子在,回何敢死。”此刻,正所谓人们常说的患难见真情,孔子听到颜回的话,对颜回充满了感激,对他更加信任。

同样,曾国藩也深感患难中的这份情意是多么伟大。所以他在这封信中说:“只要次青能活着回来与我相见,那么和我同甘苦共患难的人当中,就不至于留下莫大的遗憾了。”可见他对与他共患难的人的那份发自内心的真挚情谊。

李次青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曾国藩兵败靖港、祁门等地之后,次青就与他患难相共。后来次青兵败失地,曾国藩想学孔明斩马谡,叫幕僚拟奏折严参他,众人都不肯拟定。让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拟,却遭到了李鸿章的强烈反对,并说道:“老师要参次青,门生愿以去争。”曾国藩说:“你要离去,可以,奏折我自己拟就是了。”第二天曾国藩就叫人给李鸿章送四百两银子去,请他离去。李鸿章在幕中,有数年的功劳,但却为了此事被赶了出去。曾国藩将奏折呈递上去后,次青受到重大处分。虽然受到曾国藩的严厉惩罚,但是次青却从来没有怨恨过他,依旧对他感恩戴德,曾国藩死后,次青哭着为他作了一首诗,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他对曾国藩至死不渝的真挚情谊。李鸿章也依旧对曾国藩十分敬佩。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为人赢得了良好口碑,同时也反映出了曾国藩门下弟子的那份患难与共的真挚情感。

此外,李元度也堪称是曾国藩的患难之交。1854年4月,曾国藩因为轻信别人的话,出兵靖港,遭到惨败,羞愧交加,投水自杀,被李元度和另一随从章寿麟救起。获救后,曾国藩上奏朝廷,自请降罪。没过多久,朝廷降旨:“着加恩免其治罪,即行革职,仍赶紧督勇剿贼,带罪自效。”这次的革职,让曾国藩从此失去了“专折上奏”的权力。对此,李元度对曾国藩说:“这次的革职对大人你十分不利,这也意味着你与皇帝的直接沟通渠道从此断绝了。万一朝野有人对你和湘军说三道四,那么我们连说话解释的权力都没有了。”于是,李元度就拿出早已替他写好的

一份奏折,向朝廷索要这个“专折上奏”权。

这让曾国藩举棋不定,因为向朝廷要权,弄不好的话就会引来大的祸端。但李元度反复劝说,让曾国藩感到了他的一片苦心,最终下定了决心要奏上此折,并表示愿意承担一切后果。

随后,曾国藩就以李元度的折稿为底本,反复斟酌修改后,以密折形式呈上。让曾国藩没想到的是朝廷竟然允准,这样,就保留了曾国藩的“专折上奏”权。经过这次的事情后,曾国藩深切感到李元度是个患难与共的兄弟,于是对他更加信任,两人同吃、同住,几乎无话不谈。李元度也很快在曾国藩的保举下开始了仕宦生涯,做了知县并加内阁中书衔。

1854年6月,曾国藩开始东征讨贼,仅仅半年时间,他先后收复岳阳、武昌、田家镇、黄梅等重镇。随后又进入江西,率水师在鄱阳湖与太平军展开了一场激战。然而是役,湘军水师不幸被太平军分割为外江和内湖两块,曾国藩的指挥船也落入太平军手中。

遭受惨败后的曾国藩再次投水自尽,也再一次被李元度等部下救起,并把他护送至罗泽南军中。

此后,曾国藩一度受困江西达一年之久。很多幕僚见局势不好,都纷纷离去。这期间,曾国藩身边只剩下了李元度等少数几个亲信幕僚,情形十分悲苦。为了扭转江西战局,李元度奉命回平江募集一军,以解江西的局势。咸丰七年,曾国藩抛下湘军将领,回乡奔丧。在这期间,李元度在浙江巡抚王有龄的保举下,升为浙江温处道员。

曾国藩在家知道这一消息后,十分不高兴。在他看来,李元度这是改换门庭,但他心里知道自己有愧于李元度,是自己不保举他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因此,他在给九弟的信中表示:“使次青去乡从军者,都因不才而出也。若得东路大定,次青归来,握手痛谈,此心庶几少释耳。弟在吉,宜以书常致次青。余前有信求润公保之。闻润公近解万金至贵溪,奏派次青防浙一路,张皇而提挈之,次青于是乎增辉矣。”与此同时,他还写信给李元度,表明自己的心迹:江西军务,刻不去怀,所以奏请终制者,实以夺情两次,乃有百世莫改之愆,至所自愧憾者,上无以报圣主优容器使之恩,下无以答诸君子患难相从之义。常念足下与雪极,皆有极不忘者。前年困守江西,贼氛环逼,雪极之芒鞋徒步,千里赴援,足下之力支东路,隐然巨镇。鄙人自读礼家居,回首往事,眷眷于辛苦久从之将士,尤眷眷于足下与雪极二人。

后来,曾国藩再度复出,获得署两江总督的职位,又奏请改调李元度为安徽宁池太广道,这样,李元度又重新回到了湘军。

由此可知,能够患难与共的人,是人生中最值得珍惜和感激的人,他能够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伸出友谊之手;能够在你最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能够不求回报,忠心跟随你一起同甘苦,共患难,这样的人才是人生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助手。所以作为今人,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一定要更加珍惜,这将是你人生中最大的财富。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By 令扬读书会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


More shows like 处世哲学|曾国藩家书白话精读版

View all
东腔西调 by 大观天下志

东腔西调

131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