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产业与资本的价值对撞正在升级(二)


Listen Later

这是一种典型的NewCo出海模式:国内药企将核心管线授权给海外现成的上市平台(或新设立公司),引入国际资本与专业团队推进全球研发与商业化,自身通过现金对价+股权绑定的方式,分享资产长期增值收益。这种模式在2025年上半年尤为流行,既规避了自建海外团队的高成本,又能借助海外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加速管线推进。


此次股价暴跌,让荣昌生物与VOR再次陷入舆论漩涡,也让二级市场与产业界的BD价值认知偏差具象化。


股价暴跌前一日,VOR宣布以每股10美元的价格公开增发1000万股普通股,募集资金总额1亿美元。该价格较当日18.80美元的收盘价折价46.8%,大幅超出市场预期的20%-30%常规折价区间,直接引发短期投资者恐慌性抛售。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VOR账面现金仅2.01亿美元。尽管公司宣称现金可支撑至“2027年第一季度”,但泰它西普正处于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关键阶段,涵盖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个适应症,资金消耗速度远超早期临床,市场对其资金储备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这正是资本市场与产业界的视野差异。


产业界认为,VOR此次高折价增发是“主动补粮”,通过短期让渡部分股权价值,快速锁定1亿美元资金,为泰它西普Ⅲ期临床“上保险”,确保能支撑到关键数据读出,这种“牺牲短期股价换长期确定性”的操作,符合创新药长周期研发的底层逻辑。


但二级市场的短期投资者更关注“即时收益”,高折价增发直接稀释了现有股东权益,引发恐慌性抛售。


不过,盛景嘉成首席产品经理冯骁给出了更客观的解读:“对长期价值投资者而言,此次股价下跌不一定是坏事。” 


股价下跌并非源于泰它西普临床失败等突发利空,而是增发定价大幅折价导致的情绪性波动;而‘高折价’的本质,是专业机构对VOR“注入泰它西普”后的一次价值重估,戳破了此前的估值泡沫。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10美元/股的增发价,虽仅为当日收盘价的一半左右,但当把时间线拉长,对照私募募资的价格后,会发现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今年6月,VOR私募募资的每股价格为0.25美元/股,而后在9月份,VOR将每20股已发行流通普通股转换为1股已发行流通普通股(每股面值保持不变)——合股后为5美元/股,仍远低于10美元/股。这意味着,此次增发并非“贱卖”。

长期来看,股价变动与BD交易的成败并无直接对应关系。一项BD交易的成败取决于市场需求、临床时机、数据表现等多重变量,不能仅以短期股价表现作为评判依据。荣昌的BD能力没有问题,企业家看重的是长期战略价值,这与二级市场投资者‘追求短期价差’的考量逻辑,存在本质差异。


随着市场逐步消化增发冲击,VOR股价开始企稳。截至11月14日收盘,公司股价报10.01美元,单日上涨2.67%,逐渐向新的价值锚点回归。


有业内人士评价:“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荣昌与VOR的这次合作,都为中国药企在资本寒冬下的出海之路,积累了“股权绑定+借力海外平台融资”的宝贵经验。”


想了解荣昌NewCo股价腰斩背后,反映了产业与资本怎样的对撞?请您下周一接着收听。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By E药经理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