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勇品读医药风云

产业与资本的价值对撞正在升级(一)


Listen Later

“暴跌不一定是坏事!”

产业视角与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偏好,再次发生对撞。

这次的争议焦点,是荣昌生物美股NewCo平台VOR(Vor Biopharma):因高折价募资引发投资者“用脚投票”,公司股价单日暴跌47.66%,总市值蒸发超6000万美元,仅剩6731万美元。

二级市场投资者在股票讨论频道宣泄不满,吐槽“折价幅度过高”;而医药产业的BD从业者,却从VOR此次募资中,看到了荣昌生物为推动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全球Ⅲ期临床“锁定资金确定性”的长期战略考量。

要知道,一款创新药Ⅲ期临床单适应症平均耗资上亿美元,充足的资金储备是数据成功读出的关键前提。

上一次这种认知偏差的集中爆发,是信达生物与武田达成12亿美元首付款、总交易金额114亿美元的CO-CO模式合作。产业界普遍将其视为“中国创新药出海从‘授权’到‘协同’的里程碑”,但信达生物股价却出乎意料地下跌1.96%。彼时市场仍习惯用“短期股价反应”衡量BD价值,尚未适应这种深度绑定的长期合作逻辑。

可以说,这种认知对撞的背后,一方面是泡沫出清后的价值重估,同样也是行业价值评判体系的全面迭代。

某种意义而言,2025年上半年前,资本市场和产业界评估BD获益的尺子只有“价格”:首付款够不够高、里程碑总额够不够多,这些因素足以驱动股价出现即时反应。以至于部分创新药企会特意“润色”BD公告,放大短期财务收益,以期获得更优的市场反馈。

而今,随着BD交易数量激增、合作模式从单一授权向NewCo、CO-CO等多元形态演进,单一价格维度已进化成复杂的“价值坐标系”:与合作对象的绑定深度、能否分享长期资本溢价、临床推进效率、数据达标概率,以及是否能通过合作积累全球化经验、搭建海外资源网络,都成为核心评判指标。

与荣昌达成交易前,VOR几乎是一家被资本市场宣告“死亡”的Biotech。

VOR成立于2015年,最初聚焦肿瘤免疫疗法,2021年初登陆纳斯达克,但上市后因核心管线临床进展不及预期,股价持续低迷。直到2025年5月,公司宣布终止所有在研项目、裁员95%,仅剩8名核心人员负责寻找战略性解决方案,同时收到纳斯达克退市警告。

对于公司当时的处境,有业内人士表示,VOR寻找新资产更像是‘死马当活马医’的最后一搏,其核心价值仅剩下上市平台的合规框架与融资通道。”

2025年6月,荣昌生物针对泰它西普的一笔BD交易,不仅将VOR拉入中国产业界视野,也让荣昌生物备受关注的BD出海预期落地。泰它西普作为国内首个获批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生物药,2021年上市后首年销售额即达4730万元,截至2024年底累计销售额超15亿元,已验证国内临床价值与商业化潜力。

根据合作协议,荣昌生物将获得4500万美元首付款、8000万美元VOR认股权证,以及最高41.05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和高个位数至双位数销售分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与荣昌达成授权合作的同一天,VOR同步完成约1.75亿美元私募融资(PIPE),并重组管理团队——新团队核心成员多来自默沙东、罗氏等跨国药企,拥有丰富的自免领域临床开发与商业化经验。此次私募募资的每股价格仅为0.25美元,远低于后续公开增发价,凸显了资本对“泰它西普注入+团队重组”后的价值重构预期。

想了解

荣昌NewCo股价腰斩背后

,反映了

产业与资本

怎样

的对撞

?请您明天接着收听。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谭勇品读医药风云By E药经理人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