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视沙龙

ChatGPT执导短片问世,《Her》终将成为现实?


Listen Later

导语:

这里是聲視编辑部,和爱影视的朋友们聊聊天。今天我们要聊的是,最近全世界都在关注的ChatGPT。

近日,由OpenAI开发的AI聊天机器人ChatGPT引起广泛关注。在推出仅两个月后,ChatGPT月活用户已经突破1亿,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级应用程序。据报道,高达89%的美国学生承认在完成作业时用过ChatGPT,甚至ChatGPT还通过了年薪18.3万美元的谷歌工程师面试。

在这样的背景下,影视行业的从业者们可能会思考在工作流程中,如何使用AI来帮助创作。去年12月,电影制作人使用ChatGPT创作出了一部短片——《安全地带》(The Safe Zone),ChatGPT为其提供创意、编写剧本、创建拍摄清单,甚至导演了整部电影。不少评论称:这部影片足以证明,AI已经具备了认真讲故事的能力。

在这期节目中,你能听到关于以下内容的探讨:

1. 01:47  ChatGPT是否具备真人的创造力?

2. 16:16  《安全地带》:ChatGPT的创作弱点与惊喜

3. 25:42  AI还无法替代人类的情绪与感知能力

4. 34:17  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一直被重视

5. 44:12  ChatGPT有助于反推人类的思考力和创造性

6. 49:28  人类必将与人工智能共同成长

本期嘉宾:

只眼:

电影系永远的学生

戏剧圈永远的圈外人

不称职的编辑

一家剧本杀店的主理人

老沈:

摄影指导

高校教师

自媒体人

栗子:

聲視主编

温和易怒

一个中间派

本期内容节选: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栗子:我在看完《安全地带》后,其实会觉得它不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故事,当然至少它的逻辑是顺畅的,相比之前的AI作品肯定是有进步的。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它并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故事。我依然不认为现在的AI具有真正的创造性。

比如说它可以模仿博尔赫斯写一篇很像博尔赫斯的小说,但是它没有办法在博尔赫斯出现之前成为博尔赫斯。我觉得这个是最大的区别,也就是说它目前只具备模仿和接近真人创作的功能,并不具备从0到1的原创过程。就《安全地带》这部作品来说,你们会觉得它是有创造性的吗?还是只是模式化的东西?

老沈:我觉得其实《安全地带》这个片子本身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类的影响,它明显是经过筛选的。ChatGPT就像个劳模,你要剧本它就给你50个,你要视觉参考它就给你做出百页的PPT,但最后来选择的全是我们。《安全地带》显然也是经过了整个实验的参与者和主导者的选择的。

但摄影这方面有一个镜头让我很吃惊。在大概倒数两分钟的地方,主人公在讨论或是逃避或是救人时,突然电视新闻播出世界的沦陷,然后这个沦陷的画面照在他们的脸上。这几个人的特写包括一些小的移动,是标准的电视剧镜头,几人的脸上都只是普通的电视光,也就是我们说的氛围光效,然后再反打到电视屏幕的画面,这都是一种特别简单和原始的蒙太奇。但是在返回演员的中景时,就有投影电视画面的光线和图案,直接打到了演员脸上,这个让我觉得很惊奇。因为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在现场给操作人员指示的,是要完全要颠覆掉刚才的光线处理的,也就是说,这一场在影像上的光线处理是反逻辑的。

只眼:我是通过编剧和导演的方向来看。首先从编剧的角度来说,我会觉得他非常的套路化,剧本创作的本身非常符合行业通行的一本书,叫《救猫咪》,所以我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套路,没有让我有灵光一闪或者说被击中的那种感觉。但是通过今天对人工智能的探讨,我又觉得可能是它在提供了很多思路以后,然后由人为主导做了一个综合,并最终产出了适合人或者说观众可能会喜欢看的东西。

但我看的时候依然会有一种割裂感。我会觉得演员的情绪点被分割成了很多很多的点。虽然每个点的情绪演员们都完成的很标准,但影视最大的魅力是把你从喜悦的点、恐怖的点引到另外一个点,我觉得AI在处理这个过程的时候还比较欠佳。如果把这个东西完全交给演员的话,那演员的压力会很大,这种表演上的东西是需要导演在中间做调和的。所以如果把导演这个工作,交给现在的ChatGPT的话,我觉得它还没有完成的很好,这是我看完《安全地带》的一个想法。

栗子:是不是也跟ChatGPT的创作方式有关,它的创作方式是一问一答的。它可能会先给你一个故事,那个故事可能不是很完整,然后你让它补充它才补充,但补充的只是针对那个点的补充,它没有融于故事当中。

老沈:ChatGPT没有办法进入到这个场域里面,我觉得其实这是后面人类工程师应该攻克的问题。

栗子:而且我觉得,现场感的东西是需要感知能力和应变能力的,而这是现在的ChatGPT所不具备的。它在这个场域里会选择怎么拍?有没有考虑在空间里受了哪些限制?然后因为受到了这些限制,所以不得不用某种方法去拍。电影很多时候是发生在现场的,现场会给编剧、导演、摄影师很多的灵感,这种现场感ChatGPT到底能不能感受到?还是它只能进行模型分析?

只眼:我是同意栗子的观点的,我打一个比方,王家卫在拍摄《春光乍泄》时,有一个镜头拍了一个月都找不到合适的机位,直到有一天杜可风随便把摄影机扔在了一个角落,一个贴着地面的角度,王家卫看了一眼监视器后,发现这个角度非常好,于是便采用了。沈老师觉得AI具备这种功能吗?就是这种灵光一现。

老沈:我觉得其实是我们跟ChatGPT的沟通还不够多,我们应该用一种穷究的态度,这个镜头让它一遍遍再设计、再拍、再给一种方案。网络搜索也是这样的,你在互联网的海洋里,最先得到的肯定是点击量最高的点,你只有穷究很多次,才能接触到那些可能的细枝末节。比如说你把这个问题穷究一百次,你能搜到王家卫的手法,穷究一千次才能搜到毕赣。咱们还得学习更多跟它沟通的方法。

以前普通人是没有这个机会的,ChatGPT是第一个用人类自然语义写就的程序,这是一个开始。我觉得人类也应该多学学,怎么用自己的语言,把AI当做一个人一样去对话。但这是一个悖论,因为我们现在所有跟AI的对话的先决条件是,你知道它是人工智能。我觉得应该是我们在不知道它是人工智能的情况下,把它当做人来对话,这样才能发展和发掘出真正的潜力。就像《安全地带》这个名字,如果始终抱着这样一种威胁的态度,其实是没有办法真正了解这样一个人类文明史上全新且划时代的媒介的。

只眼:回到影视行业来说,面对ChatGPT,我觉得未来影视从业者的门槛会越来越高。我刚入行的那会儿,感觉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到这个行业里面来,我觉得ChatGPT出现以后,行业门槛会大大的提高。就是说,主导者或者从业人员,你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你要有比较强的知识积累。我们作为影视从业者,真的是需要把它作为一个警醒,不然以后淘汰你的不是人,而是一个虚拟的程序。

栗子:ChatGPT可能会带来的一个社会影响是,人的成长时间被缩短了。比如说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某样技能,可能这是我们继而进行艺术创作的第一步,但我们这一步还没有完成的时候,ChatGPT就已经超越这个阶段了。

在未来的社会当中,ChatGPT或是AI已经能代替大量的基础工作,而人类的成长则需要更长的时间,那么怎样去处理或者说怎样的社会福利,才能够让人类安心地去进行这个成长,然后再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可以再去引领ChatGPT的技术型人才。我觉得这个可能是,ChatGPT或是科技的进步来反推社会制度的一个问题。

老沈:栗子说到的这一点是我今天听到的所有相关论点中,我觉得最温暖的。要共同生长,不要害怕,也不要敌意,人工智能是一定会伴随人类继续走下去的“连体人”,我们这代可能就是纯碳基生命的最后一代,以后的每一代人类就是会在某种程度上跟大数据、跟人工智能结合,这个事情是躲不掉的,它成长得那么快,那我们人类也要用我们的方式共同成长。

只眼:我们可能就像人工智能的移民,所以我们会有身份认同或者不习惯等等问题,但可能到了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就是属于原住民,他们直接和人工智能是共同成长的,他们可能更会去讨论的是,怎么样让AI更好地为我服务,或者说我怎样去更好地适应它,不会有我们这种担忧。

本期节目中,我们提及到以下作品:

(以下作品按节目中被提及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短片:

ChatGPT、亚伦·凯默《安全地带》2022

电影:

斯派克·琼斯《她》2013

詹姆斯卡梅隆《阿凡达:水之道》2022

王家卫《春光乍泄》1997

书籍:

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Sam Ock - Good Morning, Good Evening

Mike Reed, Matthew J. Robertson & Thomas Howe - Turning the Tide


主编:栗子

编辑、剪辑:央央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聲视沙龙By 聲視Voisu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