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这里是聲視编辑部,和爱影视的朋友们聊聊天。
从4月1日上映,到本期节目录制当天,《宇宙探索编辑部》在豆瓣仍保持着8.3的高分,虽然相比于最高时候的8.9有所下降,但还是一个非常惊人的高评分。
这是一部有点怪的电影,整部电影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且吸引观众的特质,而它也成功引起了一场文艺青年的网络狂欢。影片本身可能褒贬不一,但市场和票房的成功是毋庸置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电影的两种评价和市场的成功。
在这期节目中,你能听到关于以下内容的探讨:
1. 01:05 褒贬不一的背后
2. 11:26 学院派团队探索精神的可贵之处
3. 16:07 《宇宙探索编辑部》是否是民科浪漫化?
4. 21:21 读《西游记》破万遍,终拍“宇探”
5. 25:30 人物塑造的遗憾与青年创作者应坚守的力量
6. 39:09 伪纪录片的成功与宣发的浪漫
7. 46:24 艺术电影的畅想
本期嘉宾:
老沈:
摄影指导
高校教师
自媒体人
栗子:
聲視主编
温和易怒
一个中间派
本期内容节选: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栗子:我和沈老师其实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评价很不一样,但我觉得两种不一样的评价同时提出,可能反而比单一的评论更有价值和意义。沈老师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当时看完就说想要二刷,想问一下你为什么会对这部电影有这样高的认可呢?
老沈:其实想要二刷的这个决心,是没有那么理性的,是蛮冲动的,所以我其实不能说我的判断是客观的。
栗子:但其实我觉得如果它能做到让一个观众,尤其还是业内人士,看完之后有这种冲动感,可能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已经成功了一半。哪怕冲动褪去之后再回看的时候,可能发现还是有些瑕疵,但其实那一刻的冲动是真实的。
老沈:它有了粉丝效应,就好比商业用词讲,这个产品把基本盘守住了,这个电影把它的目标受众打得特别扎实。
栗子:其实我看完之后的感受跟沈老师恰恰相反。我看到那么高的开分,为了防止期待太高结果失望,所以我就尽量保持了一个平和的心态。整个观影的感受确实是有点晕,但晕这件事本身没有影响到太多我个人的感受。沈老师从电影院出来之后是兴奋感,但是我出来之后,反而会觉得有一种空虚感。
老沈:所以说感受可能还是蛮个人的,因为我是真的相信有外星人,我小的时候一直会订阅有关宇宙探索的一些杂志,甚至在小学时还曾试图去召唤过外星人。
栗子:那个时代正好是民科蓬勃发展的年代,所以可能沈老师对外星人的情感会比我更深一些,但是我更想知道,沈老师作为一个对电影摄影技术和美学都很有研究的人,这部影片带给你冲击和感动的部分,应该不只是民科的部分吧?
老沈:它总会让我想起《疯狂的石头》,信息量特别大,当你要在一部片子中塞进那么多密集的信息量时,对受众是会有一定的门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也会有压力。不过这样也许能成为一个话题,大家总能从中间聊出一些更多的东西,这也不失为是创作者跟观众的一个默契,或者一个游戏的开始。
当然,他的影像肯定还是可以更好的,然后关于会感觉到晕的这件事,虽然我自己没有感觉,但我看到有观众看一段时间好像确实是受不了,而且在一些售票平台和影院其实是有提示的,就是说建议后排落座。
栗子:是不是因为,手持拍摄本来就很晃,再加上他们跳切的手法会更容易晕?
老沈:因为这个团队特别年轻,就和我刚才提到的《疯狂的石头》情况类似,团队成员的气质也会有点像,年龄层和结构也会特别像。但我是觉得剪辑和运镜稍微有点打架,其实这种片子,最好还是要双机拍摄,那这部影片基本上用的还是主机一个机器的机位,它很多场戏是用长镜头的结构方法去拍,但后期把长镜头再剪碎之后,可能又没有另外一个角度的足够的镜头去补充,所以就会有点跳。
可以想象对有些观众来说,就会错失一些信息量。当然,导演孔大山也说,其实他们资金压力是特别大的,然后周期也特别紧,制作条件和进度也就比网大好一点,但这肯定还是遗憾的。
栗子:我看到有观众在映后采访时问导演,“用这种剪辑方式是为了看起来更文艺吗?”然后导演说:“是为了让它看起来更不文艺,节奏看起来更快一点。”其实我在看的时候就想象了一下,假设说没有这种剪辑方式,整部片子的节奏就会非常慢。
而且我在信息量上的感受,跟沈老师是相反的,我可能会觉得故事上其实没有什么信息量。它其实没有剧情的真正的推进,它一直在堆积、堆积、堆积。包括它的四个章节,其实不太像是前置的四个章节,更像是写完拍完之后,为了让每一个章节看起来完整度更高,所以变成了四个章节。尤其秦彩荣这个人物,中间有一段还写丢了,我会更关注文本内容多一些,所以在观感上就会给我带来一些不是那么能沉浸的感受。
老沈:他们是一个学院派的团队,能去做探索,就是学院派最宝贵的一个姿态了。因为学院派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不去探索,在走入创作早期时,第一部作品,大家都探索,但是第二部、第三部还能探索的就很少了,咱们说的一些电影大师都是在第二部和第三部还会坚持探索的。那么从文本来讲,我觉得可以看到孔大山的这个第二个片子,也没有丢掉他以往的方式。能够这样,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探索肯定是最宝贵的东西,尤其是年轻的团队,再不探索就没了。但可能这种有点“过”的探索,是对有些观众造成了一定认知上的妨碍。
但不管怎么说,外星人或者说宇宙探索这个主题,在工业化电影国家已经是一个显学、已经快成为类型片的一种,那在咱们国家其实这种片型没有成为一个传统过,而且这部片子的制作条件完全不像《流浪地球》,就是一个小众的片子,那他们依靠什么来探索呢?他们找到了东方元素,我觉得这是我看过的东方元素最多的青年电影,虽然他们肯定没能把这些东西都消化或者吃透,但他们用这些和外星人、宇宙探索这么一个在西方成了主流的分支来碰撞,就真的很棒。
栗子:其实我觉得我们的观点并不打架,因为我感受到的堆积,其实和沈老师说的这些元素的融合是一样的,但正是因为它的堆积很精彩,所以会更可惜,感觉它的故事上如果能再完整一点就更好了,其实这部电影很多时候带来的不满足感,可能还是源于更高的期待。
老沈:看这个片子很兴奋的观众们,或者说它的粉丝们、它的基本盘,就是说《宇宙探索编辑部》开放日那天去打卡去见面的那些粉丝,应该是很年轻的一些。
栗子:所以我可能会觉得,它的宣发做的特别特别好,甚至是值得所有的艺术电影去学习。影视作品的拍摄地一类的其实很容易变成一个打卡的地方,但其实很多艺术电影可能会摆出一种,我要跟“网红”划清界限的态度,好像当它变成一个打卡的地方,它就俗了,但是这部电影完全没有这种心理,或者说所谓的“高傲”的姿势,人家直接把牌子挂上去,欢迎大家来玩来拍,虽然它只是把拍摄的那个牌子挂了回去,但却给人一种“好梦一日游”、或者说电影照进现实了的感觉。
包括之后一系列粉丝自发的一些宣发行为,比如说自制宇宙功德箱,贴在校园里的诗的小纸条等,就是我都会觉得它击中了年轻人的某些部分,就是我们要追求浪漫的、有趣的,然后这个浪漫照进了生活,我甚至觉得这个电影带来的后续反应,比这部电影本身带给我的感受要更让我愉悦。
老沈:这样多好,不然大家现在谈起青年人,都是说压力、吐槽、内卷,几乎很多负面的方向成了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认知,但是有趣难道不应该是基本的吗?王小波曾经说过,我这个人一生,没有太大理想,也没有太多的愿望,唯一希望见到很多有趣的人,然后过有趣的一辈子就很好了。
栗子:那沈老师你觉得它有可能票房过亿吗?
老沈:我觉得有点悬,因为今年整体电影市场还是在萎缩,还是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好,这就是一个悖论。
栗子:我觉得这部影片是和《隐入尘烟》相似的浪漫,不同是,它是可以渗透到观众生活中的浪漫的力量。可能也像沈老师说的,在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之下,大家需要一点爱,需要一点浪漫,需要好奇心和想象力。
老沈:好奇心和想象力其实是80年代的主流,那是我家里的长辈,或者说在一个大学或者一个厂区、一个社区里,一定会有这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会有这样的一群人,就像电影片尾的星星一样,这个闪一下,那个闪一下。我觉得如果这个片子,能激发大家对那个充满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年代的一个回溯,去进行向自己内心的宇宙探索,我觉得这就是一件特别完美的事情。我希望他拍续集的时候,能成为一个彻底的粉丝电影。
栗子:这个粉丝电影可能不止是《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续集,可能还会是以孔大山和王一通为组合的粉丝电影,其实我们也都希望艺术电影的这种明星式的创作者可以越来越多。
老沈:对,其实我们国家有艺术院线已经好几年了,但现在还是基本上靠国外的引进片来撑着,艺术电影和艺术院线的基本盘肯定不能够依靠国外的电影,哪怕是那些经典,一定需要我们自己的影片。青年的、小众的也罢,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电影产业的或者说分众的完善,至少是完善了电影探索精神和电影艺术的延续。
本期节目中,我们提及到以下作品:
(以下作品按节目中被提及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电影:
孔大山《宇宙探索编辑部》2023
宁浩《疯狂的石头》2006
郭帆《流浪地球》2019
彼特·道格特、凯普·鲍尔斯《心灵奇旅》2020
孔大山《法制未来时》2015
王一通《灾星下的恋人们》
上田慎一郎《摄影机不要停》2018
李·昂克里奇、阿德里安·莫利纳《寻梦环游记》2018
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漫游太空》1968
罗伯特·泽米吉斯《超时空接触》1997
书籍刊物:
中国宇航学会主办《太空探索》
读者主办《飞碟探索》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奥秘》
吴承恩《西游记》
塞万提斯·萨维德拉《唐·吉诃德》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Dmitri Shostakovich - VI. Waltz 2 from Jazz Suite No. 2
武満徹 - The Last Waltz
主编:栗子
编辑、剪辑: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