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导语
八月末,穿过秋雨的寒意,我们约在刘旭光老师位于京郊工作室会面。一路经过的小桥与流水把我们俩转了好几个方向才带到这个小小的艺术园区里——有些寻隐者不遇的意味——当我们打通刘老师的电话时,却发现工作室早已在身旁为我们开了门。工作室里,刘旭光老师巨大的"卜"字符,与希腊血统的灵堤和茶几一起包裹着我们进入这个谈天说地的午后。
在这期节目中,你能听到关于以下内容的探讨:
01:10 《易经》中的可能性与艺术的空间性
12:50 做艺术要时常带着问题去感受
19:14 艺术家的个人叙事表达
31:00 艺术要接近人性中的根本点
42:00 影像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艺术前沿
49:06 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的理论建构
62:15 从艺术角度客观看待数字技术发展
72:57 艺术与血液中的文明脉络
本期嘉宾:
刘旭光:
艺术家 1958年生于北京, 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刘旭光早年留学日本并接触物派艺术,研究东方思想中易经的数理和阴阳维度的空间,与当代艺术的碰撞并且激活创作的能量,启发他提出了质觉美术理论概念,在当代艺术体系中探索形质与介质的语言在视觉中的可能性;从视觉的物理性媒介到数字媒介表达方式中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著作:「论质觉」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质觉个案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品收藏: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美国维斯曼博物馆等。
三彩唐:
摄影指导 高校教师 自媒体人
本期内容节选: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三彩唐:其实您有一个故事很打动我,在年轻时候,您到五道梁采风,然后有过一夜的生死体验。并且中间还伴有特别清晰的记忆,一个藏族小女孩给您一个青苹果,很小的一个,还能握在手里。然后身体恢复过来度过生死之际的状态之后,您又看到了羊群和一个牧羊女,他们一开始是以一种风雪中间的气的状态让您感受到的,然后慢慢才逐渐看清楚。这个故事如果说它是一个魔幻电影其实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它的气场,像您说的这个场域,它已经充分进入到这样一个带有魔幻色彩、带有生命体验、带有宇宙气氛的故事。
所以我想起当代艺术另外一个著名的公案,就是博伊斯的故事。在他根本不知道艺术为何物时,他飞行失事了,然后莫名其妙地被一个鞑靼族的人所救,甚至头骨、四肢都碎裂了,但却还能通过涂油、包裹等方式救回来。我在想学生会不会疑惑:这是真的吗?这是第一点我觉得学生可能会问的;第二点,对于学生来说,我如果去相信的话,那我又如何能获得这种生命体验?我觉得这对他们来说,是两个很大的问题。
刘旭光:你这个故事记得太清楚了。
三彩唐:因为我非常的受触动。我也有过一些自己感觉蛮神奇的体验,但我可能没有勇气去和别人说,是我过了十好几年,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我才能发现这个东西很珍贵,我才能把它记录下来。
刘旭光:我正式地讲这个故事是在一篇采访里。我会愿意去讲述这些我亲身经历的故事。经过这么多年,为什么从创作角度又能想起这些故事,是因为它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我发现这接近于一个作品的形成。它有一个气场,或者说叫“气”,其实“气”也很复杂,“气”实际上跟道是最近的,或者是道形成前后的关系,它有这个“气”在里边。
这里面还有很多概念,比如说“动静”。北方人有一句话是说,“外边有动静”,这个动静是声音,在我们的日常里面把它分配到声音的概念里面。声音是“气”里边的一个重要要素。没有静就没有动,有了静就有了动,他们循环快了就产生了“气”。这也跟我们的生命体验有关,我们的生命也是动静。但是如果说声音的动静,你能马上反应,但要是说我们的生命体也是动静,你就会愣一下,当然,捋一下之后也会明白。
其实生活就是艺术的形成。我那个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画出来我自己的画。我当时唯一一个想法就是,得要画出自己的画,那时还没有什么当代艺术的概念。只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画了,就是自己认识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画了那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的那自己的是什么?你想画什么?你是想画那边的山、还是想画藏民、想画水?但不知道画什么。那种感受其实也是一种动静。我是在那次体验回来之后才画出来的。我刚去东京的时候,节奏特别快,那个压力不光是身体的,还有现代化社会带来的紧张感。后来我看了一幅画,克莱门特的画。3C,当代艺术里的一个超前卫艺术,后来在全世界形成了新表现主义的艺术概念和行动,其中有一个画家叫克莱门特。实际上我当时不知道这些,就是在书店里面看到了一些当代美术的书,我看到了这张画。
刘旭光: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查一查这个画家是谁,然后我知道了他是超前卫的艺术家。克莱门特跟我一样,有同龄人的那种感受,时代的那种感受。其实整体上来说,后来自己在漫长的寻找当中,我觉得还是说,空气在颤动,生命的原点在跳动。
三彩唐:那时候您已经研究易经了?
刘旭光:我就是一直喜欢,这个里面非常复杂。
三彩唐:那您很兼收并蓄,克莱门特这种当代的、直觉的、感受性的东西,和《易经》的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是很自洽的。
刘旭光:是,不光是他的作品,实际上当时很多作品,比如整个那个时期的作品,还有日本的具体派。日本物派的作品可能是更纯粹的,因为从年代上说,他们才是正好生活在这个年代的。
我去的时候,通过物派的聊天对话,能感受到更加东方,他们的语言更东方,他的意识包括对物体的认知更东方。其实物派简单地说,对物体首先是信任,然后上升到哲学、美学。
三彩唐:时代大概是跟咱们国家八十年代平行?
刘旭光:比八十年代稍微早一点,物派的概念是,68年到70年这三年的艺术现象叫物派。后面这些物派艺术家也会做别的,这个算物派艺术家,严格的意义上不是物派的作品,物派的时期基本上纯粹到让你看了会感动。
有一个艺术家叫关根伸夫,他也可以说是物派的代表。大坂的须弥公园有一个当代雕塑展,关根伸夫在里面做了一个雕塑,他在公园里面挖了一个坑,然后把土放在坑的边上,立了一个大柱子,就很简单。这个里边有一个小故事,就是他们当时都是大学生,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就是要摆脱欧洲的东西。关根伸夫的作品其实影响了一个时代。
还有一个艺术家叫榎仓康二,他是我留学时候的老师。他有一个作品。榎仓的作品也是物派里面的一个重要代表。他是在参加法国青年双年展的时候做了一个作品,就是在两棵树之间砌了一堵水泥墙,这个作品在展览上获奖了。
物派里面也分很多系,榎仓属于湿物派,更细腻的那种。他砌完这堵墙之后在上面浇了点机油,从上往下洇下来。这个作品,其一是它的空间,不是美术馆的空间,是一个自然的空间,从各个角度去看的时候,会给你不同的体验;再有一个就是光影,有了光影所以不同的时期会不一样,如果你连续地把它看下来,等于是光影抚摸着那堵墙,从早到晚,很富有诗意。
其实他的这个土也不是说立个柱子那么简单,当时他的同学给他出主意,说挖出来堆个山也挺好的,他说不行,他这个实际上是有科学的,或者说他本人喜欢数学。
三彩唐:那个就不新鲜了,我们每个施工工地旁边都有一个土堆,没法做到形而上。
刘旭光:是的,他强调说一定把它做成一个几何形,一开始做不起来,会塌,然后他去请教建筑学的人,用了混凝土,然后才完成的。这个作品完成后拆开的那一瞬间,他们当时有那么六七个人感动了三天,吃不好睡不好地闹腾。
三彩唐:这个东西其实真的接近原始的创作,原始人一块壁画画完了之后,大家生堆火,烤个东西,喝酒、跳舞。
刘旭光:你说到了原始这个词,这个非常准。其实艺术里要接近于原始,倒不是说形态画成原始画,实际上是说,要接近于人性。人性里面有一个本性,本性的根里面,原始性是很主要的。能支撑你的那个原始的点,是一个根本点,永远不能缺失的,那个丢失了,人就丢失了。原始的激励非常重要。
三彩唐:这些符号在咱们的《易经》、在咱们的文化中其实也都是有的。
刘旭光:有的,这个是一样的,所以作品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在这个脉络里。首先,形态上是物派、是当代艺术,但是从根性上来说,为什么艺术也要变,即使弄一堆土也能让你感动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时代,要唤起人性中的这种激情,唤起对自然的那种热爱、那种感受,他肯定要不断地寻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这种认识,对物质的这种认识,从艺术这种语言上能委托给泥土、石头,简单地说就是这一个时代的需求,在高度物质文明发展的时候,它要回归一定的、离我们最近的物质当中,然后获取这些营养来补充自己。其实人是很脆弱的,他不是说有了高科技的技术支撑就一切都OK了。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Deuter - Dammerschein
主编:栗子
编辑、剪辑:央央
导语
八月末,穿过秋雨的寒意,我们约在刘旭光老师位于京郊工作室会面。一路经过的小桥与流水把我们俩转了好几个方向才带到这个小小的艺术园区里——有些寻隐者不遇的意味——当我们打通刘老师的电话时,却发现工作室早已在身旁为我们开了门。工作室里,刘旭光老师巨大的"卜"字符,与希腊血统的灵堤和茶几一起包裹着我们进入这个谈天说地的午后。
在这期节目中,你能听到关于以下内容的探讨:
01:10 《易经》中的可能性与艺术的空间性
12:50 做艺术要时常带着问题去感受
19:14 艺术家的个人叙事表达
31:00 艺术要接近人性中的根本点
42:00 影像数字技术的发展与艺术前沿
49:06 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的理论建构
62:15 从艺术角度客观看待数字技术发展
72:57 艺术与血液中的文明脉络
本期嘉宾:
刘旭光:
艺术家 1958年生于北京, 清华大学美术学博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刘旭光早年留学日本并接触物派艺术,研究东方思想中易经的数理和阴阳维度的空间,与当代艺术的碰撞并且激活创作的能量,启发他提出了质觉美术理论概念,在当代艺术体系中探索形质与介质的语言在视觉中的可能性;从视觉的物理性媒介到数字媒介表达方式中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探索。著作:「论质觉」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质觉个案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作品收藏: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美国维斯曼博物馆等。
三彩唐:
摄影指导 高校教师 自媒体人
本期内容节选: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三彩唐:其实您有一个故事很打动我,在年轻时候,您到五道梁采风,然后有过一夜的生死体验。并且中间还伴有特别清晰的记忆,一个藏族小女孩给您一个青苹果,很小的一个,还能握在手里。然后身体恢复过来度过生死之际的状态之后,您又看到了羊群和一个牧羊女,他们一开始是以一种风雪中间的气的状态让您感受到的,然后慢慢才逐渐看清楚。这个故事如果说它是一个魔幻电影其实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它的气场,像您说的这个场域,它已经充分进入到这样一个带有魔幻色彩、带有生命体验、带有宇宙气氛的故事。
所以我想起当代艺术另外一个著名的公案,就是博伊斯的故事。在他根本不知道艺术为何物时,他飞行失事了,然后莫名其妙地被一个鞑靼族的人所救,甚至头骨、四肢都碎裂了,但却还能通过涂油、包裹等方式救回来。我在想学生会不会疑惑:这是真的吗?这是第一点我觉得学生可能会问的;第二点,对于学生来说,我如果去相信的话,那我又如何能获得这种生命体验?我觉得这对他们来说,是两个很大的问题。
刘旭光:你这个故事记得太清楚了。
三彩唐:因为我非常的受触动。我也有过一些自己感觉蛮神奇的体验,但我可能没有勇气去和别人说,是我过了十好几年,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之后,我才能发现这个东西很珍贵,我才能把它记录下来。
刘旭光:我正式地讲这个故事是在一篇采访里。我会愿意去讲述这些我亲身经历的故事。经过这么多年,为什么从创作角度又能想起这些故事,是因为它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我发现这接近于一个作品的形成。它有一个气场,或者说叫“气”,其实“气”也很复杂,“气”实际上跟道是最近的,或者是道形成前后的关系,它有这个“气”在里边。
这里面还有很多概念,比如说“动静”。北方人有一句话是说,“外边有动静”,这个动静是声音,在我们的日常里面把它分配到声音的概念里面。声音是“气”里边的一个重要要素。没有静就没有动,有了静就有了动,他们循环快了就产生了“气”。这也跟我们的生命体验有关,我们的生命也是动静。但是如果说声音的动静,你能马上反应,但要是说我们的生命体也是动静,你就会愣一下,当然,捋一下之后也会明白。
其实生活就是艺术的形成。我那个时候是最痛苦的时候,那时候我还没画出来我自己的画。我当时唯一一个想法就是,得要画出自己的画,那时还没有什么当代艺术的概念。只是一定要把自己的东西画了,就是自己认识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画了那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的那自己的是什么?你想画什么?你是想画那边的山、还是想画藏民、想画水?但不知道画什么。那种感受其实也是一种动静。我是在那次体验回来之后才画出来的。我刚去东京的时候,节奏特别快,那个压力不光是身体的,还有现代化社会带来的紧张感。后来我看了一幅画,克莱门特的画。3C,当代艺术里的一个超前卫艺术,后来在全世界形成了新表现主义的艺术概念和行动,其中有一个画家叫克莱门特。实际上我当时不知道这些,就是在书店里面看到了一些当代美术的书,我看到了这张画。
刘旭光: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查一查这个画家是谁,然后我知道了他是超前卫的艺术家。克莱门特跟我一样,有同龄人的那种感受,时代的那种感受。其实整体上来说,后来自己在漫长的寻找当中,我觉得还是说,空气在颤动,生命的原点在跳动。
三彩唐:那时候您已经研究易经了?
刘旭光:我就是一直喜欢,这个里面非常复杂。
三彩唐:那您很兼收并蓄,克莱门特这种当代的、直觉的、感受性的东西,和《易经》的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是很自洽的。
刘旭光:是,不光是他的作品,实际上当时很多作品,比如整个那个时期的作品,还有日本的具体派。日本物派的作品可能是更纯粹的,因为从年代上说,他们才是正好生活在这个年代的。
我去的时候,通过物派的聊天对话,能感受到更加东方,他们的语言更东方,他的意识包括对物体的认知更东方。其实物派简单地说,对物体首先是信任,然后上升到哲学、美学。
三彩唐:时代大概是跟咱们国家八十年代平行?
刘旭光:比八十年代稍微早一点,物派的概念是,68年到70年这三年的艺术现象叫物派。后面这些物派艺术家也会做别的,这个算物派艺术家,严格的意义上不是物派的作品,物派的时期基本上纯粹到让你看了会感动。
有一个艺术家叫关根伸夫,他也可以说是物派的代表。大坂的须弥公园有一个当代雕塑展,关根伸夫在里面做了一个雕塑,他在公园里面挖了一个坑,然后把土放在坑的边上,立了一个大柱子,就很简单。这个里边有一个小故事,就是他们当时都是大学生,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就是要摆脱欧洲的东西。关根伸夫的作品其实影响了一个时代。
还有一个艺术家叫榎仓康二,他是我留学时候的老师。他有一个作品。榎仓的作品也是物派里面的一个重要代表。他是在参加法国青年双年展的时候做了一个作品,就是在两棵树之间砌了一堵水泥墙,这个作品在展览上获奖了。
物派里面也分很多系,榎仓属于湿物派,更细腻的那种。他砌完这堵墙之后在上面浇了点机油,从上往下洇下来。这个作品,其一是它的空间,不是美术馆的空间,是一个自然的空间,从各个角度去看的时候,会给你不同的体验;再有一个就是光影,有了光影所以不同的时期会不一样,如果你连续地把它看下来,等于是光影抚摸着那堵墙,从早到晚,很富有诗意。
其实他的这个土也不是说立个柱子那么简单,当时他的同学给他出主意,说挖出来堆个山也挺好的,他说不行,他这个实际上是有科学的,或者说他本人喜欢数学。
三彩唐:那个就不新鲜了,我们每个施工工地旁边都有一个土堆,没法做到形而上。
刘旭光:是的,他强调说一定把它做成一个几何形,一开始做不起来,会塌,然后他去请教建筑学的人,用了混凝土,然后才完成的。这个作品完成后拆开的那一瞬间,他们当时有那么六七个人感动了三天,吃不好睡不好地闹腾。
三彩唐:这个东西其实真的接近原始的创作,原始人一块壁画画完了之后,大家生堆火,烤个东西,喝酒、跳舞。
刘旭光:你说到了原始这个词,这个非常准。其实艺术里要接近于原始,倒不是说形态画成原始画,实际上是说,要接近于人性。人性里面有一个本性,本性的根里面,原始性是很主要的。能支撑你的那个原始的点,是一个根本点,永远不能缺失的,那个丢失了,人就丢失了。原始的激励非常重要。
三彩唐:这些符号在咱们的《易经》、在咱们的文化中其实也都是有的。
刘旭光:有的,这个是一样的,所以作品的形成实际上就是在这个脉络里。首先,形态上是物派、是当代艺术,但是从根性上来说,为什么艺术也要变,即使弄一堆土也能让你感动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时代,要唤起人性中的这种激情,唤起对自然的那种热爱、那种感受,他肯定要不断地寻找。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的这种认识,对物质的这种认识,从艺术这种语言上能委托给泥土、石头,简单地说就是这一个时代的需求,在高度物质文明发展的时候,它要回归一定的、离我们最近的物质当中,然后获取这些营养来补充自己。其实人是很脆弱的,他不是说有了高科技的技术支撑就一切都OK了。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Deuter - Dammerschein
主编:栗子
编辑、剪辑: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