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导语: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杨紫琼主演的影片《瞬息全宇宙》以11项提名领跑,并最终斩获七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剪辑、最佳原创剧本。
九十多岁的老演员吴汉章在代表大家发表获奖感言时,提到了华人面孔在好莱坞一百多年来的演变历史,他们终于从不被允许出现在银幕上,到了能跟其他族裔的演员一争高下。今天我们借由《瞬息全宇宙》这部影片,来聊一聊华人在奥斯卡金像奖是什么样的存在。
在这期节目中,你能听到关于以下内容的探讨:
1. 01:35 如何看待《瞬息全宇宙》横扫奥斯卡?
2. 08:52 为什么《瞬息全宇宙》是特别的?
3. 17:59 华裔在奥斯卡体系中的“前世今生”
4. 30:29 艺术的文化隔阂与刻板印象的对抗
5. 40:48 新一代华裔的身份认同感源自何处?
6. 46:11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元更包容更开阔的思维
本期嘉宾:
只眼:
电影系永远的学生
戏剧圈永远的圈外人
不称职的编辑
一家剧本杀店的主理人
孙冬
诗人
学者
译者
电影爱好者
Neo
华裔影迷
前电影投资人
自由投资者
商业研究爱好者
本期内容节选: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只眼:大家是怎么看待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整体情况的?《瞬息全宇宙》今年受到这么高的关注,又斩获了这么多奖项,具体有什么原因呢?
孙冬:《瞬息全宇宙》今年提名11项、斩获七项,我觉得真的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也不是完全意外的。电影界内部对奥斯卡的获奖有一些比较可靠的预测,就是说奥斯卡的获奖是有风向标的,比如说之前是否获得了金球奖?是否获得了演员工会奖?这其实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获得奥斯卡奖。
那么在此之前,杨紫琼这两项奖都拿到了,同时和她有一定竞争的凯特·布兰切特是只拿到了金球奖,所以其实在这一点上,杨紫琼可以说是更加有把握能够获胜。同时,距离上一次有色人种拿到奥斯卡影后已经过去很多很多年了,白人获得影帝影后和最佳导演的荣誉已经太久了,《瞬息全宇宙》的横扫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Neo:在这次颁奖之前,大家对《瞬息全宇宙》关注度比较高,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华裔制作班底,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事情,上一次华裔班底获得相对比较好的成绩的还是《摘金奇缘》。但《摘金奇缘》本质上只是一个商业片,内核是娱乐,它没有太多的艺术元素来讨论内核,但《瞬息全宇宙》不一样,它用比较多的元素混合在一起,本质上讨论的是家庭伦理,而且以一个很合适的一个角度切入,中西方都看得懂。这么多年至少在华裔层面好像没有见到过,从这样一个角度去切入的电影。
其实本质上来说,主宇宙的这样一个家庭故事,是很普通、很典型的,一个平平无奇的华裔成长史的故事。但很多细节上的冲突矛盾点,是几乎不会在电影里去讨论的,通俗地讲,至少在这部电影里面聊到的问题,都是普通华人或华裔家庭不会在饭桌上聊的问题,很琐碎,也很严肃。因为如果影片真的拍得很伦理,其实很难看下去,但《瞬息全宇宙》用了很搞笑或者说很戏剧的方式去呈现,我觉得这个比较特别。在这个片子没有被提名之前,我看完下来的感受就是,至少在剧本层面,是我这几年看到过的,在所有华语电影里面最好的电影。
孙冬:在好莱坞的电影越来越套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商业的这种状况下,大家在电影工业非常先进的技术的加持之下,所制造出的都是一些非常精致的、卖相好的影片。所以一下子出现这么一个有些无所顾忌的、粗糙的、随机的、打破人们观影习惯的这样一个电影,然后又是关于少数族裔的,涉及不同文化的,我觉得这种混杂是对成熟的商业电影的突破和颠覆。
我也并不觉得获奖仅仅是因为政治正确的原因,我认为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当代艺术,可能和我们传统的电影概念不大一样,所以让人家耳目一新,我觉得这点可能也是《瞬息全宇宙》能获奖的一个原因。它借了一个当代艺术的壳儿,核心还是讲的家庭伦理、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它能够让很多人都觉得既好玩又温馨。
只眼:我和孙老师的想法差不多,但我是从剧本和主题的角度去看的。因为之前的一些群体,比如黑人群体等,他们拍的片子更多是从诉说苦难,或者渴望认同的角度去切入。但这部影片就没有这些焦虑,《瞬息全宇宙》主要聚焦了华裔移民一代和二代的故事,它没有落到比如说体现华裔移民的艰辛这类层面,反而更多的强调的是,华人特别关注的,比如说家庭、个人成长经历等这些故事上。
我觉得它的表达是世界级的,就是它不再去从某一个群体的角度,它更多关注的是,我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然后以家庭为中心,虽然是讲中年女性困境和母女关系,但是又用了很有趣的形式,塑造了另一个层面的超级英雄。它有人性层面的美,又落实了商业的元素。
只眼: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代际之间的更迭速度也在变快,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好莱坞还是美国电影界,幕后都已经有了很多华人的身影,但荧幕上的面孔还是最重要的。所以想跟两位老师聊一聊,如今的华人在奥斯卡体系里的地位是什么样子的?
孙冬:我觉得华裔是在崛起的,是在被看见的。包括像杨紫琼,从1997年的邦女郎到今天,才正式被看见,虽然她中间也演了很多很多,但look at her,却没有see her。著名的时尚杂志Elle刚刚发了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杨紫琼已经成名很多年,为什么好莱坞现在才开始补课?所以其实华裔的出头是非常不容易的。
很多作品里面都需要有华人面孔,我的一个朋友在纽约,他就是这种客串演员,很多名剧中其实都有他,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因为群众演员里面是需要一个亚洲面孔的,其实他也没有受过特别多的演员训练,但是每次都能演很多片子,因为他的长相很端正,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摆设。包括像黄柳霜,很长一段时间在好莱坞,都是只能演一些刻板印象的角色,还会被白人演员抢走角色,白脸来演黄面孔,这就是在原先很普遍的一个现象。
只眼:就像您刚刚说的,一开始像黄柳霜,她其实是作为一个“景观”出现在美国电影当中的,再到像王颖导演的《喜福会》,他开始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中国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然后再到李安导演,他用东方的视角去解读西方的社会......
到了《瞬息全宇宙》这部影片,我觉得它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华裔群体不再被作为景观、或者一种视角、或者一些其他的因素,她真的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或者说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她的故事,她的焦虑等,她也没有去寻求认同,就是“我生活在这边,我的生活是这样,我拍给大家看”,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进步。
Neo:我有很多朋友已经在好莱坞或者说奥斯卡体系里面工作了许多年,能感觉到至少他们现在工作上融入到这个体系的情况,比我们十几年前要好得多。那个时候就像你们讲的,华裔角色很多时候是作为特型出现的,觉得需要一个有特色的东方面孔的时候,我才会找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
我觉得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希望说,在做一个类似于平权的事情,就是不要特殊对待。我有一个朋友之前在《尚气》的剧组里,他的工作就很特殊,以前的好莱坞很少会有这样的一个角色存在,他是专门帮编剧去纠正,看中文台词是不是符合正常中国人说话的语境和语调,所以在这方面是有一些进步的。
因为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些导演其实知道对于东方文化的展示是很偏西方式的角度的,一直以来看待东方的角度就是他们想看到的而已,他们没有真正在乎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但可能最近,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不得不慢慢地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即这个东西是不是真实的一面,或者说至少是正常的一面,不是只有用特定的奇怪的名字、语气、腔调才能展现。
孙冬:确实很多作品里面存在这个问题,某个人物说是来自中国,但他说的语言又四不像,当然他们听不出来,但是在我们这些会中文的人看来确实是非常搞笑的、刻板的,即使现今的很多时候他是以一种欣赏的角度在描绘,但是在我们看来好像还是不能反映中国人真实的情况。他们自己肯定也意识到这一点了,肯定会有很多的人来提意见,毕竟团队里也有很多中国的工作人员,但怎样才能彻底改观这个事情,我觉得也很难。毕竟亚裔才占7%,华裔就更少了,能够发出声音、能够让人看到、能够在各行各业书写自己故事的人还是太少,所以我觉得这依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只眼:从黄柳霜到今天的《瞬息全宇宙》,这一百多年来,他们在不断地说出自己的诉求,不断地对抗刻板印象、不断地寻求突破,我觉得华裔群体在好莱坞的奋斗史也展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不易。
本期节目中,我们提及到以下作品:
(以下作品按节目中被提及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电影:
丹·关、丹尼尔·施因内特《瞬息全宇宙》2022
马克·福斯特《拥抱艳阳天》2001
安东尼·福奎阿《训练日》2001
沃尔特·朗《国王与我》1956
理查德·阿滕伯勒《甘地传》1982
托德·菲尔德《塔尔》2022
爱德华·贝尔格《西线无战事》2022
马丁·麦克唐纳《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2022
朱浩伟《摘金奇缘》2018
石之予《青春变形记》2022
西德尼·富兰克林《大地》1937
王颖《喜福会》1993
罗杰·斯波蒂伍德《007之明日帝国》1997
德斯汀·克里顿《尚气》2021
妮基·卡罗《花木兰》2020
热拉尔·约翰斯通《梅根》2023
托尼·斯科特《壮志凌云》1986
郭帆《流浪地球2》2023
电视剧:
安德鲁·麦卡锡、迈克尔·特里姆《女子监狱》2013
动画:
梅尔基奥尔·祖耶《万神殿》2022
音乐剧:
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西贡小姐》
纪录片:
罗宾龙《寻找苦干》2016
书籍杂志:
《ELLE》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瞬息全宇宙》原声带:
Son Lux - This Is How I Fight
Son Lux - In Another Life
主编:栗子
编辑、剪辑:央央
导语:
在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由杨紫琼主演的影片《瞬息全宇宙》以11项提名领跑,并最终斩获七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剪辑、最佳原创剧本。
九十多岁的老演员吴汉章在代表大家发表获奖感言时,提到了华人面孔在好莱坞一百多年来的演变历史,他们终于从不被允许出现在银幕上,到了能跟其他族裔的演员一争高下。今天我们借由《瞬息全宇宙》这部影片,来聊一聊华人在奥斯卡金像奖是什么样的存在。
在这期节目中,你能听到关于以下内容的探讨:
1. 01:35 如何看待《瞬息全宇宙》横扫奥斯卡?
2. 08:52 为什么《瞬息全宇宙》是特别的?
3. 17:59 华裔在奥斯卡体系中的“前世今生”
4. 30:29 艺术的文化隔阂与刻板印象的对抗
5. 40:48 新一代华裔的身份认同感源自何处?
6. 46:11 中国电影需要更多元更包容更开阔的思维
本期嘉宾:
只眼:
电影系永远的学生
戏剧圈永远的圈外人
不称职的编辑
一家剧本杀店的主理人
孙冬
诗人
学者
译者
电影爱好者
Neo
华裔影迷
前电影投资人
自由投资者
商业研究爱好者
本期内容节选:
(完整内容请点击音频收听)
只眼:大家是怎么看待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的整体情况的?《瞬息全宇宙》今年受到这么高的关注,又斩获了这么多奖项,具体有什么原因呢?
孙冬:《瞬息全宇宙》今年提名11项、斩获七项,我觉得真的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也不是完全意外的。电影界内部对奥斯卡的获奖有一些比较可靠的预测,就是说奥斯卡的获奖是有风向标的,比如说之前是否获得了金球奖?是否获得了演员工会奖?这其实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获得奥斯卡奖。
那么在此之前,杨紫琼这两项奖都拿到了,同时和她有一定竞争的凯特·布兰切特是只拿到了金球奖,所以其实在这一点上,杨紫琼可以说是更加有把握能够获胜。同时,距离上一次有色人种拿到奥斯卡影后已经过去很多很多年了,白人获得影帝影后和最佳导演的荣誉已经太久了,《瞬息全宇宙》的横扫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Neo:在这次颁奖之前,大家对《瞬息全宇宙》关注度比较高,可能也是因为他们的华裔制作班底,这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事情,上一次华裔班底获得相对比较好的成绩的还是《摘金奇缘》。但《摘金奇缘》本质上只是一个商业片,内核是娱乐,它没有太多的艺术元素来讨论内核,但《瞬息全宇宙》不一样,它用比较多的元素混合在一起,本质上讨论的是家庭伦理,而且以一个很合适的一个角度切入,中西方都看得懂。这么多年至少在华裔层面好像没有见到过,从这样一个角度去切入的电影。
其实本质上来说,主宇宙的这样一个家庭故事,是很普通、很典型的,一个平平无奇的华裔成长史的故事。但很多细节上的冲突矛盾点,是几乎不会在电影里去讨论的,通俗地讲,至少在这部电影里面聊到的问题,都是普通华人或华裔家庭不会在饭桌上聊的问题,很琐碎,也很严肃。因为如果影片真的拍得很伦理,其实很难看下去,但《瞬息全宇宙》用了很搞笑或者说很戏剧的方式去呈现,我觉得这个比较特别。在这个片子没有被提名之前,我看完下来的感受就是,至少在剧本层面,是我这几年看到过的,在所有华语电影里面最好的电影。
孙冬:在好莱坞的电影越来越套路、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商业的这种状况下,大家在电影工业非常先进的技术的加持之下,所制造出的都是一些非常精致的、卖相好的影片。所以一下子出现这么一个有些无所顾忌的、粗糙的、随机的、打破人们观影习惯的这样一个电影,然后又是关于少数族裔的,涉及不同文化的,我觉得这种混杂是对成熟的商业电影的突破和颠覆。
我也并不觉得获奖仅仅是因为政治正确的原因,我认为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当代艺术,可能和我们传统的电影概念不大一样,所以让人家耳目一新,我觉得这点可能也是《瞬息全宇宙》能获奖的一个原因。它借了一个当代艺术的壳儿,核心还是讲的家庭伦理、亲密关系、个人成长,它能够让很多人都觉得既好玩又温馨。
只眼:我和孙老师的想法差不多,但我是从剧本和主题的角度去看的。因为之前的一些群体,比如黑人群体等,他们拍的片子更多是从诉说苦难,或者渴望认同的角度去切入。但这部影片就没有这些焦虑,《瞬息全宇宙》主要聚焦了华裔移民一代和二代的故事,它没有落到比如说体现华裔移民的艰辛这类层面,反而更多的强调的是,华人特别关注的,比如说家庭、个人成长经历等这些故事上。
我觉得它的表达是世界级的,就是它不再去从某一个群体的角度,它更多关注的是,我作为一个人的生命体验,然后以家庭为中心,虽然是讲中年女性困境和母女关系,但是又用了很有趣的形式,塑造了另一个层面的超级英雄。它有人性层面的美,又落实了商业的元素。
只眼: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代际之间的更迭速度也在变快,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好莱坞还是美国电影界,幕后都已经有了很多华人的身影,但荧幕上的面孔还是最重要的。所以想跟两位老师聊一聊,如今的华人在奥斯卡体系里的地位是什么样子的?
孙冬:我觉得华裔是在崛起的,是在被看见的。包括像杨紫琼,从1997年的邦女郎到今天,才正式被看见,虽然她中间也演了很多很多,但look at her,却没有see her。著名的时尚杂志Elle刚刚发了一篇文章,大概意思是,杨紫琼已经成名很多年,为什么好莱坞现在才开始补课?所以其实华裔的出头是非常不容易的。
很多作品里面都需要有华人面孔,我的一个朋友在纽约,他就是这种客串演员,很多名剧中其实都有他,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他。因为群众演员里面是需要一个亚洲面孔的,其实他也没有受过特别多的演员训练,但是每次都能演很多片子,因为他的长相很端正,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摆设。包括像黄柳霜,很长一段时间在好莱坞,都是只能演一些刻板印象的角色,还会被白人演员抢走角色,白脸来演黄面孔,这就是在原先很普遍的一个现象。
只眼:就像您刚刚说的,一开始像黄柳霜,她其实是作为一个“景观”出现在美国电影当中的,再到像王颖导演的《喜福会》,他开始让全世界知道我们中国人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然后再到李安导演,他用东方的视角去解读西方的社会......
到了《瞬息全宇宙》这部影片,我觉得它最大的进步就在于,华裔群体不再被作为景观、或者一种视角、或者一些其他的因素,她真的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或者说一个人的角度,去看待她的故事,她的焦虑等,她也没有去寻求认同,就是“我生活在这边,我的生活是这样,我拍给大家看”,我觉得是这样的一个进步。
Neo:我有很多朋友已经在好莱坞或者说奥斯卡体系里面工作了许多年,能感觉到至少他们现在工作上融入到这个体系的情况,比我们十几年前要好得多。那个时候就像你们讲的,华裔角色很多时候是作为特型出现的,觉得需要一个有特色的东方面孔的时候,我才会找你,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
我觉得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希望说,在做一个类似于平权的事情,就是不要特殊对待。我有一个朋友之前在《尚气》的剧组里,他的工作就很特殊,以前的好莱坞很少会有这样的一个角色存在,他是专门帮编剧去纠正,看中文台词是不是符合正常中国人说话的语境和语调,所以在这方面是有一些进步的。
因为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有些导演其实知道对于东方文化的展示是很偏西方式的角度的,一直以来看待东方的角度就是他们想看到的而已,他们没有真正在乎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但可能最近,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他们不得不慢慢地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即这个东西是不是真实的一面,或者说至少是正常的一面,不是只有用特定的奇怪的名字、语气、腔调才能展现。
孙冬:确实很多作品里面存在这个问题,某个人物说是来自中国,但他说的语言又四不像,当然他们听不出来,但是在我们这些会中文的人看来确实是非常搞笑的、刻板的,即使现今的很多时候他是以一种欣赏的角度在描绘,但是在我们看来好像还是不能反映中国人真实的情况。他们自己肯定也意识到这一点了,肯定会有很多的人来提意见,毕竟团队里也有很多中国的工作人员,但怎样才能彻底改观这个事情,我觉得也很难。毕竟亚裔才占7%,华裔就更少了,能够发出声音、能够让人看到、能够在各行各业书写自己故事的人还是太少,所以我觉得这依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只眼:从黄柳霜到今天的《瞬息全宇宙》,这一百多年来,他们在不断地说出自己的诉求,不断地对抗刻板印象、不断地寻求突破,我觉得华裔群体在好莱坞的奋斗史也展现了文化碰撞和融合的不易。
本期节目中,我们提及到以下作品:
(以下作品按节目中被提及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电影:
丹·关、丹尼尔·施因内特《瞬息全宇宙》2022
马克·福斯特《拥抱艳阳天》2001
安东尼·福奎阿《训练日》2001
沃尔特·朗《国王与我》1956
理查德·阿滕伯勒《甘地传》1982
托德·菲尔德《塔尔》2022
爱德华·贝尔格《西线无战事》2022
马丁·麦克唐纳《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2022
朱浩伟《摘金奇缘》2018
石之予《青春变形记》2022
西德尼·富兰克林《大地》1937
王颖《喜福会》1993
罗杰·斯波蒂伍德《007之明日帝国》1997
德斯汀·克里顿《尚气》2021
妮基·卡罗《花木兰》2020
热拉尔·约翰斯通《梅根》2023
托尼·斯科特《壮志凌云》1986
郭帆《流浪地球2》2023
电视剧:
安德鲁·麦卡锡、迈克尔·特里姆《女子监狱》2013
动画:
梅尔基奥尔·祖耶《万神殿》2022
音乐剧:
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西贡小姐》
纪录片:
罗宾龙《寻找苦干》2016
书籍杂志:
《ELLE》
本期节目所使用的音乐
《瞬息全宇宙》原声带:
Son Lux - This Is How I Fight
Son Lux - In Another Life
主编:栗子
编辑、剪辑:央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