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晚·花地·文化

谌旭彬携新著亮相书香节:从改革史视角重读“西汉两百年”


Listen Later

8月18日,历史作家谌旭彬携新著《从刘邦到王莽:时代的改良与倒退》亮相南国书香节,从改革史的视角重读“西汉两百年”。

“文景之治”的光环背后,民生在轻徭薄赋中挣扎,“汉武雄图”的伟业之下,帝国向财政深渊滑落,西汉王朝并非大众想象中的理想治世,而是被盛世叙事遮蔽的制度改革“深水区”。

改良与倒退的“王朝循环”

在分享会上,谌旭彬首先介绍了本书的创作初衷。

秦朝虽以法家制度取代周制,却因速亡而未能完成制度的最终定型,给后世留下强烈的历史“残缺感”。真正将“秦制”完善为“完全体”的,正是持续两百余年的西汉王朝。系统梳理这段关键的制度成型史,揭示“汉承秦制”的深层内涵与复杂演变轨迹,正是他提笔写作的动力所在。

他提出,西汉历史并非线性发展,而是经历了一个显著的“改良-倒退”循环:

汉初统治者反思秦政,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奠定了社会恢复的基础,进行了第一次重大改良;汉武帝时代,政策转向穷兵黩武与高度集权,最终导致“天下户口减半”的惨烈结局,形成了第一次历史大倒退;随着宣帝、元帝时代来临,朝廷启动了旨在恢复民生的第二次改良;遗憾的是,王莽的托古改制最终引发社会总崩溃,造成了“户口减半”的第二次大倒退。

这条跌宕起伏的主线,揭示出古代王朝在理想蓝图与现实困境、民生福祉与集权需求之间艰难摇摆的内在规律。

历史沉默的大多数之声

区别于传统历史书写聚焦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本书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盛世之下的普通黎民。谌旭彬坦言,作为普通人,他更能与历史上默默承受政策代价的民众产生共鸣。

书中通过对文景时期赋税调整的实际效果、武帝时代盐铁官营对民间经济的挤压、昭宣时期吏治改革的局限等重大政策的细致剖析,力图“跳出帝王统治对自我政绩的重重美化”,从黎民百姓的切身体验出发,重新审视统治手段的实质影响。

这种下沉视角,清晰地展现了皇权消长与民生祸福之间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揭开了被盛世光环所遮蔽的沉重民生代价,让读者得以倾听历史沉默的大多数之声。

谌旭彬以“屠龙者终成恶龙”这一犀利论断,点明了贯穿西汉两百年历史的悖论。西汉政权本以反抗“暴秦”为旗帜建立,其施政却不断向秦制的核心逻辑——高度集权、汲取民力——回归。为何一个以推翻暴秦起家的政权,最终却演变为一个新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升级”的汲取型强权?

谌旭彬认为,战争动员和资源汲取上的“路径依赖”与缺乏强有力外部竞争的环境,是导致这一历史循环难以打破的关键因素。

历史镜鉴,映照兴衰

作为长期深耕秦汉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者,谌旭彬以史料扎实、视角锐利著称,其前作《秦制两千年》曾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此次新著《从刘邦到王莽:时代的改良与倒退》延续其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还原西汉统治者在集权与放权、变革与守成间寻找脆弱平衡的复杂历程,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治理智慧的多重面相,更如同一面清晰的历史镜鉴,映照出制度改革的兴衰密码与民生福祉的永恒命题。

文 | 记者 熊安娜 孙磊

图 | 主办方供图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羊晚·花地·文化By 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