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日前,大型主题创作《文化润疆 大美天山》创作接近尾声。羊城晚报记者再次来到广州美术学院的创作室,见证这幅3米高、16米长大型主题集体创作的收官真容。
天山天池、博格达峰、兰新高铁、果子沟大桥、牧场云杉……一幅新时代新疆自然秀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的广阔图卷徐徐展开。
双向奔赴
这是广东开拓文化润疆新局面的一次探索实践。
今年7月,文化润疆行“天山长卷”主题采风创作活动在乌鲁木齐启动,岭南的温润笔墨与西域的雄浑气象在天山脚下展开深度对话。《大美天山》正是此行创作成果之一,将有望在10月上海中华艺术宫举办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中正式与观众见面。
“天山云杉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大美天山》是对祖国边疆壮美山河的礼赞,更是新时代背景下粤新两地文化艺术交融的生动见证。这幅大型国画作品由广东省文联组织,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林蓝领衔,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广州美术学院许敦平、刘文东、杨峻等艺术家主创,新疆当地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艺术家共同参与创作。
“艺术从来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奔赴。我们期待以岭南画学的视角和手段,展示新时代天山之美,以此致敬时代、致敬先生、致敬经典。”林蓝表示,本次《大美天山》创作,致力扎根到新时代、新风物当中,感受新的气息。
“当岭南的温润笔墨遇上西域的雄浑气象,必然会诞生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精品。”新疆美术家协会主席郐振明充满期待。
“新疆画家风格宏旷苍茫,岭南画家注重彩墨交融、雄奇与精炼。我们希望将这两者完美结合,既能体现中国画特有的东方韵味,又能体现天山风光的绚丽色彩。”蔡拥华表示,本次创作努力实现岭南与新疆、自然之绿与艺术之绿、传统青绿山水和当代青绿山水等方面的多维度“双向奔赴”。
笔随时代
这次创作是对岭南美术“笔随时代”传统的光大。
“西北独特的人文环境与地貌,如雪山、草原、牧民等等元素,是传统中国画表现的薄弱环节。”广州美术学院副研究员庄程恒认为,远在岭南的画家,由于“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革新理念,以及深入生活、关注现实的艺术观,使得他们较早深入西北腹地,并在纪游写生中,寻找到实现中国画革新的新路径。
边地题材美术创作不仅描绘边疆风情,更反映革命和建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边地题材成为很多知名艺术家实现风格转变的特殊方式,进而推动了中国现当代美术的转型。1965年当西藏自治区刚刚成立之时,岭南画派传人梁世雄、刘济荣等画家就深入藏地,历时半年,行程千里,以现实主义的艺术创作,直击当地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
在本次创作中,来自广东的艺术家们行走在广袤草原上,“三山夹两盆”的壮阔河山尽收眼底,像是一本永远也翻不完的画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在这片大地上生根发芽。于是,“我手画我心”,他们将田园牧歌的诗意层层点染在3米高、16米高的巨幅画卷上。
据介绍,本次创作原定主题为“多彩新疆”,以此表现新疆多民族、多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色。“去到当地,崇山、树林、草原上游弋的巨大云影直入眼帘,艺术家马上就被眼前的美所打动。”林蓝说,本次同行的不少艺术家曾多次去到新疆,但在这次采风中,真切感到“天山变绿”了。
作为我国西部的重要区域,新疆既承载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延续着丝绸之路的千年文脉,正通过能源转型、文化保护与生态平衡,实现从边疆到前沿的战略转型。如今,新疆以文旅融合、产业升级等现代手段实现文化价值转化,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了一份“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答卷。
集体创作
这次创作是对岭南美术“集体创作”传统的传承。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关山月、黎雄才等老一辈艺术家多次带领学生们下乡劳动,提炼岭南艺术语言创作,创作出一系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之作。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曾赴西沙群岛、井冈山、鼎湖山等地采风,引导他们深入生活,写生新鲜事物,将写实主义思想以及现代绘画的方法导入中国画,为中国画的改革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
“当下,我们应当注重科研创作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例如《向海洋宣战》就是体现了劳动、创作与教学相结合的成功模式。”蔡拥华表示,《大美天山》创作继承岭南画派历史传统,向1959年傅抱石、关山月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以及1960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师生创作的《向海洋宣战》等经典致敬,而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东山魁夷《唐招提寺御影堂障壁画》等传世之作,也为创作团队带来不少启发。
如何站在无数前辈绘就的美术高峰上极目远眺,承继传统,要求广大岭南美术工作者融入新的思考,凝聚新时代全方位力量,打造多彩时代画卷。刘文东告诉记者,大尺幅集体创作超越常规绘画创作的物理空间,因此在前期构思时,要尤其注重对宏大叙事的整体把握。
成功的集体创作,要求让不同艺术家的个性,合为一个大的共性。画作最终呈现的风格、面貌如同出自一人之手,细观能品味出艺术家个人的运笔造势,而整体呈现就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杨峻表示,基于对岭南画派技巧的掌握和理解,成员们自由表达创作观点,同时互通有无,将集体智慧与个性化风格相融合,彼此协调,和而不同。
守正创新
这次创作是对岭南美术“守正创新”传统的弘扬。
西部的壮丽河山和民风民俗,为美术家提供了新鲜体验,更让他们在前人艺术传统的基础上,重拾面对客观真实世界的能力。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关山月、黎雄才、司徒乔等岭南画学前辈,深入西北西南边地,创作了大量表现西北风光和民族风情的作品,为被时人视为国画革新的“曙光”。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艾认为,抗战时期西部万里壮游的写生与创作,激发了广东画家新的创作面貌,同时给予了他们新的题材突破口。“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代广东美术家,在国家的支持下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写生与考察,在中国画坛声名鹊起,自此走向艺术高峰期。”
新时代呼唤新国画。在本次创作的实地写生阶段,团队成员使用无人机航拍与数字手绘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像采集天山褶皱肌理,再以平板电脑进行不同视角、图层的草稿推演,最终选取最具张力的空间构成。
在创作阶段,多位艺术家针对青绿山水的岭南绘画技法、材料展开研讨,在点、线、面的穿插布局中体现层层造势之美感。由于画作尺幅较大,艺术家们尤其注重在粗细线条、色块组成的对比中突显现代性笔触。
“这不是传统的画面,既有高铁、高架桥横跨高山的气势,也有少数民族牧歌般的生活情调。”许敦平指出,本次创作兼具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色彩。边地主题创作常画常新,需在反映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融入艺术激情与技巧,通过笔墨韵律传递时代精神。
在本次合作创作中,广东艺术家直观感受到了新疆之变、新疆之新。“在构思画面的时候,当地艺术家特别提醒我们,一定要把兰新高铁、果子沟大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纳入画面。”林蓝告诉记者:“对于新疆人民来说,这些新时代建设成果象征着未来。”
文 | 朱绍杰 梁善茵 李娇娇
视频、图 | 钟振彬 方可茵 梁善茵
统筹 | 邓琼 董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