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高中毕业,当时他觉得去大学念书是在浪费时间,就带着他积攒的6000美元准备创业。他这样打算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他阅读了大量的图书,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他有了商业投资的经验——开过威尔森游戏公司,购买农场以及送了60万份报纸。
虽然儿子十分出色,但是霍华德却不认为放弃念大学是明智之举,在他的建议下,巴菲特改变了想法,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
沃顿商学院是美国第一个商业学院,在世界范围内也极负盛名。
在巴菲特看来,上大学会耽误自己经商,他脑子里没有幻想大学生活是何种样子,想的都是怎样赚更多的钱。一天,巴菲特灵机一动竟然买来一辆灵车停在家门口,打算靠出租它赚钱,结果霍华德下班后看到了这辆车,顿时大骂是什么人将这丧气的车停在家门口的,巴菲特不敢惹父亲生气,只好将这辆车卖掉。后来,他的威尔森游戏公司也转让给其他人,一门心思进入大学学习。
时间一长,巴菲特对学校传授的知识表示不满,他认为这个商学院根本没有完整的投资理论,那些顶着一堆头衔的教授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巴菲特愤恨地表示:“我追求的是实践投资,对于那些完美的理论,我并不缺少。”
事实的确如此,在进入沃顿商学院之前,巴菲特就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不比学校中的任何一位教授差,所以他平时不怎么努力读书,因为他在考试前认真看上几个小时就能拿到A。在会计课的考试中,导师还没有发完200张试卷,巴菲特竟然就交卷了。也正是求学不得的失落感,让巴菲特不想继续留在这里,他认为这是在浪费生命。
巴菲特大一结束后提出退学,父亲没有同意,巴菲特为了不惹父亲生气就继续读了一年,后来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全家人搬到了奥马哈,1949年,巴菲特转学进入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林肯商业管理学院,不过他只是一个挂名的学生,因为他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投资上,学校里传授的空洞教条的理论,对他来说毫无用处,他只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就能在考试中得到A。
对巴菲特来说,内布拉斯加大学比沃顿商学院更让人留恋。毕竟,这里曾经是母亲和父亲相知相爱的地方,或许让巴菲特多了亲近感。巴菲特的心情好转了不少,他可以一边上学一边做生意。
到了1950年,巴菲特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14门课程全部学完,最终拿到了优秀毕业生的证书。毕业之后,巴菲特向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研究生入学申请,这在一般人来看是不小的挑战,然而巴菲特充满自信,他以为自己功课优秀且精通股票,肯定会被入选。很快,巴菲特只身赶往芝加哥参加哈佛的面试。
19岁的巴菲特见到了面试官,然而只用了10分钟他就被拒收了。巴菲特原本想将他对股票的知识和见解展示出来,然而面试官却认为巴菲特只有16岁的面容和12岁的身体,让他再过几年应试。这个匪夷所思的拒绝理由让巴菲特十分意外,他说哈佛人十分狂妄。
被哈佛拒收对巴菲特的打击很大,就连霍华德也十分不解,他原本以为巴菲特能顺利得到这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却没想到失去了深造的机会。不过失望归失望,霍华德鼓励巴菲特去其他学校试一试。
巴菲特将当时感兴趣且有实力的名校全都罗列出来,无意中他看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介绍手册,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像这里一样提供这么多直接熟悉商业行为的机会。这段话并非自夸,哥伦比亚大学确实有很多商界精英到此任教、讲学和参加各类活动,学生们有很多机会接触这些金融大鳄,这一点连哈佛都望尘莫及。
在介绍手册中,有两个名字引起了巴菲特的注意,一个是多德,另一个是格雷厄姆。多德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系主任兼商学院副院长,而格雷厄姆是金融系教授,两个人都是大师级的学者,他们曾经在1934年共同撰写了《证券分析》,产生了巨大影响。1949年,格雷厄姆出版的《聪明的投资者》是巴菲特看过的最好的投资指导书籍。
巴菲特认为哥伦比亚大学完全是为他量身打造的学府,他立即向校方申请就读研究生,写申请是在当年的8月,距离开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巴菲特在给负责招生的多德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离开学只有一个月了,而实际上我早该这样做了。大学手册告诉我您和格雷厄姆都是在贵校教授金融学,我认为你们是在山顶的最高点,微笑着俯视着我们这些人。如果我能有机会被录取并幸运地让你们带着看金融街的风景,我会非常高兴。”
多德看过这封信之后,对巴菲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格雷厄姆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在校成绩而是在商业和投资方面的兴趣,更与心理年龄是否成熟没关系。于是,巴菲特在连面试都不需要的情况下直接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如果没有哈佛对巴菲特的拒之门外,就不会有他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结缘,从某个角度看,巴菲特是带着被拒绝的羞耻和挫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然而正是这种阴差阳错,让他发现命运的安排别有用心:哥伦比亚大学更适合巴菲特这种在商业领域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而且,巴菲特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格雷厄姆。
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之后,巴菲特马上写信给好友奥兰斯:“朋友,我真庆幸没有被哈佛录取而是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十分优秀的学院。我有幸成为学院里很有才能的教授——多德以及格雷厄姆的学生。他们教给了我很多知识,让我获益匪浅。”
1947年,17岁的巴菲特高中毕业,当时他觉得去大学念书是在浪费时间,就带着他积攒的6000美元准备创业。他这样打算是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他阅读了大量的图书,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第二,他有了商业投资的经验——开过威尔森游戏公司,购买农场以及送了60万份报纸。
虽然儿子十分出色,但是霍华德却不认为放弃念大学是明智之举,在他的建议下,巴菲特改变了想法,去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沃顿商学院。
沃顿商学院是美国第一个商业学院,在世界范围内也极负盛名。
在巴菲特看来,上大学会耽误自己经商,他脑子里没有幻想大学生活是何种样子,想的都是怎样赚更多的钱。一天,巴菲特灵机一动竟然买来一辆灵车停在家门口,打算靠出租它赚钱,结果霍华德下班后看到了这辆车,顿时大骂是什么人将这丧气的车停在家门口的,巴菲特不敢惹父亲生气,只好将这辆车卖掉。后来,他的威尔森游戏公司也转让给其他人,一门心思进入大学学习。
时间一长,巴菲特对学校传授的知识表示不满,他认为这个商学院根本没有完整的投资理论,那些顶着一堆头衔的教授也不过是纸上谈兵。巴菲特愤恨地表示:“我追求的是实践投资,对于那些完美的理论,我并不缺少。”
事实的确如此,在进入沃顿商学院之前,巴菲特就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不比学校中的任何一位教授差,所以他平时不怎么努力读书,因为他在考试前认真看上几个小时就能拿到A。在会计课的考试中,导师还没有发完200张试卷,巴菲特竟然就交卷了。也正是求学不得的失落感,让巴菲特不想继续留在这里,他认为这是在浪费生命。
巴菲特大一结束后提出退学,父亲没有同意,巴菲特为了不惹父亲生气就继续读了一年,后来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全家人搬到了奥马哈,1949年,巴菲特转学进入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林肯商业管理学院,不过他只是一个挂名的学生,因为他将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投资上,学校里传授的空洞教条的理论,对他来说毫无用处,他只需要花费一点时间就能在考试中得到A。
对巴菲特来说,内布拉斯加大学比沃顿商学院更让人留恋。毕竟,这里曾经是母亲和父亲相知相爱的地方,或许让巴菲特多了亲近感。巴菲特的心情好转了不少,他可以一边上学一边做生意。
到了1950年,巴菲特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将14门课程全部学完,最终拿到了优秀毕业生的证书。毕业之后,巴菲特向哈佛大学商学院提出研究生入学申请,这在一般人来看是不小的挑战,然而巴菲特充满自信,他以为自己功课优秀且精通股票,肯定会被入选。很快,巴菲特只身赶往芝加哥参加哈佛的面试。
19岁的巴菲特见到了面试官,然而只用了10分钟他就被拒收了。巴菲特原本想将他对股票的知识和见解展示出来,然而面试官却认为巴菲特只有16岁的面容和12岁的身体,让他再过几年应试。这个匪夷所思的拒绝理由让巴菲特十分意外,他说哈佛人十分狂妄。
被哈佛拒收对巴菲特的打击很大,就连霍华德也十分不解,他原本以为巴菲特能顺利得到这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却没想到失去了深造的机会。不过失望归失望,霍华德鼓励巴菲特去其他学校试一试。
巴菲特将当时感兴趣且有实力的名校全都罗列出来,无意中他看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介绍手册,上面写了这样一段话:没有任何一所学校能像这里一样提供这么多直接熟悉商业行为的机会。这段话并非自夸,哥伦比亚大学确实有很多商界精英到此任教、讲学和参加各类活动,学生们有很多机会接触这些金融大鳄,这一点连哈佛都望尘莫及。
在介绍手册中,有两个名字引起了巴菲特的注意,一个是多德,另一个是格雷厄姆。多德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金融系主任兼商学院副院长,而格雷厄姆是金融系教授,两个人都是大师级的学者,他们曾经在1934年共同撰写了《证券分析》,产生了巨大影响。1949年,格雷厄姆出版的《聪明的投资者》是巴菲特看过的最好的投资指导书籍。
巴菲特认为哥伦比亚大学完全是为他量身打造的学府,他立即向校方申请就读研究生,写申请是在当年的8月,距离开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巴菲特在给负责招生的多德的信中这样写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离开学只有一个月了,而实际上我早该这样做了。大学手册告诉我您和格雷厄姆都是在贵校教授金融学,我认为你们是在山顶的最高点,微笑着俯视着我们这些人。如果我能有机会被录取并幸运地让你们带着看金融街的风景,我会非常高兴。”
多德看过这封信之后,对巴菲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和格雷厄姆看重的不是学生的在校成绩而是在商业和投资方面的兴趣,更与心理年龄是否成熟没关系。于是,巴菲特在连面试都不需要的情况下直接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
如果没有哈佛对巴菲特的拒之门外,就不会有他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结缘,从某个角度看,巴菲特是带着被拒绝的羞耻和挫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的,然而正是这种阴差阳错,让他发现命运的安排别有用心:哥伦比亚大学更适合巴菲特这种在商业领域有兴趣和能力的学生,而且,巴菲特遇到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格雷厄姆。
被哥伦比亚大学录取之后,巴菲特马上写信给好友奥兰斯:“朋友,我真庆幸没有被哈佛录取而是来到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十分优秀的学院。我有幸成为学院里很有才能的教授——多德以及格雷厄姆的学生。他们教给了我很多知识,让我获益匪浅。”
21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