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重的人他會顯出一種威儀、威嚴,感召別人不會輕慢!
每天、每個禮拜、每個月過得太快了,飛快!我們得借假修真,我們得德日進過日少,我們得愈來愈看得懂到底在考我什麼,我不能每天稀里糊塗的過。
我們就《論語》其中一個當領導者,叫季康子,魯國當時候三家把權,其中權力最大的就是季氏,所以季康子等於是魯國權力最大的人。我們看他在《論語》裡面跟孔子幾次對話,在「為政第二」,「季康子問」,季康子問孔子,「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他問孔子,讓老百姓能夠恭敬、能夠盡忠、能夠互相規勸,達到這樣的效果、目標怎麼做?他是一個領導者,讓老百姓敬忠以勸該怎麼做?
其實真正有悟性了,當他問這個問題他能夠反觀,他就感覺自己的心態有不對。有時候我們想講一句話,馬上「不該講」,收回來,觀照到了。因為成德當時候在海口,有一次一個企業邀請我們去跟這些高管做交流,首先我就跟他們提到,我說今天跟大家談管理,首先大家一聽到管理想的管誰?他們瞪大眼睛,管員工!這樣的認知很正常,但是這是向外不是向內。向內是佛法,向外叫外道,我們學佛不能學成外道。
季康子他在這裡,其實他的念頭裡面有什麼?要求老百姓。孔子怎麼回答他的?「子曰:臨之以莊,則敬。」你面對百姓的時候非常自重、非常莊重,老百姓自然對你恭敬。我們舉個例子,一個當老師的人穿個短褲、穿個拖鞋上了講台,你說孩子會恭恭敬敬坐在底下嗎?你老師上台去,衣服非常的整潔。我們去觀察,像李炳南老師,他那個外套穿了一輩子,從一九四九年到台灣來一直穿到他老人家圓寂,三十多年,那個大衣保護得很好,很愛惜,一穿特別莊重。裡面的內衣、襪子補補丁的,可是對外對人莊重,臨之以莊則敬。
「孝慈,則忠。」你要老百姓忠,君仁臣忠,你要仁慈。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你要以身教、要以言教去教導老百姓孝,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整個國家的風氣又不是你要求它就變。拉回來我們一個班級,學生的風氣,他也不是我們每天一直罵罵要求,他的風氣就變過來了。要舉善,你要帶動他、引導他,你把善的舉起來。就像有一個節目叫「感動中國」,有報導過白方禮老先生的故事,那個故事我相信接觸的人沒有不動容的,舉善,向一個無私奉獻的老人家學習。我記得好像在台灣東部,有一個賣菜的女士,我現在年紀有一點,記憶力沒那麼好,她還被好像是美國哪個很有名的雜誌,是報導行善的,結果她還列在前一百名裡面。一個賣菜的布施還讓人家報導出來,因為她的捐款上千萬。她賣菜,她很願意布施,她賣菜賣一把出去能賺多少錢,居然能捐那麼多錢。而且她是聽老法師講經的,這是key point(重點)。人家雖然是賣菜,但是人家在賣菜當中行菩薩道,她有聽經聞法。所以不能輕慢任何人,有可能我們去買菜,那個賣菜的是武林高手,人家是真正修行人,不能輕慢。
《六祖壇經》裡面有一段也是在教導我們不能輕慢任何人,因為六祖大師聽說神秀大師有一首偈,他聽了之後,他說你可不可以帶我去?他只知道碓房,其他地方都不知道,全神貫注在自己工作上,絕不去打聽事情,他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所以老法師說他在舂米就是修定。沒有老和尚點出來,我們看不出門道出來,老實到我學不來。所以我聽完,我要把打聽這個習慣打掉才行,不然道業要進都很難。
結果去了之後,有個居士跟著去,六祖說:「別駕,你可不可以也幫我寫一下,我也有一首偈。」這個別駕,「你都不識字還能寫什麼偈?」六祖大師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哪怕他是一個縣長、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那是福報,不代表他有智慧。可是下下人,我們以前看「天龍八部」,不是鼓勵大家去看連續劇,是我剛好冒出來那個掃地僧,栽培虛竹的掃地僧,功夫最高的,沒人瞧得起他,默默無聞,這叫低處有道,高處有險。愈高處愈聽不到真話,忠言逆耳利於行,但是愈高處得要練出能聽忠言。下下人確實有上上智。
我們小的時候,賣豆花的,豆花,很香,他蓋子一打開來,他說我傳統的做法,現在你去超市,那些豆花都沒有那麼香。他看著你吃他很高興,賣得也很便宜,有時候看你吃的時候還會給你講故事。這些人可能是不喜歡去爭世間的名利,做點小生意,說不定人家智慧很高的。若輕人則有無量無邊罪,不能輕慢。
當時候看到台灣這位女士的報導,又是人家美國著名雜誌報出來的,聽說台灣那一段時間小額捐款激增。因為看了以後,我還比她生活應該賺得還多一點,人家都能這樣,這叫舉善,互相規勸。
像杭州有一位女士,她剛好看到一個小孩好像從差不多十樓要掉下來,小孩,千鈞一髮之際,她以最快的速度衝過去。人至誠的時候他有智慧,她在跑的過程把她的高跟鞋踢掉了,結果她衝過去的時候那個孩子剛好掉下來,她直接用手把他救下來,她的骨頭粉碎了,真的救活了。當時候她還在哺乳,她自己剛好生產完,孩子不能吃她的母奶了,因為她在治療。結果後來杭州政府在他們著名廣場上塑了一隻手,裡面有一個小孩,就是這位女士的精神,把她塑造到一個市民廣場上去,這都是舉善。聽說那個她所住的社區,在這個事之後很少有人吵架,偶爾吵的時候旁邊的人說,你看人家都不惜生命去救人,還為一點小事吵架,太丟臉了。這都是舉善。
我們現在報紙也不舉善,每天狗仔隊哪一個影星又交了什麼男朋友、女朋友了,都在追這些東西,這都影響整個風氣。真正負責任的政府他會護念百姓的清淨心,領導者如此,父母亦如此,老師亦如此,君親師的道理是相通的。
舉善而教不能,教不能就是比較沒有智慧的百姓,你還辦課程掃盲,讓他們懂得倫理道德因果,或者是鰥寡孤獨,他生活沒有能力,你去幫助他,百姓被你的仁愛心感動了,互相幫忙。
我們說德比於上則知恥,恥心對於我們立身處世非常重要。《孟子》有提到「恥之於人大矣」,「無恥之恥,無恥矣」,就是人很懂得羞恥,那他一言一行都會很慎重,都會依照經典來做,不敢違背。《了凡四訓》也說到了,「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所以羞恥心重要。我們也提到《論語》裡面說「君子不重則不威」,自重就是有羞恥心,恥不如聖賢。
《了凡四訓》也說:「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被這些五欲六塵給染污了,「私行不義」,做出來的行為不符合道義。我們看義這個字,一個羊、一個我,羊是我們看美字,美是莊嚴,讓自己愈來愈莊嚴,那就是自愛;不斷提升自己,恢復自己的佛性,這是自愛。所以自重,君子不重則不威。自重的人不會放縱習氣,自然自重的人他就會顯出一種自然的威儀、威嚴,感召別人不會輕慢他,自重人就重。
上一次跟大家有提到季康子問了好幾個問題,請教孔子,其中有一個,「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要讓老百姓恭敬他,然後效忠他,互相規勸,這應該怎麼辦到?幾個設問,孔子都去提醒他,要從你自己做起,而不是向外要求。其中孔子講了「臨之以莊則敬」,面對百姓的時候,你自己很自重、很莊重,百姓就尊重你。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不夠尊重我們,那可能我們也要思考,我們有沒有哪一些行為輕浮、隨便、有時候亂開玩笑了?有時候我們覺得小孩太隨便講話了,大人很生氣,當場罵他。有時候想想,他講話隨便是一個結果,因在哪裡?我們可不能大人想嚴肅就嚴肅,想開玩笑隨便一點就隨便一點,好像我們大人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其實當我們做不對的時候小孩也在看。
講到這裡成德就回想,小的時候看一些電視節目、綜藝節目,都是調侃別人,覺得很好笑,不知不覺自己講話也會這樣了。念初中我們都說共人揶,調侃別人,什麼時候學會了不知道,被電視節目影響的。成年人的談話也會影響小孩,甚至是老師跟老師之間談話會影響學生。
《中庸》裡面講的,「射有似乎君子」,射箭它其中的精神含有這種君子之道,「失諸正鵠」,箭射出去沒有射到目標,「反求諸其身」,反省我的技術不夠。不能沒有射到目標,馬上講這個弓箭品質不好,不知道是哪裡出產的,這支箭也是品質不好,尤其今天的風太大,都把責任推出去了。當我們都把責任推出去的時候,孩子學生也在學。當我們看到,哎呀氣死我了,每一次講他統統都找藉口,都是別人的錯。當我們在那裡氣的時候也得冷靜冷靜,我們平常遇到事的時候,我們是反求諸己還是都是找藉口?
老祖宗讓我們在待人接物當中挑了兩句話,真的這兩句也不可須臾離也,對他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對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老法師怕我們忽略掉這句話,他老人家說我最佩服老祖宗的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諸位老師,你們希不希望自己講的話學生都放在心上?我相信大家都希望。這個希望是一個結果,你要種因才有果,我們自己要先把自己老師的話放在心上,我們的學生才會把我們的話放在心上。
這段時間應該提過好幾次印光祖師教導,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從理上講不離「心性」二字,都是在教我們怎麼捨妄歸真,恢復真心;從事上講不離兩個字,就是「因果」。我們所遇的一切事都沒有離開因果。那我們就反思,我依師父上人為師,他說我最佩服老祖宗的,這句話我們應該一聽到的時候不能忘了,趕緊放心上,拳拳服膺。我們要學孔夫子,也要效法顏回,「有顏回者好學」,所以顏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我們可以安排一節課專門向顏回夫子學習怎麼當學生。當然我們跟佛菩薩、跟古聖先賢學習重要,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要跟師父上人學怎麼當學生,因為他老人家把佛菩薩教的、把古聖先賢教的,他怎麼用在自己的學習上,他離我們最近的榜樣。我們連最近的都不一定看得懂,遠的要看懂不容易。
有發給大家老法師跟李炳南老師學習十年因緣,這段開示非常重要,也是不離因果,要當一個好老師是果,我們要先是一個好學生,這是因。
節選自『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分享 (第23集和25集) 2021/12/10 和 2021/12/17 台南極樂寺 檔名:18-090-0023 和 18-090-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