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我們提到,我們對待家人也不能是用道理去要求家裡的人,還是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且很自然的這一分情分會盡力的,我們說盡人事,父母生病了,我們能盡力做到哪一些部分,找好的醫生,生活當中的照顧,尤其生病已經很不舒服,我們當孩子的都要體恤備至,減少父母的痛苦。包含我們站在父母的角度上,自己的孩子親自來照顧跟別人來照顧給父母的感受還是有些不同,我們能親自照顧,他心很欣慰、很安,病好得快。像漢朝的漢文帝,這一句典故就是從他來的,他的母后薄太后病得比較重,他雖然貴為皇帝,他也是親自來盡孝,而且是三年的時間在母親身邊盡心盡力照顧。這個表法也是讓我們感動,真的願意盡孝,他這麼高的地位,但是他還是那一分很單純對父母的感恩心、孝心。
其實我們處在這個時代,算是經濟比較快速發展的幾代了,不知不覺我們在衡量事情,經濟都會在比較重要的位置上,這種思惟是不知不覺在變化。是我們做人應該盡的義重要,還是經濟的考慮比較重要?在古人的話是重義輕利。像我們聽過王希海老師講課,他父親中風了,當時候本來他也是要出去工作賺錢,但看自己的父親這樣,他就全心全意照顧自己的父親,這也是他人生的一個取捨。而我們今天能取義、能輕利,其實對於我們後代子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榜樣。而且我們盡孝了,福田靠心耕,我們經濟面不是說我花多一點時間去賺就賺得比較多,財富的真因是有修福,然後我們又有努力工作,不管哪一個行業,我們有福報,有一個工作的緣,然後有福報現前的果。所以工作只是一個緣,它真正的因是福田心耕。
福田大分三種:恩田、悲田、敬田。像我們接下來的句子:「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盡禮,祭盡誠。事死者,如事生」,這就提到祭祖了,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祖,這算恩田,也算敬田。所以我們可以冷靜仔細去觀察,哪一個地方的華人福報比較大,他居住的環境,或者他工作比較不會太辛勞,他居住生活的環境比較寬闊,這個地方一定最重視祭祀祖先。剛好我們清明節到了,這些部分大家可以冷靜去觀察觀察看看,這可能比我們一天工作十二個小時還要關鍵。
成德所接觸的華人當中,馬來西亞華人的房子住得算比較大的。然後大家看在國際間的活動,能夠一下子他們整團整團幾十個人在國際間護持老和尚的這些重要的法會,大部分的地區都沒有幾十個人去做義工的,我們往往在國際法會當中都看到馬來西亞的同修整團過來了。你說假如台灣過去做義工做兩個禮拜,怕工作就沒了。我是剛好今年在馬來西亞這四月份,祭祖,幾乎每一個華人都要回去祭祖。我今天有一個同事早上祭完祖,下午過來了,去了幾個墳墓?八個墳墓。就是這種祭祖的觀念在這個地區是非常的濃,所以這個地方華人有福報,慎終追遠。而且在慎終追遠當中,我們怎麼回報我們的祖先?知恩報恩,要把他們的文化承傳下去。馬來西亞有一千二百多所華小,六十幾所獨中,這在海外華人當中算是一道教育的風景線,他們覺得祖宗那麼好的文化不能斷掉。
我們現在考慮事情其實受到功利的影響,我們考慮事有時候會考慮得比較眼前,考慮得不夠深。所以真正為經濟著想,那應該是怎麼樣修福,那就會重視恩田、悲田、敬田了。現在的現象富不過三代,因為現在對這些道理都不重視了,只看眼前,基本上可能連下一代的教育都會忽略掉了。我們處在這個時代,自己對一些義理的認知得要更深,才能看得更遠。
剛剛講到恩田、敬田,還有悲田。最近剛好有聽到同修他們放生,這是屬於悲田。龍樹菩薩所著的《大智度論》有講到諸功德中放生第一,所以放生的功德很大。像師長常說三種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放生是無畏布施。而我們求生極樂世界的果是無量壽,我們現在放生,救眾生的命,修這樣的因感得無量壽的果,這從因果來講是很符合的。就有一位同修,他出門撞到一個人,結果這個女孩昏迷了,昏迷了三個月都還是醒不過來。後來剛好人家找他放生,他就每天放一點、每天放一點,放到第五天這個女子醒過來了,就是這個功德力很大!
其實現在的社會,我們親戚朋友當中有身體方面問題的,甚至心理方面問題的都不少,幾乎每個家族可能都有,這些可能都跟業力有關係。假如我們不懂得這些道理,可能就是到處找醫生,花了很多錢,但是沒有考慮到這跟業力也是有關係的。假如認知不到問題的根本,你花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都不見得能夠解決問題。師長、經典給我們講的這些道理都是很難遇到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之後要把這些義理用上。尤其是積德行善這種功德力,可能家庭當中種種問題都能夠得以化解掉了。像前不久剛好跟大眾有一次,一位同修提出來憂鬱症的問題。後來成德就有問,在座快兩百人,問道:大家家族當中有沒有都沒有人得憂鬱症的?結果沒有一個人舉手。其實這憂鬱症得要多管齊下,從身體的因素,從心理的因素,從原生家庭的因素,甚至從靈性這個部分,可能有過去業的關係,多管齊下來處理,這些都不是錢多能夠處理得了的。
剛剛跟大家提到父母生病,漢文帝當到皇帝,他也盡力親身來侍奉母親,而後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什麼?天下臣民都被他感動,都向他學習。其實他盡的這個孝對於全國的政治算是最大的幫助,這是對一個國家來講。曾經有人問孔子,你怎麼不辦政治?「子奚不為政?」孔子說道:「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是在「為政篇」當中,人家問孔子,你怎麼不從政?孔子講到讚歎孝道,然後還有要友愛兄弟,代表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接著要施於有政,就是在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過程當中就是在辦政治了。等於是不一定是要有一個官位才能夠辦政治,我們一家落實孝悌,成為這一方、成為全國的榜樣,這也是在辦政治。其實辦政治的核心也是這兩個字。孟子有說:「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每個人都懂得孝順父母、尊重長輩、友愛兄弟,天下就太平了。辦政治的人假如能夠認知到這一點,那他自己的孝悌就帶動全國來落實。假如一把手國家領導人是孝子,那起到上行下效的力量就很大了,文帝是一個好榜樣。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成德是感受到我們能學佛真的是很大的福報,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盡孝就能盡得更徹底。所謂父母離塵垢,子道方成就,我們學了佛,我們要護持父母脫離六道輪迴,我們還可以幫助祖先脫離惡道,幫助祖先脫離輪迴。我們在清明節的時候能夠祭祀祖先、能夠掃墓,我們還能夠做功德迴向給祖先。尤其師長提倡三時繫念,我們悟道法師、悟行法師、一些法師們他們做三時繫念做得很誠心,那個超拔的力量很大,我們都能很用心的寫牌位,等於是我們這些祖先就能接觸到這種殊勝超度的因緣。你看一般的人沒有這個機會,我們有這個機會。而且這個法事本身是依念佛為主的,我們要知道,寶王三昧就是念佛三昧,三昧中王,很多三昧可能是消過去業、現在業、未來的業,或者消貪、消瞋、消痴,只有寶王三昧念佛三昧消一切的業障。透過我們祖先能夠參與三時繫念,能夠讀《阿彌陀經》,能夠認識這個法門,能夠念佛,這對我們祖上都是很殊勝的法緣。我們不能好像很自然,本來就有了,我們反而不珍惜了,來得太容易了不容易珍惜。今天才四月一日,大家要幫離去的親人還有祖先好好立牌位超度。當然祭如在,法會的時候盡量線上參加,能現場參加當然更好。所以我們還是很幸運的。
我們剛剛談的是漢文帝,後面我們也談到喪禮、祭禮。「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喪三年也是我們從古至今一個禮,就是父母離去了守喪三年。在《論語》當中有提到孔子的學生宰我問老師,這算是二千五百多年的事情,宰我提出來了:「為父母守喪三年會不會太久?是不是一年就可以了?」孔子是回答:一個有德行的君子,父母離去之後,他吃東西不覺得有味道,思念父母,好吃的東西不覺得有味道,聽好聽的音樂不感到快樂,居住再怎麼舒服也不覺得心安,這是他一種很自然的心境,因為太懷念父母。這是古人把父母的恩看作是最重要的,所以父母離去他很悲傷,這些欲望他根本提不起來。當然我們現在聞佛法了,但是這個精神,父母離去了,事死者如事生,我們不能因為父母離去了,我們對父母的那一分恭敬思念減少了,更應該盡力的去幫他們做功德。我們縱使學佛了,我們也要把古人這種深意、好的傳統傳下去,我們盡力幫父母做功德,而且更好的把父母的德行、風範透過我們傳下去,家道、家規、家學、家業透過我們傳承下去。
古代為什麼喪禮設三年?孔子就有講到,一個人生下來要三年之後自己才比較能夠獨立生活,「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才能夠自己走、自己吃,父母也才稍微鬆一口氣,所以守喪三年是天下通行的喪期。守喪這種禮就是讓人想到三歲以前父母在我們身上下了多少心血,這一分恩一輩子都不能夠忘,所以這種禮就很有意義,時時不忘父母對我們最辛勞的那三年。人真的恩念住了,他一定有具體的行為,知恩的人不可能沒有報恩的行為,可是恩知得愈深,他那個報恩心就會愈強,所以這種喪三年的禮守了兩千多年都沒有變。
當然,我們現在社會實在講變化還是非常快,整個社會的形態、生活的方式變化還是很快,有一些現實的狀況我們還是要去面對。當然這些精神我們還是要表出來,也要尊重父母的心意。比方說你要去照顧父母,你把工作先請假來照顧,那可能父母怕你丟了工作,你都不去工作反而他睡不著覺,這個時候也不能又變成一種執著。就是我們那個心還是要很真切的,自己實際的情況怎麼樣,我們盡心了、表達了,但是畢竟還是要尊重父母、尊重家裡的一個情況。
包含我們學了佛,很希望能夠護念父母往生極樂世界,但這樣的緣我們都要先前面鋪墊好。比方說你有兄弟姐妹,這都要事前做工作。當然首先第一個要先護念父母認識佛教,讓他們知道佛法好,知道死生事大,人死了之後去哪裡這是最大的事情,要把西方極樂世界介紹給老人。老人自己願意了,願意念佛、願意求生,更好的能夠製造因緣,讓老人自己跟子孫們講,我去世之後要用佛教的方式來辦我的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