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
有學長提出來,如何更好落實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
這個就是有發菩提心了,講得白一點就是有使命感。就好像我們觀察像我們的父輩,甚至你們的爺爺輩,他對家庭有責任,他時時想著要讓父母過上好一點的日子,請問他讀書需不需要人家督促?就不需要了。所以要有發願,這個動力都不退,甚至不斷提升。請問大家菩提心能不能不斷提升?我們說見義勇為,那事實上我們每天了解現在的社會狀況,跟我們有沒有關?那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我們地球村的同胞,他們現在過的是什麼日子?所以那天跟大家分享,十三歲的孩子玩遊戲玩到跳樓去世了。這樣的孩子現在有多少?再來,他們家假如只有這一個孩子呢?請問他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接下來的日子好過嗎?
成德記得在二OO八年,我們在廬江,連續五天北京地區著名高校每一天都有人自殺,連續五天,有碩士,還有博士。為什麼那個時間這麼多?快要畢業以前,就是牽扯到能不能畢業問題,心裡扛不住了。那都是獨生子女,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發生的事情,這是二OO八年的事。諸位家人,這個情況現在呢?改善了還是更嚴重?所以為什麼說「因有眾生,而起大悲;因有大悲,生菩提心」?就是現在眾生確實是苦難,除非我們很冷漠的來看這個世間。
我們一開始在推廣傳統文化,成德記得還是二OO四年,二OO四年底去了秦皇島,第一場雪。當時候辦了五天的課,第五天結束了,我們就馬上趕回北京。坐上車正要出發,有一個女士在那裡等我們,就有話跟我們講,她就說她已經打算要自殺了,但是聽了五天的課,她知道人生應該怎麼走了。那個當下我們也很震撼,當時候推展傳統文化才一年的時間。假如我們所分享的能夠讓一個人不自殺,再累再苦我們也願意去做。所以這些事情,其實都在把我們的慈悲心、責任心給喚醒,叫隨事菩提心,隨著我們遇到的事情,我們那顆願心更堅定了。善於去領會的話,請問什麼時候是在發菩提心的機緣?
大家有沒有聽過全世界一年墮胎多少?五千萬是有統計的。這個比一次世界大戰更慘烈,而且他的慘烈不是因為戰爭,是什麼?縱欲之後殺誰?親生骨肉,虎毒不食子。而我們清楚,被殺的這個小孩很可憐,還有誰很可憐?他的父母很無知,他的可憐程度跟這個小孩比起來更可憐,為什麼?他的父母造的是地獄業。所以佛門說前後眼,假如我們相信因果,真的相信。諸位家人你們相信因果嗎?你們有沒有看過「地獄變相圖」?造哪些因會墮到地獄去?我們有一點認識了,殺盜淫這些很嚴重的,尤其忤逆父母,這個鐵定墮地獄的。
我們深信因果,再看看現在世間人做的事情。人生幾十年很快,現在我都快五十歲了,當時候念初中,初一、初二跟同學之間相處,那些景象一想,好像昨天一樣清晰,已經過了三十多年了。人生真的石火電光,可是我們在這一生做的事,要到地獄去待多久?我們懂因果的人,再看看世間現在的狀況,大部分的人都要墮三惡道。那我們很相信這一點,你看到一切有緣的人,希不希望善巧方便的把正法介紹給他?那善巧方便需不需要提升自己?請問,什麼時候是讓我們的菩提心更加的堅定?你可能遇到一切的緣,都是在讓我們的菩提心更提升上來,隨事菩提心。你甚至於一翻開報紙,你用憐憫的心去看一切世間,那都是可憐憫者。
當然,我們有這顆悲心,但是也是佛門講,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要緣分具足,不然我們又落到悲魔去,那也不對。每天說眾生很可憐,就陷在那個情緒,這個也是偏頗了。我們一定不忘眾生的苦,但是我們修學依照兩綱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樣上來。但是你在格致誠正的時候,可不可以利益眾生?「行布不礙圓融」,真的有機會了,那我們把老法師介紹給他可以吧?把經典介紹給他可以吧?你說我又沒有經典都通達了,但你自己的受益,你可以供養給他,這個都是隨分、隨緣、隨力去做,盡力了就是圓滿。當然也是要從眼前自己的父母開始,淨業三福說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畢竟「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菩提心不是一時的激動,菩提心是跟真心相應。
所以中國的教育兩個目標,其實也是菩提心。第一個目標,恢復我們的父子有親,然後讓他終身保持,這個就是念父母恩。這是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將父子有親延伸到對一切兄弟、家族、鄰里鄉黨,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他延伸到一切眾生。所以這兩個目標,其實菩提心就是這麼發出來的。
在藏傳佛教有一位很有影響力的祖師叫宗喀巴大師,大家聽過吧?宗喀巴大師,宗喀是他所在的地方,就好像我們說天台大師他是所在的地方,巴才是他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他當時候所處的密宗已經變成持咒的邪教了,都不重視戒律,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所以當時候他所處的時代也是密宗衰敗到極點,他也是因為看到這個情況,他也是發大願,後來把藏傳振興起來。所以我們《勸發菩提心文》裡面第十個因緣是什麼?「念正法得久住」。其實現在在我們眼前,儒釋道也是衰敗到一個底谷了,我們假如這個時候還不能發起心來,那就沒有道義、沒有仁義了。
宗喀巴大師他指導發菩提心,其實跟《勸發菩提心文》是完全相應的,我們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通的人講出來的都一樣。他講什麼?他說首先要先修平等心。師父講經常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有引業,引我們到這個法界去。佛法界是什麼?平等心;六度,菩薩法界;四諦十二因緣是小乘,聲聞、緣覺;五戒是人道;十善,天界;貪,餓鬼;瞋,地獄;痴,畜生道。菩提心是要到佛法界,所以要修平等心。
夏蓮老這個《自警錄》,《自警錄》到時候也供養給大家。《自警錄》裡面有一段話說:「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有一段法語說:「至道無難」,你要契入大道不是很難,怎麼做?不能入大道就是「唯嫌揀擇」,揀擇就是喜歡不喜歡、好不好。《無量壽經》說:「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想要,不希求想就是討厭、不要,「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人家不順己意了就生氣了。所以《論語》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同一個人,為什麼本來處處為他好,接著變成什麼?見不得他好,甚至還恨他。所以那個愛是什麼?欲。
跟大家那天有提到師父的一個墨寶,情欲是什麼?凡夫;情義,道義的義,情義是世間聖賢;情覺,佛菩薩,覺悟了,覺悟的有情。
所以僧璨大師,還有孔老夫子,其實都在點化我們。佛家有一個詞叫怨親,怨親平等,生佛不二。佛跟眾生,把誰排前面?眾生。是不是都在打掉我們的分別心、愛憎的心?喜歡佛還是喜歡眾生?怨親平等,把誰排前面?怨。告訴大家,怨從哪裡來的?不親你會怨他?
比方舉個例子,別人家的孩子聯考、高考考不好,你會不會生氣?有沒有哪個人,隔壁家的小孩子,氣死我了,他隔壁家的孩子幹嘛考不好?不會吧?他罵誰?自己的孩子。你看親,親一不順己意,瞋恚就上來了。「諸苦盡從貪欲起」,你看因為愛就產生什麼?所以十二因緣,其中三個最重要的關鍵,「愛」,我愛這個東西;接著,「取」,拿回家去了;我的,「有」,誰也不能給我拿走,誰拿走了我跟他拼命。世間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就被這個東西牽走了。矧多愛乎?要去極樂世界的人,一定要常常問自己,世間我還有哪個放不下的?哪個化妝品放不下,哪個香水放不下,哪些衣服放不下,還有嚴重的,哪部經典放不下。
有一個公案,好像是一條狗在佛寺裡面,結果每次三皈依,自……三皈依念起來,這隻狗就走了,牠每次都很乖去上早晚課的,可是一念三皈依牠轉頭就走了。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方丈、住持念三皈依他就可以先走了。所以一看牠那個動作什麼?方丈轉世的。他為什麼沒做人?做不了人,因為佛寺裡面沒有男女,他一轉世不可能,不可能做人,變成狗了。因為他放不下什麼?寺院。還有更嚴重的,經典裡面的蛀蟲。經典裡面沒有男女,藏經閣也沒有男女,誰去的?所以師父講經常常說,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瞋痴,可不是換對象。一換對象,對經典會貪;一換對象,方丈對誰比較好,會吃醋,會不會?老法師對誰比較好,爭風吃醋,那不誤了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
祖師這些經句,讓我們真正放在心上,不知道要下多少功夫,可不是背很多有用,有一句真正時時去練,可能就能見性了。就這一句就好了,這好像是幽溪大師教的,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會學的人當下就問自己,我有哪些東西特別放不下?從哪一樣開始?從最難的克下去。老法師說了,你從最難的克下去了,其他的怎麼樣?就不是那麼難了。其實不能從最難的克下去的,首先第一個,對無常沒有太強的感受;第二,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薰習得不夠,因為他那個貪愛只是在障礙自己的慧命增長而已,那個貪愛只會讓自己墮落,真正明理的人誰願意墮落?
恭選自《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分享 (第八集) 2019/12/30 中國 檔名:13-001-0008
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
有學長提出來,如何更好落實勿使一秒鐘空過、勿使一句話空說?
這個就是有發菩提心了,講得白一點就是有使命感。就好像我們觀察像我們的父輩,甚至你們的爺爺輩,他對家庭有責任,他時時想著要讓父母過上好一點的日子,請問他讀書需不需要人家督促?就不需要了。所以要有發願,這個動力都不退,甚至不斷提升。請問大家菩提心能不能不斷提升?我們說見義勇為,那事實上我們每天了解現在的社會狀況,跟我們有沒有關?那都是我們的同胞,都是我們地球村的同胞,他們現在過的是什麼日子?所以那天跟大家分享,十三歲的孩子玩遊戲玩到跳樓去世了。這樣的孩子現在有多少?再來,他們家假如只有這一個孩子呢?請問他的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接下來的日子好過嗎?
成德記得在二OO八年,我們在廬江,連續五天北京地區著名高校每一天都有人自殺,連續五天,有碩士,還有博士。為什麼那個時間這麼多?快要畢業以前,就是牽扯到能不能畢業問題,心裡扛不住了。那都是獨生子女,這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發生的事情,這是二OO八年的事。諸位家人,這個情況現在呢?改善了還是更嚴重?所以為什麼說「因有眾生,而起大悲;因有大悲,生菩提心」?就是現在眾生確實是苦難,除非我們很冷漠的來看這個世間。
我們一開始在推廣傳統文化,成德記得還是二OO四年,二OO四年底去了秦皇島,第一場雪。當時候辦了五天的課,第五天結束了,我們就馬上趕回北京。坐上車正要出發,有一個女士在那裡等我們,就有話跟我們講,她就說她已經打算要自殺了,但是聽了五天的課,她知道人生應該怎麼走了。那個當下我們也很震撼,當時候推展傳統文化才一年的時間。假如我們所分享的能夠讓一個人不自殺,再累再苦我們也願意去做。所以這些事情,其實都在把我們的慈悲心、責任心給喚醒,叫隨事菩提心,隨著我們遇到的事情,我們那顆願心更堅定了。善於去領會的話,請問什麼時候是在發菩提心的機緣?
大家有沒有聽過全世界一年墮胎多少?五千萬是有統計的。這個比一次世界大戰更慘烈,而且他的慘烈不是因為戰爭,是什麼?縱欲之後殺誰?親生骨肉,虎毒不食子。而我們清楚,被殺的這個小孩很可憐,還有誰很可憐?他的父母很無知,他的可憐程度跟這個小孩比起來更可憐,為什麼?他的父母造的是地獄業。所以佛門說前後眼,假如我們相信因果,真的相信。諸位家人你們相信因果嗎?你們有沒有看過「地獄變相圖」?造哪些因會墮到地獄去?我們有一點認識了,殺盜淫這些很嚴重的,尤其忤逆父母,這個鐵定墮地獄的。
我們深信因果,再看看現在世間人做的事情。人生幾十年很快,現在我都快五十歲了,當時候念初中,初一、初二跟同學之間相處,那些景象一想,好像昨天一樣清晰,已經過了三十多年了。人生真的石火電光,可是我們在這一生做的事,要到地獄去待多久?我們懂因果的人,再看看世間現在的狀況,大部分的人都要墮三惡道。那我們很相信這一點,你看到一切有緣的人,希不希望善巧方便的把正法介紹給他?那善巧方便需不需要提升自己?請問,什麼時候是讓我們的菩提心更加的堅定?你可能遇到一切的緣,都是在讓我們的菩提心更提升上來,隨事菩提心。你甚至於一翻開報紙,你用憐憫的心去看一切世間,那都是可憐憫者。
當然,我們有這顆悲心,但是也是佛門講,佛不度無緣之人,所以要緣分具足,不然我們又落到悲魔去,那也不對。每天說眾生很可憐,就陷在那個情緒,這個也是偏頗了。我們一定不忘眾生的苦,但是我們修學依照兩綱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樣上來。但是你在格致誠正的時候,可不可以利益眾生?「行布不礙圓融」,真的有機會了,那我們把老法師介紹給他可以吧?把經典介紹給他可以吧?你說我又沒有經典都通達了,但你自己的受益,你可以供養給他,這個都是隨分、隨緣、隨力去做,盡力了就是圓滿。當然也是要從眼前自己的父母開始,淨業三福說的,「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畢竟「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菩提心不是一時的激動,菩提心是跟真心相應。
所以中國的教育兩個目標,其實也是菩提心。第一個目標,恢復我們的父子有親,然後讓他終身保持,這個就是念父母恩。這是第一個目標。第二個目標,將父子有親延伸到對一切兄弟、家族、鄰里鄉黨,凡是人,皆須愛;凡是物,皆須愛,他延伸到一切眾生。所以這兩個目標,其實菩提心就是這麼發出來的。
在藏傳佛教有一位很有影響力的祖師叫宗喀巴大師,大家聽過吧?宗喀巴大師,宗喀是他所在的地方,就好像我們說天台大師他是所在的地方,巴才是他名字中的最後一個字。他當時候所處的密宗已經變成持咒的邪教了,都不重視戒律,沒有戒律就沒有佛法。所以當時候他所處的時代也是密宗衰敗到極點,他也是因為看到這個情況,他也是發大願,後來把藏傳振興起來。所以我們《勸發菩提心文》裡面第十個因緣是什麼?「念正法得久住」。其實現在在我們眼前,儒釋道也是衰敗到一個底谷了,我們假如這個時候還不能發起心來,那就沒有道義、沒有仁義了。
宗喀巴大師他指導發菩提心,其實跟《勸發菩提心文》是完全相應的,我們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通的人講出來的都一樣。他講什麼?他說首先要先修平等心。師父講經常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有引業,引我們到這個法界去。佛法界是什麼?平等心;六度,菩薩法界;四諦十二因緣是小乘,聲聞、緣覺;五戒是人道;十善,天界;貪,餓鬼;瞋,地獄;痴,畜生道。菩提心是要到佛法界,所以要修平等心。
夏蓮老這個《自警錄》,《自警錄》到時候也供養給大家。《自警錄》裡面有一段話說:「煩惱起於愛憎,愛憎起於分別。」禪宗三祖僧璨大師有一段法語說:「至道無難」,你要契入大道不是很難,怎麼做?不能入大道就是「唯嫌揀擇」,揀擇就是喜歡不喜歡、好不好。《無量壽經》說:「亦無希求不希求想」,希求是想要,不希求想就是討厭、不要,「亦無彼我違怨之想」,人家不順己意了就生氣了。所以《論語》說:「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同一個人,為什麼本來處處為他好,接著變成什麼?見不得他好,甚至還恨他。所以那個愛是什麼?欲。
跟大家那天有提到師父的一個墨寶,情欲是什麼?凡夫;情義,道義的義,情義是世間聖賢;情覺,佛菩薩,覺悟了,覺悟的有情。
所以僧璨大師,還有孔老夫子,其實都在點化我們。佛家有一個詞叫怨親,怨親平等,生佛不二。佛跟眾生,把誰排前面?眾生。是不是都在打掉我們的分別心、愛憎的心?喜歡佛還是喜歡眾生?怨親平等,把誰排前面?怨。告訴大家,怨從哪裡來的?不親你會怨他?
比方舉個例子,別人家的孩子聯考、高考考不好,你會不會生氣?有沒有哪個人,隔壁家的小孩子,氣死我了,他隔壁家的孩子幹嘛考不好?不會吧?他罵誰?自己的孩子。你看親,親一不順己意,瞋恚就上來了。「諸苦盡從貪欲起」,你看因為愛就產生什麼?所以十二因緣,其中三個最重要的關鍵,「愛」,我愛這個東西;接著,「取」,拿回家去了;我的,「有」,誰也不能給我拿走,誰拿走了我跟他拼命。世間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就被這個東西牽走了。矧多愛乎?要去極樂世界的人,一定要常常問自己,世間我還有哪個放不下的?哪個化妝品放不下,哪個香水放不下,哪些衣服放不下,還有嚴重的,哪部經典放不下。
有一個公案,好像是一條狗在佛寺裡面,結果每次三皈依,自……三皈依念起來,這隻狗就走了,牠每次都很乖去上早晚課的,可是一念三皈依牠轉頭就走了。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方丈、住持念三皈依他就可以先走了。所以一看牠那個動作什麼?方丈轉世的。他為什麼沒做人?做不了人,因為佛寺裡面沒有男女,他一轉世不可能,不可能做人,變成狗了。因為他放不下什麼?寺院。還有更嚴重的,經典裡面的蛀蟲。經典裡面沒有男女,藏經閣也沒有男女,誰去的?所以師父講經常常說,佛法是讓我們放下貪瞋痴,可不是換對象。一換對象,對經典會貪;一換對象,方丈對誰比較好,會吃醋,會不會?老法師對誰比較好,爭風吃醋,那不誤了自己無量劫來稀有難逢之一日。
祖師這些經句,讓我們真正放在心上,不知道要下多少功夫,可不是背很多有用,有一句真正時時去練,可能就能見性了。就這一句就好了,這好像是幽溪大師教的,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會學的人當下就問自己,我有哪些東西特別放不下?從哪一樣開始?從最難的克下去。老法師說了,你從最難的克下去了,其他的怎麼樣?就不是那麼難了。其實不能從最難的克下去的,首先第一個,對無常沒有太強的感受;第二,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薰習得不夠,因為他那個貪愛只是在障礙自己的慧命增長而已,那個貪愛只會讓自己墮落,真正明理的人誰願意墮落?
恭選自《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分享 (第八集) 2019/12/30 中國 檔名:13-00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