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這個債不好還,他最後是斷子絕孫!
我們看下一句:「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個「物」,比方說在家裡的,家裡有什麼吃的東西,你自己藏起來,沒有先想到父母。父母對我們恩德這麼大,一把屎一把尿給我們拉扯長大,我們現在居然有東西都藏起來不先給父母,父母看了很難受。我們念恩的心都力量那麼小,貪心貪吃的力量比較大。
像古代陸績懷橘,陸績才六歲,當時候袁術(地方官)請這個孩子到家裡來作客。陸績才六歲,袁術請他吃橘子,他一看,我母親很喜歡吃這個,就把它放在袖子裡面。後來要走了,因為他也很恭敬,要走了跟主人謝謝,這麼一拜謝下去橘子掉出來了。袁術以為他喜歡吃,還要多拿幾顆。後來他很惶恐的解釋了一下,因為我母親喜歡吃橘子。
六歲!可能小學生都超過六歲了,我們以古代的榜樣來啟發孩子的善根。大家有沒有現代版的?現代版陸績懷橘。我們在教室當中,相觀而善也是一個教學運用的重要手段,相觀而善之謂摩。今天可能我們老師送孩子一個好吃的東西,一定會有學生收起來沒吃。這個機會點要抓住了,你知道他就是要拿回去給他爸爸媽媽吃的,這個時候就要抓住這種機會去稱讚這樣的學生,他們就可以達到相觀而善。
除了在家裡物不能私藏,在學校裡、在單位裡,那都是公物,不能佔為己有。而且公家的東西,冤有頭債有主,你去貪這個東西,你後面債就不好還,一世為官九世牛,你得去還公家的東西。更具象的,比方說在大陸,你貪個公家的東西,人口十幾億,不好還。古代都有這些事例,像宋朝有一位大臣叫文彥博,他有一次在一個工程當中就遇到很奇特的事情,有一頭牛好像還能講話,說一定要見文彥博。結果這頭牛就是曾經跟他同事的官員,死了投胎做牛了,貪污,這是來做牛還。文彥博念及以前的同事情誼,就把牠買下來照顧牠。公家的東西不能拿。
大家有沒有想到哪個拿公家東西最後結果很不好的?你看以貪來講,天下第一貪官是誰?大家知道嗎?清朝第一清官好像是于成龍,正面的例子。照理講,天下第一貪官應該是和珅。和珅的下場大家可以講給孩子聽,因為近代還有一種說法說做人要學和珅,很圓滑。這在《太上感應篇》叫「以惡為能」,明明是很惡的行為,他還覺得很厲害。我們的孩子可不能搞成以惡為能。有些風氣,你看那些公眾人物,對男女情感很隨便,換了好幾個,可能還有一種說法,很風流,很有魅力,那都是以惡為能。我們的孩子有沒有會錯認,以惡為能,有能力。所以扎根重要,《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真的都很重要。我們是成年才學,這些問題自己以前都犯過。
這個時候因果教育就很重要了,他風光一時,所謂弄權一時淒涼萬古。和珅四十九歲就死了,他在嘉慶四年,等於是乾隆皇帝一死後第十天他就被抄家、就被賜死。他的小兒子其實在嘉慶元年就死了,嘉慶元年他的小兒子死了,他的弟弟在軍中染疫死了,他弟弟在軍中的官職很高,死了;嘉慶二年他的孫子死了;嘉慶三年跟他結婚三十年的太太死了;嘉慶四年他死了;再過了好像是十一年之後,他剩下來的唯一的兒子也死了,幾歲?三十六歲。所以他那麼貪,最後是斷子絕孫。公家的財你能這麼貪,下場都是很慘烈的。
這些孩子都要會判斷,公家的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不能藏。小孩之間會好玩,到商家去給人家拿東西。有一個媽媽就發現自己的女兒怎麼書包裡面有幾顆蘋果,一問,給人家商家拿的蘋果。那個也不是真的想吃,有時候好玩,同儕之間起鬨。你當父母的發現了或者當老師的發現了,這就是一個機會點。這個媽媽就帶著孩子去給人家店家道歉,還給人家錢。媽媽跟人家道歉,孩子就引以為戒了。
「物雖小,勿私藏」,這是教廉潔。「入則孝」大家不能小看,這每一句都是教八德最重要的根基,因為百善孝為先,它從孝行延伸出來,都跟八德相應。「一瓜一果之弗貪」,都不能貪,「一絲一毫之不苟」,要建立這樣的態度。
恭選自『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分享 (第六十九集) 2023/3/18 台南極樂寺 檔名:18-090-0069
「清廉」。「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這句話《了凡四訓》就可以說明。當然《了凡四訓》可以長講也可以短講,短講三分鐘講完了,長講可以一個小時。當老師的人就要鍛鍊,可以長講、可以短講,看因緣去運用。「非義而取,是食毒物。」上一次就跟大家提到這部書,《感應篇彙編》,《太上感應篇》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這都說明非義而取是食毒物。這裡就有歷史當中好多個例子,比方說邢璹這個官員他出使韓國(那時候叫新羅),他出使之後,回程的時候經過了炭山這個地方,他在這個地方看到了一百多個商人,這些商人載著好幾船的貨物要做生意,價值很多錢。結果他起了歹念,居然把他們都殺了,把貨物佔為己有。到了他的兒子邢縡,他的兒子與王鉷謀反被抓了,這樣邢璹他們家被誅,就全家都死,妻子家口統統以當之,這最少是誅三族,只要是誅族最少三族。取非義之財,真的橫取人財,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
另外一個韋公幹這個官員,「為瓊州牧」,瓊州牧應該是海口,海南,他橫取很多錢財。後來他要回家,結果坐的船就翻了,所有的貨物全部沒了,還好還保了一條命。這些事例我們可以就真實的歷史跟孩子做交流。
「清而不污,廉而不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得到的光榮,甚至是得到的福報,那真是無以復加。《群書治要》當中有很多故事,其中講到清廉,我想大家應該會聯想到楊震四知,因為楊氏後來叫「四知堂」。大家想一想,楊震清而不污,廉而不貪,不只他受到世人的尊重,他的後代以他為榮,我們是清官之後。他們的堂號寫的「四知堂」,天知、神知、子知、我知。
這個典故就是楊震他剛好要去上任東萊太守,經過昌邑縣,昌邑縣縣令剛好是他舉薦的人才王密。結果他到了,當天晚上王密就拿著十斤黃金要去送給他。當然,那個黃金是王密自己的,那不是什麼不法手段來的。楊震說:「我了解你我才推薦你出來當官,你怎麼這麼不了解我?」古人講到這裡,對方就知道意思了,看他的眼神,知道不收了。王密接著說:「現在夜晚,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麼可以說沒人知道?」王密就很不好意思離開了,而且他還做了一個動作,楊震離開之後,他在那個地方就做了一個紀念館,紀念楊震不收他給的黃金。這個人很可貴,他有慚愧心之外,他還把這件事公開出來,讓更多的人來效法楊震的精神。
後來楊震轉到了涿郡太守,他的德行就是很廉潔、公正。他的子孫,因為他很廉潔,家裡也沒有富有,子孫都是粗茶淡飯,而且都是用走路的多,沒有車坐。就有一些老朋友或者家族的長輩勸楊震,「你怎麼不買一點田產也給子孫?」楊震說:「我現在做的讓後世都稱我的子孫是清白官吏、清廉官吏的後代,我用這個給他們,對子孫不是很豐厚嗎?」其實這是以德庇蔭了後代,給後代很好的榜樣,而且也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楊震的兒子、孫子、曾孫都跟他一樣做到三公,兒子秉、孫子賜、曾孫彪。在歷史當中還沒有第二個家庭連續四代做到三公,所以這裡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了,那個尊榮到頂點了。
恭選自『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分享 (第五十八集) 2022/11/12 台南極樂寺 檔名:18-090-0058
這個債不好還,他最後是斷子絕孫!
我們看下一句:「物雖小,勿私藏。苟私藏,親心傷。」這個「物」,比方說在家裡的,家裡有什麼吃的東西,你自己藏起來,沒有先想到父母。父母對我們恩德這麼大,一把屎一把尿給我們拉扯長大,我們現在居然有東西都藏起來不先給父母,父母看了很難受。我們念恩的心都力量那麼小,貪心貪吃的力量比較大。
像古代陸績懷橘,陸績才六歲,當時候袁術(地方官)請這個孩子到家裡來作客。陸績才六歲,袁術請他吃橘子,他一看,我母親很喜歡吃這個,就把它放在袖子裡面。後來要走了,因為他也很恭敬,要走了跟主人謝謝,這麼一拜謝下去橘子掉出來了。袁術以為他喜歡吃,還要多拿幾顆。後來他很惶恐的解釋了一下,因為我母親喜歡吃橘子。
六歲!可能小學生都超過六歲了,我們以古代的榜樣來啟發孩子的善根。大家有沒有現代版的?現代版陸績懷橘。我們在教室當中,相觀而善也是一個教學運用的重要手段,相觀而善之謂摩。今天可能我們老師送孩子一個好吃的東西,一定會有學生收起來沒吃。這個機會點要抓住了,你知道他就是要拿回去給他爸爸媽媽吃的,這個時候就要抓住這種機會去稱讚這樣的學生,他們就可以達到相觀而善。
除了在家裡物不能私藏,在學校裡、在單位裡,那都是公物,不能佔為己有。而且公家的東西,冤有頭債有主,你去貪這個東西,你後面債就不好還,一世為官九世牛,你得去還公家的東西。更具象的,比方說在大陸,你貪個公家的東西,人口十幾億,不好還。古代都有這些事例,像宋朝有一位大臣叫文彥博,他有一次在一個工程當中就遇到很奇特的事情,有一頭牛好像還能講話,說一定要見文彥博。結果這頭牛就是曾經跟他同事的官員,死了投胎做牛了,貪污,這是來做牛還。文彥博念及以前的同事情誼,就把牠買下來照顧牠。公家的東西不能拿。
大家有沒有想到哪個拿公家東西最後結果很不好的?你看以貪來講,天下第一貪官是誰?大家知道嗎?清朝第一清官好像是于成龍,正面的例子。照理講,天下第一貪官應該是和珅。和珅的下場大家可以講給孩子聽,因為近代還有一種說法說做人要學和珅,很圓滑。這在《太上感應篇》叫「以惡為能」,明明是很惡的行為,他還覺得很厲害。我們的孩子可不能搞成以惡為能。有些風氣,你看那些公眾人物,對男女情感很隨便,換了好幾個,可能還有一種說法,很風流,很有魅力,那都是以惡為能。我們的孩子有沒有會錯認,以惡為能,有能力。所以扎根重要,《弟子規》、《太上感應篇》真的都很重要。我們是成年才學,這些問題自己以前都犯過。
這個時候因果教育就很重要了,他風光一時,所謂弄權一時淒涼萬古。和珅四十九歲就死了,他在嘉慶四年,等於是乾隆皇帝一死後第十天他就被抄家、就被賜死。他的小兒子其實在嘉慶元年就死了,嘉慶元年他的小兒子死了,他的弟弟在軍中染疫死了,他弟弟在軍中的官職很高,死了;嘉慶二年他的孫子死了;嘉慶三年跟他結婚三十年的太太死了;嘉慶四年他死了;再過了好像是十一年之後,他剩下來的唯一的兒子也死了,幾歲?三十六歲。所以他那麼貪,最後是斷子絕孫。公家的財你能這麼貪,下場都是很慘烈的。
這些孩子都要會判斷,公家的不能拿,別人的東西不能藏。小孩之間會好玩,到商家去給人家拿東西。有一個媽媽就發現自己的女兒怎麼書包裡面有幾顆蘋果,一問,給人家商家拿的蘋果。那個也不是真的想吃,有時候好玩,同儕之間起鬨。你當父母的發現了或者當老師的發現了,這就是一個機會點。這個媽媽就帶著孩子去給人家店家道歉,還給人家錢。媽媽跟人家道歉,孩子就引以為戒了。
「物雖小,勿私藏」,這是教廉潔。「入則孝」大家不能小看,這每一句都是教八德最重要的根基,因為百善孝為先,它從孝行延伸出來,都跟八德相應。「一瓜一果之弗貪」,都不能貪,「一絲一毫之不苟」,要建立這樣的態度。
恭選自『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分享 (第六十九集) 2023/3/18 台南極樂寺 檔名:18-090-0069
「清廉」。「人生福澤,前世所修」,這句話《了凡四訓》就可以說明。當然《了凡四訓》可以長講也可以短講,短講三分鐘講完了,長講可以一個小時。當老師的人就要鍛鍊,可以長講、可以短講,看因緣去運用。「非義而取,是食毒物。」上一次就跟大家提到這部書,《感應篇彙編》,《太上感應篇》說,「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這都說明非義而取是食毒物。這裡就有歷史當中好多個例子,比方說邢璹這個官員他出使韓國(那時候叫新羅),他出使之後,回程的時候經過了炭山這個地方,他在這個地方看到了一百多個商人,這些商人載著好幾船的貨物要做生意,價值很多錢。結果他起了歹念,居然把他們都殺了,把貨物佔為己有。到了他的兒子邢縡,他的兒子與王鉷謀反被抓了,這樣邢璹他們家被誅,就全家都死,妻子家口統統以當之,這最少是誅三族,只要是誅族最少三族。取非義之財,真的橫取人財,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
另外一個韋公幹這個官員,「為瓊州牧」,瓊州牧應該是海口,海南,他橫取很多錢財。後來他要回家,結果坐的船就翻了,所有的貨物全部沒了,還好還保了一條命。這些事例我們可以就真實的歷史跟孩子做交流。
「清而不污,廉而不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得到的光榮,甚至是得到的福報,那真是無以復加。《群書治要》當中有很多故事,其中講到清廉,我想大家應該會聯想到楊震四知,因為楊氏後來叫「四知堂」。大家想一想,楊震清而不污,廉而不貪,不只他受到世人的尊重,他的後代以他為榮,我們是清官之後。他們的堂號寫的「四知堂」,天知、神知、子知、我知。
這個典故就是楊震他剛好要去上任東萊太守,經過昌邑縣,昌邑縣縣令剛好是他舉薦的人才王密。結果他到了,當天晚上王密就拿著十斤黃金要去送給他。當然,那個黃金是王密自己的,那不是什麼不法手段來的。楊震說:「我了解你我才推薦你出來當官,你怎麼這麼不了解我?」古人講到這裡,對方就知道意思了,看他的眼神,知道不收了。王密接著說:「現在夜晚,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麼可以說沒人知道?」王密就很不好意思離開了,而且他還做了一個動作,楊震離開之後,他在那個地方就做了一個紀念館,紀念楊震不收他給的黃金。這個人很可貴,他有慚愧心之外,他還把這件事公開出來,讓更多的人來效法楊震的精神。
後來楊震轉到了涿郡太守,他的德行就是很廉潔、公正。他的子孫,因為他很廉潔,家裡也沒有富有,子孫都是粗茶淡飯,而且都是用走路的多,沒有車坐。就有一些老朋友或者家族的長輩勸楊震,「你怎麼不買一點田產也給子孫?」楊震說:「我現在做的讓後世都稱我的子孫是清白官吏、清廉官吏的後代,我用這個給他們,對子孫不是很豐厚嗎?」其實這是以德庇蔭了後代,給後代很好的榜樣,而且也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以楊震的兒子、孫子、曾孫都跟他一樣做到三公,兒子秉、孫子賜、曾孫彪。在歷史當中還沒有第二個家庭連續四代做到三公,所以這裡說「世所崇敬,榮無加焉」,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說明了,那個尊榮到頂點了。
恭選自『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分享 (第五十八集) 2022/11/12 台南極樂寺 檔名:18-090-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