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雙修

成德法师:善知識能給我們多大的加持,是由我們決定的!


Listen Later

你會不會修行?會不會用心?

我們善於體會師長的心,善於體會成就我們的善知識之心,可以感覺到他們好像手把手在帶我們。因為人容易分別,容易執著,容易因為時空而產生無形的障礙,善知識又沒有在我身邊,善知識已經離開了,這些念頭,其實對自己修學的恭敬心、珍惜的心都會有影響。我們看儒家、佛家的大德在給我們表法,孟子學孔子,孔子不在了,而且是幾百年後了,但孟子學得很好,他是亞聖。所以時空本身不是障礙,是我們產生了執著分別,它就是障礙了。佛家,蕅益大師學蓮池大師,蓮池大師也不在了,蓮池大師是淨宗八祖,蕅益大師依照蓮池大師的教誨,他學成功了,他是蓮宗九祖。我們這幾堂課也都跟大家探討到了,我們得看懂佛陀跟他的弟子們的表演、表法,我們也要看懂孔子跟他弟子們的表演,他們表的是什麼法?是來提醒我們什麼?所以孟子、蕅益大師的表法,我們也要深刻領悟,沒有了時空的分別,就能「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一位七十多歲的長輩,他學習師父上人跟李炳南老師學習的「十年因緣」,這個片子他自己看了三十多遍,結果看到,突然李炳南老師送老和尚的情景就浮現在他的眼前。因為他才剛接觸,他就開始問,那個景像是什麼樣子?現在他的面前。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我聽到這個故事,就想到智者大師當時候讀《法華經》,他很恭敬的讀,結果就入了法華大會,去聽釋迦牟尼佛講了好像是兩品經他才出來,出來的時候告訴弟子們,《法華經》的法會還沒有散,這至誠心,時空突破了。講到這裡,大家希不希望參加《無量壽經》的法會?佛陀在靈鷲山講的。這也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態度,「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不能聽完這個故事,智者大師是什麼人,我們不可能的,這個念頭就是障礙。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請問一下,佛菩薩來示現,它的原理是什麼?他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所說的法,他所做的表演,他要契理,還要契機。什麼叫契機?契眾生之機。他會不會講了一段法?然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他會不會做一個表演?表演完了之後說,對不起,你做不到。那不是跟眾生開玩笑嗎?成德初學佛,老和尚剛好講到這一段,我印象深刻,聽明白這個道理。佛菩薩所講、所做的,都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這就是修學的知見建立在這裡。修學首重正知見,我們建立一個態度,經典都是做得到的,佛菩薩的表演,我們是可以效法的。就像師長說的,四大菩薩表修德,我們就是要效法他們這麼修。這段話都很重要,不然我們自己的念頭就會形成障礙了。觀音菩薩他是菩薩,我學不了;地藏菩薩他是菩薩,我學不了。那我們讀《地藏經》怎麼隨文入觀?我們讀《普門品》怎麼隨文入觀?因為有師長這樣的教導,聽經也好,讀經也好,明白了道理,只有一個態度,想著如何做到,不會想做不到。因為佛菩薩是「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沒有起心動念,他沒有說,好,我今天來表演一個眾生做不到的。他不會起這些念頭的,他是應化的。所以這些理我們明白了,不容易被自己分別執著念給障礙住。而善知識能給我們多大的加持,是我們決定的,不是他們決定的。密宗有三種根本,本尊是成就的根本,我們念阿彌陀佛就是成為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尊。護法是成就的根本,所以要感謝護法。為什麼《勸發菩提心文》有念施主恩、念眾生恩?成就一件事不容易,就像一個團體它要護持教學平穩,要有不少幹部、義工投入,我們認真的學習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這個護法的恩要念。再來就是加持的根本,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淨土宗是密教顯說,所以我們念祖師,我們念自己依止的善知識,念師長老人家,他隨時都在加持我們。就像一個人能不忘父母的叮嚀,他的人生決定少走很多彎路。因為父母最了解我們,陪我們長大的長輩,最清楚我們的情況。所以我們雖然是修學之人,但要檢查檢查,父母從小提醒我們要改的習氣,我們改了沒有?修行就是兩件事:知過、改過。父母家人最了解我們,他對我們那個提醒,很可能就是最嚴重的過失。修行要真幹,不能做表面,從最難處下功夫,這也是《了凡四訓》上的教導。所以這個加持,我們用心去體會,聽父母的話,聽師父上人的話,他就在加持我們了。真的!每一段教誨,每一集光碟,甚至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哪怕是一篇文章,你誠心去學,真的就像他老人家手把手帶我們一樣。佛在形容佛菩薩的慈悲,「同體大悲」,用誰來比喻?用母親。「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這我們容易體會。「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孩子想母親,跟母親想孩子一樣,分不開的。我們閩南話有一句講,我念一下閩南話,因為比較少機會講,愈來愈生疏了,因為自己的母語會有祖宗幾千年的智慧在裡面,而且閩南話它才能念出唐詩的韻味出來。因為唐詩都是按照平上去入,有入聲字的,母語才念得出來,北京話念不出來,北京話是這幾百年比較常用的,但是唐詩已經一千多年了。這句話講,「父母疼子長流水,子想父母樹尾風」。你們有沒有感覺,這閩南話念起來都有點快唱起來了?這就是一種韻。意思就是父母疼孩子像長流水,沒有間斷的;孩子想父母像樹尾風,就是突然颳了一陣風,響了一下就沒了。你看這比喻就很明顯了,都是從大自然裡面舉的譬喻。佛菩薩生生世世隨逐於我,心無暫捨。我們沒有讀佛經,不知道佛菩薩的同體大悲。我們想佛菩薩,有事情解決不了,阿彌陀佛保佑一下吧!這個時候才想。所以要常常想,剛剛說的,師長老人家是我們加持的根本,他的教誨要隨時想,他就隨時在幫我們,我們都搞得不好收拾了才想到他們,這個孝敬心就不夠。所以佛菩薩這些譬喻讓我們容易了解,父母真的是疼愛子女,都可以為子女犧牲生命。成德要出門,母親心境很難得,她說我把你交給阿彌陀佛了,她不操心了。不然母子連心,她一擔心我,我會收到那個磁場,我也會掛心的。所以操心子女,不夠理智,因為對他、對自己,沒好處。修行人要理智,要幹什麼事?對自己、對孩子都有好處的事,操心不如念阿彌陀佛。你操心了,你境界提升不上去,你念阿彌陀佛,煩惱會輕,智慧會長,佛號功德不可思議,還可以迴向給孩子。這些道理要想清楚,不然那個操心的慣性很強。修行人面對境界要清楚,我現在這個念頭是覺還是迷?覺悟要做自利利他的事,不做對自己沒幫助,還要讓人家擔憂牽掛,不做這樣的事。真正要利益家庭團體,首先自己的心要安住在正念。我們正念不容易保持,要安住在佛號上,愈念就愈熟,愈念就愈提得起來。我們要想清楚,不念佛就是輪迴心造輪迴業,這個得想明白。想明白了,要看破,看得破就放得下。我不能再糊塗,胡思亂想造的都是輪迴業,我現在一念相應就一念佛,我念一聲,極樂世界那個蓮花就大一點,不做糊塗事。《三時繫念》提醒我們,「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不念阿彌陀佛,會念什麼?念貪瞋痴慢,輪迴心;憂慮牽掛,也是輪迴心。你操心孩子,「情執深重,求出輪迴,終不能得」。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祖師這一句教誨,「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結什麼業?輪迴業。我們已經聞佛法了,「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時度此身」,隨時要清楚我的目標,跳出無始劫的輪迴,這是大丈夫所為,這是真解決問題。你現在起的每個念頭,我所說的話、做的事,都要跟這目標相應,不然我就背道而馳了。我一講話,「道人善即是善」,這是斷惡修善,不求世間的福報,所做一切善都是心心迴向願生極樂世界,都是功德。正助雙修,正修是念佛,助修是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師長指導三十七道品裡面「五根五力」,這個五根,信、進、念、定、慧,這個念裡面就是強調「於正助道,憶念不忘」,要不在念佛,要不就是在積功累德,正助雙修,都是朝這個目標,每一步方向都是正確的,沒有背道而馳。我們一開始學,修身就是尚道立德,道也是道路,你不能背道而馳。當然我們聽也不要聽出執著點,成德法師今天講,中峰禪師說「須臾背念佛之心,剎那即結業之所」,好,我什麼都不幹了,我就念阿彌陀佛就好了。你也要有這樣的條件才行,家裡人都是你的護法,讓你一心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用想,三餐都幫你送,你有這個因緣,那我隨喜功德。你沒有這樣的緣,你這麼做,家裡人理解不了,生煩惱。所以佛家講隨緣,大乘佛法事事無礙,你念阿彌陀佛是念佛,你用真心去照顧家裡的人,統統叫念佛。你不要用煩惱心去照顧家裡的人,那就造輪迴業了,差別就在一念之間。「聖狂之分在乎一念」,煮飯的時候用真心煮,我要去供佛了,家裡的人都是佛,禮敬諸佛,那個炒菜也叫普賢行。你邊炒,心量在那裡抱怨,害我不能念佛了,那個炒菜就造業了。所以師長老人家常說「你會麼?」用禪宗這句話。你會不會修行?會不會用心?用真心。所以師長說念佛,這段法語是在淨土宗的專題開示裡面,這個專題是「菩提心貫注在整個生命中」。菩提心就是真心,怎麼用在生活的點滴裡面?其實這個題目就告訴我們,儒家講的「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也是我們《群書治要36O》的第一句,就是教這個。「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菩提心,真心,不能離。師長講到,念佛這個「念」字怎麼寫?今心。心上真有佛,所以真正用真心了,生活是念佛,工作是念佛,應酬是念佛,處事待人接物,沒有不一樣不是念佛。大家知不知道下一句師父講了什麼?師父接著說,「幾個人懂?」諸位仁者,我們懂了沒有?這樣的法語不容易遇到,這樣的開解是圓解佛法。黃念祖老居士有說,圓解的人修一天,超過不能圓解的人修一劫。你不能圓解,你對這段教理可能還有加一點自己的分別執著,你圓解了就沒有分別執著。圓解可以圓修,所以一個人修學最大的福報,遇到通宗通教、圓解圓修的善知識,我們修行是直截了當,不繞彎路。師長的經教太容易拿到了,人有一種習慣,太容易了不容易珍惜。我們要打破這種慣性,老人家每一次對我們的教導都是和盤托出,以他一生幾十年修學的智慧、人生的閱歷在幫助我們,我們有「如貧得寶」的心,就能很真誠恭敬去學,就能聽一句納受一句,然後改往修來,照著老人家教的去做,「改往修來,洒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福慧雙修By 老實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