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雙修

成德法師:世間統統都是過眼雲煙,沒有什麼好爭奪, 好強求的,要抓住最有意義的事!


Listen Later

成德法師:世間統統都是過眼雲煙,沒有什麼好爭奪, 好強求的,要抓住最有意義的事!

修就是恢復真心, 真心不會變!

而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提到,假如我們不是因為讀經典,我們根本不知道佛的恩。比方成德舉個例子,在《金剛經》說,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這是不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的示範?那剛剛你們有沒有想到這個示範?這個示範令人動容、令人敬佩。這是佛在修行當忍辱仙人的時候,遇到一個暴君。當時候是這個暴君去打獵,他隨從這些妃子、這些宮女,剛好遇到忍辱仙人,非常莊嚴的修道人,就被他的慈悲力吸引,就聽他說法。結果暴君嫉妒心很強,一看到自己身邊的人跟著一個修行人在聽他說法,就不歡喜了,然後說:「好,你是修什麼的?」忍辱仙人說:「修忍辱的。」他說:「好,那我看你修得怎麼樣」,就一刀一刀把忍辱仙人的肉割下來,凌遲處死。

結果後來,佛在這個過程沒有瞋恨心,所以忍辱波羅蜜成就了;沒有報復的心,持戒波羅蜜成就了。而且佛被他凌遲處死,這個忍辱仙人還對他說:「我成佛之後第一個度你」。請問大家,我們有沒有遇過有人要給我們凌遲處死?所以我們這個忍辱行還沒到位吧?還沒遇到像佛這樣的考驗吧?我們現在遇到這些都是小菜一盤,還要能忍,佛已經給我們做最好的示範。更重要的,歌利王這麼對待他,佛陀念念都是什麼?要成就他,所以我成佛第一個度你。後來釋迦牟尼佛成佛了,第一個度的就是憍陳如尊者,他的前身就是歌利王。

會學的人,哪一個人常常找你麻煩,然後你就會起什麼思惟?我成佛之後……你就在這裡練,我們慈悲心是真的假的。修行不就是恢復真心嗎?真心不會變。所以我們就從跟我們找麻煩的人修真心,他怎麼對我,我不影響,我觀照我這一個成就他的心有沒有變,這叫歷事練心,把真心給練出來。所以老法師也給我們示範,對他毀謗、侮辱很嚴重的,他把他們的名字放在講經室的佛桌上,每次講完經都給他們迴向。

而我們看看,忍辱仙人的這個榜樣,給後世多少的弟子啟示,給所有的佛弟子他在逆境當中都想一想,我們這個算什麼,佛做忍辱仙人遇到的境界更難。我們有這樣的榜樣,咬緊牙關,就過去了,要效法他。

同樣的,我們現在走這條路,老法師有沒有表演給我們看?你看《金剛經》裡面最強調的布施跟忍辱,老法師效法釋迦牟尼佛布施,真的是有多少捨多少,愈捨愈多,尤其是法布施,法寶流通量非常大;再來就是老人家忍辱修了一輩子,出家還曾經沒有住的地方,還住過火車站,這些年受的侮辱大得不得了。

所以我們效法佛陀、效法師父。我們受的考驗愈大,對後世的鼓舞啟發作用愈大。請問這是不是忍辱仙人給我們的啟示?是不是?是。所以要不要發一個願?大的困難來考我吧。不要,你怎麼搖頭?搖頭是很真實。所以孟子也有講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沒有這些考驗磨練,他怎麼提升?「一切法得成於忍」,才練得出功夫來。

所以練到你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那就沒有罩門可以被人家打了。罩門大家知不知道?金庸小說有沒有說罩門?要練成金鐘罩、鐵布衫,沒有罩門可以打,你就「遊步三界,無所罣礙」。「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把疑要去掉,「拔諸愛欲」,就是把貪瞋痴這些要去掉,「杜眾惡源」,才能隨緣度化。不要隨緣添麻煩,這不行。

成德剛剛跟大家講是跟大家一起反思,我們一提到釋迦牟尼佛,有沒有很鮮明的榜樣我們要去向他學習,那就是代表我們心中有很具體要效法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同樣的,我們有沒有地方要效法師父上人的?因為你影像愈明確,你自己在念頭跟言行上就會往這個方向去努力。所以你看師長老人家給我們漢學院的同學們一個勉勵,內學釋迦牟尼佛,放下貪瞋痴慢疑,你看很具體;外學孔老夫子,溫良恭儉讓。

所以我們愈清晰,我們一看到佛像,我學釋迦牟尼佛什麼,我學阿彌陀佛什麼,心裡很深刻,一看到佛像馬上就提起來了。所以每次早晨一起來一拜佛,有沒有補充正能量?就很有動力去效法。

再回到我們剛剛講的,這篇文章的緣起是佛涅槃日,然後做供養舍利的大會。在這麼有意義的日子,省庵大師抓住了,我們要效法本師、效法阿彌陀佛。而效法佛首先是發願,釋迦牟尼佛發的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而觀音菩薩好像也發了十二大願,觀音菩薩是發十二大願,然後能行菩薩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成就如來功德;阿彌陀佛是發四十八大願,成就西方極樂世界,成為「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都是從發心立願開始的。所以省庵大師很有教育的智慧,他抓住了這一個紀念日,勸請大家同發四十八大願,作此文勸人共同發心,這是文章的緣起。

其實對我們淨宗學人來講,老法師有一句教導,提醒我們要心同阿彌陀佛、願同阿彌陀佛、解同阿彌陀佛、行同阿彌陀佛。這段開示大家有沒有印象?這一篇《勸發菩提心文》就是勉勵,然後督促我們共發四十八大願,與阿彌陀佛同心同德、同願同行。我們當生就做如來彌陀使者,好嗎?

學生:好。

成德法師:世間統統都是過眼雲煙,沒有什麼好強求、好執著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有什麼好爭、有什麼好奪的,要看破世間。所以這一生最有意義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那天有沒有跟大家說,人生首先要先看到最後一刻,再來經營人生就不一樣了。雙手雙腳一攤,連身體都帶不走,身外之物更帶不走。什麼都帶不走,幹嘛苦苦追求?那不是跟自己過不去?有一位法磬法師,也是清朝乾隆時代的一個高僧。剛好乾隆下江南到了鎮江,站在長江河畔,那來來往往的船很多,突然乾隆皇帝就問,可能這個佛寺建在長江河畔不遠,皇帝就問法師:「請問這一天來來去去的船隻有多少?」這法磬法師說:「兩艘。」「可是每天那麼多,怎麼會兩艘?不可能吧,那麼多船。」「它真的只有兩艘。」乾隆皇帝說:「哪兩艘?」「一艘是名,一艘是利。」大家體會到什麼沒有?首先這個法磬法師慈不慈悲?有沒有智慧?抓住每個機會點,點撥有緣的人,哪怕是皇帝,都要供養他、提醒他,你這貴為皇帝,其實也是過眼雲煙而已,繼續汲汲於名利,了脫不了生死的。再有福報,六祖大師說的,生死大事,福不能救。


《勸發菩提心文講義》學習分享  成德法師分享  (第七集)  2019/12/27  中國  檔名:13-001-0007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福慧雙修By 老實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