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因果報應就在眼前。
我們再看第六大項:「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因果教育,聖人佛菩薩教化眾生之大權示現,權宜之計。因為師長老人家說了,倫理道德教育讓人恥於作惡,因果教育讓人不敢作惡,他懂因果他有畏敬的心,不敢做壞事。這個救急,你馬上講,他馬上產生這種敬畏的心,但是五倫八德他得長期薰修,他才能在一切境緣當中提得起來。所以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這是周安士先生,周安士先生編了《安士全書》,這是一本寶書。
我們看第一點:「須知知因果者,居心行事,唯恐或有過愆」,他有敬畏心,他有警覺性,他怕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有過失,這樣他就「必能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在《彙編》裡面有個故事,有一個讀書人文筆也不錯,功名都考不上。後來遇到高人幫他看,說你小的時候曾經瞪了你父親一眼,這個罪業重,還沒消掉。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求不到?有業障,要消除掉。彌天之罪當不得一個悔字,我們要能懺悔,要能後不再造。甚至於古今中外不孝之人真是天打雷劈,《彙編》裡面有。近代都有發生,好像也跟大家有提過,芬蘭有個兒子殺了母親,從家庭一出去就被雷給劈死了。就是這些因果孩子聽了他有畏懼心,他必能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研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
師長常說我們學習倫理、道德、因果、科學,還有聖賢教育,聖賢教育就是大學之道,就是兩綱八目,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明德、親民都圓滿。明明德底下有四個綱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內功,內聖的功夫;親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外王。所以我們老祖宗是內聖外王的學問,這八事他就容易理解了。
「於兒女初開知識」,初開知識就是比較能理解一些人事,比較懂事了,「始學說話時,即以因果報應等事理,循循善誘而薰陶之。俾其深信因果報應,毫髮無爽」,就毫髮無差,因果報應真實不虛。這個眼前發生的事也都可以信手拈來,讓他去體會因果報應。我們真的靜下心來看,因果報應就在我們眼前的社會,甚至就在我們親戚朋友的身上,甚至在自己身上可以現身說法。「此即致治弭災之根本也」,家庭社會能夠安定、能夠治理好,災難能夠消除掉,根本還是因果的教育。
我們看第二小點,在「分論第二」,《太平之根本》的二十八頁,「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八德做到了,他必感善果;八德違背了,必遭禍患。所以倫理道德跟因果教育也要融在一起,引導孩子,幫孩子開解。「令彼」,他又知道六道輪迴,他就不會把人生當作就是吃喝玩樂了。「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醜相,無可逃避。」《大學》裡面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瞞不過天地鬼神、佛菩薩。他了解這個真相,「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他會勸勉自己要行善、要做好。
在《了凡四訓》有一個故事,衛仲達,他剛好有緣到了陰曹地府,結果把他陰間的記錄調出來,他造的惡裝滿了一屋子。他自己都很驚訝,我才四十歲左右,怎麼會有這麼多惡?陰間官吏說了,「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這個故事對孩子就很有啟發,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這些故事對我們自己修身很有幫助,對我們教學也很有幫助。後面功過一秤,他善事才一軸而已,像一根筷子一樣那麼少的善事,但是這個善事的力量居然超過滿屋子的惡,因為他那一念是為天下百姓著想,「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孩子很單純,聽完這個故事他可能心量就拓寬了,他心量一拓寬,他為整個班想、為整個學校想,我們當老師的又及時給他稱讚如來,他善根就不斷增長。
這一段印祖很懇切,而且教得好細。不知道大家在一起學習印祖的教導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他老人家的慈悲、細緻。我們繼續學下來,那真的是大慈大悲,連女子要生產該怎麼生都教得很仔細;你要嫁女兒了,你要怎麼引導你女兒,讀下來真的眼淚都快下來了,真是老婆心切,就怕我們漏了一些重點,造成人生的這些遺憾。
像接下來講的都很仔細,「無論何人」,教小孩從小怎麼待人,「即婢僕小兒,亦不許打罵」,哪怕是家裡請的傭人,都不能無禮對待。「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教他要謙退、謙虛。「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穀、衣服、什物」,這就是愛惜物命。《了凡四訓》舉了十個行善的綱領,最後一條愛惜物命。「護惜蟲蟻」,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就知道護惜蟲蟻,他不只少造太多業,他看到昆蟲,「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這《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教的;「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太上感應篇》教的。你說他從小就愛惜物命,他這個心境可以積多少福報?福田心耕,這樣的孩子你根本不用擔心,兒孫自有兒孫福。
《彙編》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媽媽看到蟲蟻就拿火燒,殺了不知道多少螞蟻。這種事成德以前也幹過,所以現在身體不好正常,小時候護惜蟲蟻自己不懂。結果這個媽媽殺了那麼多螞蟻,後來她生了個兒子,有一天進屋,看到自己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被無數的螞蟻在叮咬。妳種了那個惡因,這個惡果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哪怕是螞蟻,牠都有靈知的,牠也是有仇必報。最後孩子死了,這個媽媽也痛苦到最後也走了,所以傷害生命最後果報會在自己身上。
另外有一個故事,正面的。他做酒,有時候會有昆蟲誤飛進去,牠就會死,他很愛惜這些物命,把牠們救起來。後來這個人被人家誣告,罪很重,可能命都要丟掉,被人家誣告了。結果官員要斷他的案,那個筆拿起來要定案,就會有蒼蠅飛過來阻止他寫字。讀書人都知道因果報應,他看這個現象,可能這個案子有問題,後來一調查,真的他被冤枉了。凡有靈知,牠都是有感覺的,牠也會知恩圖報的。而且用佛門講,眾生跟我是一體,不能殺害。
再來,「禁止零食,免致受病」。病從口入,現在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跟吃有沒有關?有大關係。現在夏天到了,大家想一想,夏天最想幹什麼事?喝涼水,吃冰棍,真是阿彌陀佛。大家要知道,外面天氣熱,但是體內是什麼?體內是冷的,你冰棍再吃下去,對身體損害很大。為什麼現在很多十幾歲的女孩生理期一到都痛得上不了課,甚至於在床上打滾?那都是體寒,這都是飲食不節造成的。現在零食裡面都加很多防腐劑、很多抗生素,在李炳南老師那個時代就已經講,不要輕易到外面去吃館子,能自己煮比較安全。當然真的要出去吃館子,要挑注重衛生、有良知的館子。這一句我得補上,不然開餐館的人哪天來找我算帳。
「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這個罪過就大了。「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其實現在成德覺得首先要讓下一代身心健康最重要,身心一健康,他起心動念都在培福,你又何必去擔心他?可是身心不健康,他哪怕是名校畢業又如何?名校現在有憂鬱症的學生可不少,你說他都有憂鬱了,他會幸福嗎?輕重緩急、本末先後,我們父母老師得要取捨清楚。
「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慎於始。「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都奠基於小孩的教育,「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印祖對在家人這些指導非常細緻,我們好好珍惜。
恭選自『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分享 (第四十九集) 2022/7/2 台南極樂寺 檔名:18-090-0049
因果報應就在眼前。
我們再看第六大項:「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因果教育,聖人佛菩薩教化眾生之大權示現,權宜之計。因為師長老人家說了,倫理道德教育讓人恥於作惡,因果教育讓人不敢作惡,他懂因果他有畏敬的心,不敢做壞事。這個救急,你馬上講,他馬上產生這種敬畏的心,但是五倫八德他得長期薰修,他才能在一切境緣當中提得起來。所以人人知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天下大亂之道也。這是周安士先生,周安士先生編了《安士全書》,這是一本寶書。
我們看第一點:「須知知因果者,居心行事,唯恐或有過愆」,他有敬畏心,他有警覺性,他怕自己起心動念、一言一行有過失,這樣他就「必能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在《彙編》裡面有個故事,有一個讀書人文筆也不錯,功名都考不上。後來遇到高人幫他看,說你小的時候曾經瞪了你父親一眼,這個罪業重,還沒消掉。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為什麼求不到?有業障,要消除掉。彌天之罪當不得一個悔字,我們要能懺悔,要能後不再造。甚至於古今中外不孝之人真是天打雷劈,《彙編》裡面有。近代都有發生,好像也跟大家有提過,芬蘭有個兒子殺了母親,從家庭一出去就被雷給劈死了。就是這些因果孩子聽了他有畏懼心,他必能敦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研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八事」。
師長常說我們學習倫理、道德、因果、科學,還有聖賢教育,聖賢教育就是大學之道,就是兩綱八目,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止於至善就是明德、親民都圓滿。明明德底下有四個綱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內功,內聖的功夫;親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外王。所以我們老祖宗是內聖外王的學問,這八事他就容易理解了。
「於兒女初開知識」,初開知識就是比較能理解一些人事,比較懂事了,「始學說話時,即以因果報應等事理,循循善誘而薰陶之。俾其深信因果報應,毫髮無爽」,就毫髮無差,因果報應真實不虛。這個眼前發生的事也都可以信手拈來,讓他去體會因果報應。我們真的靜下心來看,因果報應就在我們眼前的社會,甚至就在我們親戚朋友的身上,甚至在自己身上可以現身說法。「此即致治弭災之根本也」,家庭社會能夠安定、能夠治理好,災難能夠消除掉,根本還是因果的教育。
我們看第二小點,在「分論第二」,《太平之根本》的二十八頁,「小兒從有知識時,即教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道,及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之事」。八德做到了,他必感善果;八德違背了,必遭禍患。所以倫理道德跟因果教育也要融在一起,引導孩子,幫孩子開解。「令彼」,他又知道六道輪迴,他就不會把人生當作就是吃喝玩樂了。「令彼知自己之心,與天地鬼神、佛菩薩之心,息息相通。起一不正念,行一不正事,早被天地鬼神、佛菩薩悉知悉見,如對明鏡,畢現醜相,無可逃避。」《大學》裡面說:「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瞞不過天地鬼神、佛菩薩。他了解這個真相,「庶可有所畏懼,勉為良善也」,他會勸勉自己要行善、要做好。
在《了凡四訓》有一個故事,衛仲達,他剛好有緣到了陰曹地府,結果把他陰間的記錄調出來,他造的惡裝滿了一屋子。他自己都很驚訝,我才四十歲左右,怎麼會有這麼多惡?陰間官吏說了,「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這個故事對孩子就很有啟發,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這些故事對我們自己修身很有幫助,對我們教學也很有幫助。後面功過一秤,他善事才一軸而已,像一根筷子一樣那麼少的善事,但是這個善事的力量居然超過滿屋子的惡,因為他那一念是為天下百姓著想,「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孩子很單純,聽完這個故事他可能心量就拓寬了,他心量一拓寬,他為整個班想、為整個學校想,我們當老師的又及時給他稱讚如來,他善根就不斷增長。
這一段印祖很懇切,而且教得好細。不知道大家在一起學習印祖的教導的時候,有沒有感覺到他老人家的慈悲、細緻。我們繼續學下來,那真的是大慈大悲,連女子要生產該怎麼生都教得很仔細;你要嫁女兒了,你要怎麼引導你女兒,讀下來真的眼淚都快下來了,真是老婆心切,就怕我們漏了一些重點,造成人生的這些遺憾。
像接下來講的都很仔細,「無論何人」,教小孩從小怎麼待人,「即婢僕小兒,亦不許打罵」,哪怕是家裡請的傭人,都不能無禮對待。「教其敬事尊長,卑以自牧」,教他要謙退、謙虛。「務須敬惜字紙,愛惜五穀、衣服、什物」,這就是愛惜物命。《了凡四訓》舉了十個行善的綱領,最後一條愛惜物命。「護惜蟲蟻」,一個孩子假如從小就知道護惜蟲蟻,他不只少造太多業,他看到昆蟲,「舉步常看蟲蟻,禁火莫燒山林」,這《文昌帝君陰騭文》裡面教的;「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太上感應篇》教的。你說他從小就愛惜物命,他這個心境可以積多少福報?福田心耕,這樣的孩子你根本不用擔心,兒孫自有兒孫福。
《彙編》裡面有一個故事,有一個媽媽看到蟲蟻就拿火燒,殺了不知道多少螞蟻。這種事成德以前也幹過,所以現在身體不好正常,小時候護惜蟲蟻自己不懂。結果這個媽媽殺了那麼多螞蟻,後來她生了個兒子,有一天進屋,看到自己剛出生沒多久的孩子被無數的螞蟻在叮咬。妳種了那個惡因,這個惡果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哪怕是螞蟻,牠都有靈知的,牠也是有仇必報。最後孩子死了,這個媽媽也痛苦到最後也走了,所以傷害生命最後果報會在自己身上。
另外有一個故事,正面的。他做酒,有時候會有昆蟲誤飛進去,牠就會死,他很愛惜這些物命,把牠們救起來。後來這個人被人家誣告,罪很重,可能命都要丟掉,被人家誣告了。結果官員要斷他的案,那個筆拿起來要定案,就會有蒼蠅飛過來阻止他寫字。讀書人都知道因果報應,他看這個現象,可能這個案子有問題,後來一調查,真的他被冤枉了。凡有靈知,牠都是有感覺的,牠也會知恩圖報的。而且用佛門講,眾生跟我是一體,不能殺害。
再來,「禁止零食,免致受病」。病從口入,現在一代人不如一代人,跟吃有沒有關?有大關係。現在夏天到了,大家想一想,夏天最想幹什麼事?喝涼水,吃冰棍,真是阿彌陀佛。大家要知道,外面天氣熱,但是體內是什麼?體內是冷的,你冰棍再吃下去,對身體損害很大。為什麼現在很多十幾歲的女孩生理期一到都痛得上不了課,甚至於在床上打滾?那都是體寒,這都是飲食不節造成的。現在零食裡面都加很多防腐劑、很多抗生素,在李炳南老師那個時代就已經講,不要輕易到外面去吃館子,能自己煮比較安全。當然真的要出去吃館子,要挑注重衛生、有良知的館子。這一句我得補上,不然開餐館的人哪天來找我算帳。
「能如此教,大了決定賢善。若小時任性慣,概不教訓,大了不是庸流便成匪類」,這個罪過就大了。「此時後悔,了無所益。古語云:『教婦初來,教兒嬰孩。』」其實現在成德覺得首先要讓下一代身心健康最重要,身心一健康,他起心動念都在培福,你又何必去擔心他?可是身心不健康,他哪怕是名校畢業又如何?名校現在有憂鬱症的學生可不少,你說他都有憂鬱了,他會幸福嗎?輕重緩急、本末先後,我們父母老師得要取捨清楚。
「以其習與性成,故當謹之於始也」,慎於始。「天下之治亂,皆基於此」,都奠基於小孩的教育,「切勿以為老僧迂談,無關緊要」。印祖對在家人這些指導非常細緻,我們好好珍惜。
恭選自『一條龍師資培訓班』 成德法師分享 (第四十九集) 2022/7/2 台南極樂寺 檔名:18-09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