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雙修

成德法師: 只要道心堅定, 安住在真理上, 就不用擔憂!


Listen Later

老法師講經常常有一句法語,「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只是一句法語,但這一句法語在哪裡?這一句法語假如跟《中庸》的一句法語合起來體會,就不一樣了。《中庸》開篇就說了,「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這一句「隨順聖賢佛菩薩教誨」不可須臾離也,等於是我們的念頭要依儒釋道聖人的教誨,一言一行要依聖人的教誨。

我相信我們現在投入一條龍事業,投入弘護正法,都是一分報恩的心,一分對祖先、對祖師大德、對師父上人的孝心,也是對眾生的慈悲心。我們也期許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們有這個心境,有這個態度,而實際上我們真正進入教學中,進入行政工作中,每天的境緣可不少。印光祖師說:「日用之間,萬境交集。」一天有多少個境界?印祖說萬境。印祖接著提醒,「一不覺察」,我們一沒有反觀覺照到,「難免種種違理情想,瞥爾而生」,違背性德的念頭、情緒、脾氣上來了,瞥爾而生;「此想既生,則真心遂受錮蔽」。這一段是在《了凡四訓》序文,印光祖師這篇開示非常的精闢,大家有空可以多學習幾遍。
我們的真心被我們的妄心障住了,當我們不是用真心的時候,我們在教學,學生能得利嗎?我們在辦事,對事能有幫助嗎?尤其處理事情,確實不簡單。以前聽老法師講經,有提到他老人家有一個同學是教授,後來被好像是成功大學請去,好像做教務主任,做管理階層。後來做了半年回來了,師父上人見到他就問了這件事,他的同學說:「那個行政工作真不是人幹的,以前聽只當故事聽,真正自己又要教學,又要搞行政,感觸頗深。」
也曾經跟師父上人說,成德障深慧淺,能力實在很不足,真正辦起事來習氣都現前了,我到底是在弘揚傳統文化,還是在障礙傳統文化?我在師父上人面前話都講到這樣了。但是這是我應該要講的,因為要主動、要及時匯報,自己的修學狀況、辦事狀況,要讓師父上人知道,他才好指導我。在講的過程,師父就有說了:「你的情況我知道,你的情況我知道。」後來講完了,我是跟師父說:「是不是讓成德歸零重新來?」然後師父停了一下,接著跟我講:「沒人做。」我就聽懂了,沒人做,老老實實做。師父讓我做,他又清楚我的情況,那我要聽話;師父讓我做,我不做,那我就不聽話了。
我初學佛的時候聽師父講經,聽到一段很震撼,老法師說:「我一個學生都沒有。」我當時候聽,師父的經教五大洲的弟子都在聽,老人家怎麼說我一個弟子都沒有?其實這些話都很值得我們弟子們深思,我們真的能夠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嗎?我們這個勇於承擔的勇氣比較強,還是退縮的習氣比較強?還是過去生修小乘人的習氣比較強?
諸位同道,我第一次到馬來西亞去,跟他們校長職工會配合課程,他們都稱呼教育界的同仁叫同道,我覺得這個稱呼挺好的,叫同道中人。
所以剛剛成德提到了,是我們勇於承擔的勇氣強,還是我們自了漢小乘人的習氣強?但是成德講到這裡,大家也不要聽得太激動,不是說你去為眾生,然後自己的修行愈來愈退步,這也不對。但是真正用對心了,一定是自他兩利,自他不二。我們要入不二法門,不能常常在兩難當中、常常在過與不及當中,我們得時時往真心、往中道走。
最近我們漢學院三個學生碩士畢業,是四個學生畢業,一個回國去服務了,三個留在英國漢學院。提到這個話題,就有一個心得跟大家匯報。就是在這一條路上,常常遇到人手不夠了,到底撐不撐得過去?最後都是just make,就是剛好撐過去了。像我們這一次,是just make還是just match?just match。大家看得出來我的英文不怎麼樣,不過我也遇上了境界,明年還得考英文。所以老法師說不能挑境界修行,我現在也沒得挑了,還得學英文。
像我們漢學院報名的學生,都要經過一個月或者四十五天(要看當時候辦班的因緣)的扎根班培訓,通過的才有錄取。辦班要有我們的工作團隊,結果辦班初期,正在籌劃,幾個重要幹部家裡有事,負責的同仁擔心了,怎麼辦?這辦得好嗎?所以老法師的法語就很重要了,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安住當下,把心用對,去應對就好了。大家一起想辦法,辦法總比問題多,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是圓融的,佛法是事事無礙的。結果就想起我們畢業的同學,打電話給那一屆的同學,他們是三個人畢業了,問他們,你們可不可以一個人來協助我們辦班?結果沒多久就給我回信息了,法師,我們三個人都去。我眼淚差點沒有掉下來,忍住了,很感動。你看子弟兵在協助了,後來順利把班辦完了,看到他們也很有成長。所以實實在在講,很多事都是我們瞎操心。
所以成德記得一開始跟老法師學習,都還沒見過他老人家,都是在電視看到的,是在錄音帶裡面聽到的。有一次是在電視上看,看老法師說,說「你真正為正法、為眾生,你吃不上飯」,講到這裡師父就轉身了,手就比著後面,「韋馱菩薩撤職查辦」。當時我聽了很震撼,頭皮發麻,首先感受什麼?感受老法師對佛菩薩的信心。信為道元功德母,任何境界,只要我們信心不動,都能解決。事事是好事,怎麼不能解決?心態用對了,這個事一定往好的方向轉;心態對了,煩惱可以成菩提,危機可以成轉機,悲憤可以成力量。所以佛法特別強調轉念,念頭是根本,心生則種種法生。大家冷靜去觀察,現代人都很忙碌,家裡為什麼學佛?某個家人生病了,某個家人去世了,這個時候剛好家裡人有學佛的,又表演得非常好,不慌不忙,護持好家裡的長輩,走得很殊勝,全身柔軟,本來忙碌中的親人,從來沒想過要學佛的,就因為這一件事大家學佛了。你看本來是一件可能世間人覺得不好的事情,我們的心都用對了,都是好境界。所以《金剛經》才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那一天遇到一位企業界的總經理,他從上層的問題到基層的問題、到面對行銷的問題跟我交流,我們也得隨順這些因緣鍛鍊,不然學了一大堆理論,是不是真能解決問題?不然世間還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我們讀的都是理論的東西,用不到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那人家會相信傳統文化管用嗎?
所以這個初學佛先入為主,剛剛跟大家已經談到好幾個,一開始聽經的時候老法師教的,韋馱菩薩撤職查辦,我們的信心建立起來了。諸位教育界的同道,剛剛成德講的老法師說的,跟我們教學有沒有關係?大家不要聽到現在說:「這個成德法師到底開不開始?」我已經開始很久了。「不是要講一條龍嗎?今天不是發了一個資料嗎?怎麼這個資料還不講?」大家不要執著,我會講的。比方說,老法師跟我們說:「你弘揚正法沒飯吃,韋馱菩薩撤職查辦。」這個就是教育裡面的預防法,先給你做好心理建設,所以《禮記.學記》講到了,「禁於未發之謂豫」。
老法師在講學的時候,有沒有在用預防法?我們在教學生的時候,有沒有在用預防法?我記得老法師還說:「你弘揚正法,一天沒飯吃,你就念一天佛;兩天沒飯吃,你就念兩天佛;七天沒飯吃,你就往生極樂世界了。」最壞的情況都已經給我們交代了,那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所以佛經妙,妙法!每一次念到《無量壽經》說:「假使大火滿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那核子彈也不怕了,還有什麼好怕的?最壞的情況都有方法了,佛都已經交代了,「乘佛威德悉能超」。除非我們不信佛,我們才會擔心,信了沒事。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止在真理上,心不止在擔憂上,不止在煩惱上。
你比方說現在這個社會風氣比較亂,但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都要用經教思惟。我們假如看個新聞,聽這個也怕,聽那個也怕,最後不止自己怕,還把這個怕傳遞給自己的家人。大家要知道,恐懼慢慢積累,積累到某個程度,會影響整個身心的。十九世紀,最嚴重的是心臟病;二十世紀,最嚴重的是癌症;二十一世紀,科學家預估最嚴重的是憂鬱症。現在這個數字很高,你看自殺一定都有憂鬱傾向,才會走到這麼嚴重。所以老法師有說:「現在這個時代的人,不學佛還能活得好,實在很不可能!」他不明白這些道理,他看到那麼多現象,他會難過的,他會煩惱的。
所以我們看《無量壽經》又說了,眾生「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大家假如相信觀音菩薩的願力,你教你的孩子,從小他就要知道這個真相,他就不會恐懼了,任何時候他至誠念觀音菩薩,一定會逢凶化吉。所以有佛法就有辦法。
成德也遇過,還是剛好在我們師父在香港住的山頂花園。我自己出去散步,結果走到一條路上,比較沒有人的,突然衝出來五六隻狗。你看我怎麼辦?五六隻狗,我一跑,牠更咬我了。這時候不能慌,合掌,而且我還閉上眼睛,因為我怕我看了我會害怕,閉上眼睛比較不會怕。一閉上眼睛,趕快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念。念了一會,沒有聽到狗叫聲了,張開眼睛,牠們離開了。信解行證,我們自己去行了,自己也會有一點體證,真的靈驗。你看念觀世音菩薩,可能人家狗能看到的比我還多,說不定我們念,人家有看到觀音菩薩,我還沒看到。
所以佛經裡面都在安我們的心,師父上人以及他的老師,還有這些祖師,很多都在安我們的心,都是預防法。你看李炳南老師跟老和尚說:「你講經講得不好還好,你講得好,連住的地方都沒有。」這叫預防法,後來師父出家了、講經了,沒住的地方,李老師早就給我講了,心裡也不會落差太大。很多人是因為落差太大,信心提不起來了,所以這個預防法很重要。
其實我們一個弘法的團隊,對於一個新進的弘護人員,也都是要給他做職前的培訓的。不只是專業技能的培訓,更重要是他弘護正法的知見、弘護正法的心態,要給他引導正確,什麼事情都要慎於始。所以「叢林二十則」,「叢林二十則」其實就是經營道場、經營弘法團體的原理原則。其中有一條,「凡事以預立為不勞」,凡事預則立。凡事以預立為不勞,人員進來,一開始就要把他引導好,事情事前要準備好,不然會手忙腳亂。甚至於是要決斷一個因緣,一開始做還是不做要慎重,要度德量力,不能打腫臉充胖子。說:「哎呀,這個孩子太可憐了,我們收吧。」大家要注意,要度德量力,你學生收得太多,接下來是老師累垮了。慈悲是可貴的,但是慈悲還要配合理智,悲智雙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福慧雙修By 老實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