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Email addressPasswordRegisterOrContinue with GoogleAlready have an account? Log in here.
January 15, 2018一以当十一以当十【释义】一人抵十人之用。【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期,各地反秦义军纷起,自立为王。秦国大将章邯打败了赵王的大将张耳。张耳保护赵王赵歇逃亡钜鹿。章邯分兵再去围攻钜鹿,紧迫不放。眼看着秦兵压境,情况十分紧急,赵王连连派遣使者向楚怀王求援! 怀王闻讯,赶紧派主帅宋义、副帅项羽、末将范增率领20万人马浩浩荡荡向钜鹿出发。 部队来到安阳(今山东曹安县),探子来报,秦军兵力强大。宋义不由心生畏惧,不敢前进,就这样部队滞留了46日,项羽为此焦急不安,极力劝谏宋义立即出兵。但宋义不听,以各种理由来推诿。项羽不禁大怒,挥刀杀死宋义父子,急遣2万兵马渡漳河为钜鹿解围。但楚兵连连失利,损失惨重。项羽只得率领全体士卒渡过漳河以挽回败局,他明白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必须断绝一切后路。面对全体将士,项羽深情地看了几眼后严肃而果断地说:“沉掉全部船只,砸碎一切饭锅炊具(破釜沉舟),烧掉所有的帐篷,我们的成败将在此一举。” 轻装的部队已经义无反顾,楚军与秦军再次相遇。战火复又燃起。楚兵个个奋不顾身,如入无人之地,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双方大战九个回合,楚军终于战胜了秦兵,班师而回。“破釜沉舟”的成语也出自这个故事。...more3minPlay
January 15, 2018一毛不拔一毛不拔【释义】一根毫毛都不肯拔掉。形容非常吝啬。【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战国初期,魏国的哲学家杨朱主张“贵生”、“重己”,也就是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思想家墨翟正与杨朱的主张相反,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提倡生产劳动,谴责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杨朱答:"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有人问孟子对杨朱和墨翟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如何评价。 孟子坦率地说:"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连拔下自己的一根汗毛有利于天下的事,他都不肯干,这一毛不拔也太自私了。墨翟与杨朱正相反,他提倡爱世上的所有人,只要对天下有利,他一切事情都愿意做,哪怕磨秃头顶、走破脚跟,也甘心情愿,这是多么难得呀!但这恐怕不容易做到,尤其是要每个人都来做,更困难。鲁国贤人子莫,提倡中道,我觉得主张中道情况就差不多了,但也要有灵活性,要会变通,不然坚持一点,不顾其余,就有损于仁义之道了。" 以上的问话只是断章取义而已,杨朱的原意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还有其它句子,原文引用于《列子·杨朱篇》:"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说:"损一毫而让天下得益,这事情不能做;而集合天下所有利益于一个人,更不行。只要每个人的利益不受损失,那天下自然安定,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杨朱的意思是天下的整体利益是由无数个个体利益组成的,你今天割掉一个个人利益,明天割掉一个个人利益,最后天下的整体利益自然就无法保证了。另外,杨朱还非常强调集天下的整体利益全部供养给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组织),这是非常错误的事情。只有保证所有的个人利益,最后才能保证天下的整体利益,所以每个个人都要有一毛不拔的精神!当然有些品德高尚的人,愿意不计自身利益,奉献大众这是值得肯定的。这里杨朱只是反对那些不断的侵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或某个组织的利益,而喊出"一毛不拔"的口号。...more5minPlay
January 15, 2018一发千钧一发千钧【释义】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极其危险或形势非常危急。【出处】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第三年,吴王刘濞因不满中央政权削减诸侯王封地的措施,便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州等诸侯王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称作的“七国之乱”。 在吴王刘濞宫廷里任郎中的枚乘反对刘濞叛乱,曾进行过劝阻,他呈上《谏吴王书》,书中采取比喻的方法暗示刘濞不要冒险,他说:“形势危急就像一根细线在高空中悬挂着千钧的重物,下垂的地方又是深潭,非常危险。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您如果能倾听忠言相劝,国家就可以转危为安了。” 可是刘濞根本听不进去,终于联合其他诸侯反叛了。事实正像枚乘所预计的,“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了。他对吴王劝谏的比喻,成为“一发千钧”的成语,这个成语也可作“千钓一发”。...more3minPlay
January 15, 2018一衣带水一衣带水【释义】相邻很近,仅一水间隔。比喻江流狭窄,彼此之间极其邻近,不足为阻。【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隋文帝杨坚独霸中原后,想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陈国,统一中国。 他秘密派遣兵士装扮成行路人,来到陈国,偷偷顺风放火。江南多是茅竹屋舍,一处着火,便会成片烧光;储积在房屋里的粮食也随之全部烧成灰烬。等陈国人重新修建好后,他们又去烧。几年时间过去了,陈国财力损失巨大。同时,在南方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杨坚又派遣一些人马南下,佯装要袭击他们。陈国恐惧万分,迅速召集全部军队,兵分六路,沿长江南岸各个战略要地一线铺开,准备决一死战。这时隋文帝却又把自己的部队召回,从而使陈国成熟的农作物全部烂在田里。 公元587年,后梁尚书令萧岩等一帮人投降陈国。隋文帝非常气愤,对众官说:“陈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怎么能被一条衣带那样宽的江水(一衣带水)阻隔而坐视不管呢?”于是下令大造战船,把造船余下的木片都投到江里去。 陈国知道了这些情况,想想现在又是农作物即将成熟的季节,一定是杨坚故技重演,也不做什么准备。结果隋军压境,陈国被打得措手不及,终于灭亡了。...more3minPlay
January 15, 2018一网打尽一网打尽【释义】比喻全部抓住或消灭,一个也不漏掉。【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北宋时,都城开封每年秋天都举行赛神会。一年,眼看赛神会的日子又到了,进奏院主官苏舜钦叫属下找点东西卖掉,弄点钱喝赛神酒。这进奏院是个清水衙门,找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把积攒的一堆拆下的公文封套纸卖了,但也没有几个钱,苏舜钦就拿出10千钱资助。其他人也有出些钱来凑份子的。结果,酒席置办得不错,大家喝得挺高兴。没想到,太子中舍官李定一向与苏舜钦有怨恨,这次酒宴又末邀请他参加,因此对苏舜钦极为不满。他到朝廷告苏舜钦卖掉公家东西,铺张浪费。接着,与苏舜钦素来不和的朝廷御史刘元瑜奏请宋仁宗查办苏舜钦。宋仁宗不问青红皂白,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同时把那天参加宴会的人都给了处分,连大诗人梅尧臣也受到迫害。 后来,苏舜钦抑郁成疾死了。欧阳修惋惜地说:“真想不到,因为赛神会的事,一时俊杰人物都举网而尽了。” 可干了缺德事的御史刘元瑜还自以为有功,洋洋得意地到处炫耀说:“我把他们一网打尽了!” 梅尧臣写了一首诗,辛辣地讽刺了李定、刘元瑜之流: 客有十人至,共食一鼎珍。 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more3minPlay
January 15, 2018一衣带水一衣带水 【释义】相邻很近,仅一水间隔。比喻江流狭窄,彼此之间极其邻近,不足为阻。 【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隋文帝杨坚独霸中原后,想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陈国,统一中国。 他秘密派遣兵士装扮成行......more3minPlay
January 15, 2018一发千钧一发千钧 【释义】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极其危险或形势非常危急。 【出处】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第三年,吴王刘濞因不满中央政权削减诸侯王封地的措施,便联合楚、赵、胶东......more3minPlay
January 15, 2018一网打尽一网打尽 【释义】比喻全部抓住或消灭,一个也不漏掉。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北宋时,都城开封每年秋天都举行赛神会。一年,眼看赛神会的日子又到了,进奏院主官苏舜钦叫属下找点东西卖掉,弄点钱喝赛神酒。这进奏院是个清水衙门......more3minPlay
January 15, 2018一毛不拔一毛不拔 【释义】一根毫毛都不肯拔掉。形容非常吝啬。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战国初期,魏国的哲学家杨朱主张“贵生”、“重己”,也就是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思想家墨翟正与杨朱的主张相......more5minPlay
January 15, 2018一以当十一以当十 【释义】一人抵十人之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期,各地反秦义军纷起,自立为王。秦国大将章邯打败了赵王的大将张耳。张耳保护赵王赵歇逃亡钜鹿。章邯分兵再去围攻钜鹿,紧迫不放。眼看着秦兵压境......more3minPl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