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寵物已成為家庭成員的今日社會,牠們的離去早已不再只是草率的埋葬或處理,而是逐漸轉化為一場充滿尊嚴與溫柔的告別儀式。最新一集的節目《艾瑞克IN新聞》中,主持人林承志、林忠勳專訪從事多年寵物禮儀服務、並且著作「寵物禮儀師-操作手冊」一書的作者、佛光大學宗教所俞明仁博士,細緻描繪這個新興行業如何溫暖人心,提供飼主們內心深處的安慰。
台灣早期對寵物死亡的處理方式較為簡單甚至帶有迷信色彩,甚至有「死貓掛樹頭,死狗放水流」的俗諺,反映了當時人們對寵物去世的態度。然而隨著少子化與人口老化趨勢加速,人與寵物的連結變得更加緊密,寵物的去世逐漸被視作重要生命事件,而非隨意處置的小事。俞明仁博士表示:「寵物禮儀的本質其實是療癒。很多飼主在失去毛小孩後,難以釋懷、悲傷難解,透過專業的禮儀引導,讓人們能真正向心愛的寵物告別,從而得到心理的慰藉。」
現代寵物禮儀包含諸多溫馨細節,最典型的便是個別火化儀式。透過一對一的告別空間,飼主能在專業禮儀師的陪伴下,細心整理寵物生前的物品、回憶故事,甚至留下腳印、毛髮,製作專屬紀念品。俞明仁博士指出:「這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對於飼主的心理恢復卻是至關重要的步驟。」有別於傳統火化的粗糙處理,現代寵物禮儀師注重儀式感,例如在告別式上引導飼主為寵物點香、獻花,透過儀式讓情感有了實際出口,從而幫助悲傷的心靈得到安放。
寵物禮儀也融合了宗教與民俗元素,為飼主提供不同的精神寄託。如佛教信仰的六道輪迴觀念,讓人相信心愛的寵物可能再次回到身邊;而基督教則會安排牧師禱告,讓飼主相信寵物已回歸天國。這些儀式元素,提供了具體的想像空間,幫助飼主緩解悲傷情緒。俞明仁博士特別提到,「割鬮」這項源自民俗的儀式,透過實際的割鬮動作,象徵與往生寵物正式道別,讓飼主的心結可以有效解開。
此外,許多飼主也會在儀式後選擇環保型的安葬方式,如花葬、樹葬或海葬,這不僅減少土地負擔,也創造新的生態循環,將對寵物的愛轉化為永續的祝福。
「告別式最終不是單純為了和寵物說再見,而是協助飼主告別內心的遺憾。」俞明仁博士認為,透過完善的禮儀安排,飼主能逐步釋放壓抑的悲傷,重新以溫柔的視角回看彼此共度的美好時光…
喜歡「艾瑞克IN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