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夏季,有兩對夫妻共4人,到宜蘭太平山探索三星池秘境,但回程後發現其中一人未歸,至今依然下落不明;讓人不解的是,救難隊搜救過程中,發現了他的登山杖、毛巾、未吃完的飯糰、還有手機等,有專家研判,他可能遇到「鬼打牆」繞不出來,沿路以自身物品做記號;然而,這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做法呢?
《快樂登山人》資深領隊陳世耀接受《艾瑞克IN新聞》訪問時說,登山杖、飯糰、手機等對登山客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命物品,不建議山友以這些東西做記號;他認為,可以選擇折樹葉,或是就地取材在地上擺放樹枝,特別像飯糰是糧食、手機可以查找離線地圖,甚至打電話求救。
陳世耀非常重視登山裝備,將之列為登山的第一要務,包括背負、行進系統和衣著等,此次他則是說明如何準備飲食、水、求生系統等物品。
陳世耀指出,以單日登山健走的路程,一般人通常不超過20公里,大多在10公里或以內,若是夏天,水量要備妥2000cc到3000cc,冬季可以少一些;若夏季進行如「陽明山東西大縱走」,或攀爬「劍龍稜」等高度曝曬的場域,必須多準備開水,否則要確定中途有補給點。
他建議,可以用「水袋」取代水瓶,行進時補充水分較容易,因為有時團隊行進間不一定有恰當的休息時間;而在休息時間,可以補充行動糧維持體力。
許多登山客迷途時,會呼叫當地消防人員救助;陳世耀建議,除非不得已,不然最好是自己學會生存求生,只要在山裡待一晚,隔天清晨視線較好時,再尋路下山,一方面可以減少救難資源的使用。
而要在山裡過夜,安全與求生系統等裝備,就要盡可能充足,除了前述提到的食物與水,頭燈、哨子、小刀、打火機、救生毯,都有需要,這些物品體積都不大,能帶盡量帶;還有就是簡易急救包,像是繃帶、OK繃、碘酒、雙氧水等。
若是自身有服藥習慣,也要記得帶上,最重要的還有指南針、地圖、以及查看離線地圖的手機;陳世耀補充說,如頭燈、手機,都要多準備電池與行動電源,確保在無法充電時,還有電池可用…
喜歡「艾瑞克引新聞」的朋友,歡迎訂閱、分享+按讚,有您的鼓勵,是我們前進的最大動力!
YT頻道:https://www.youtube.com/@ERICINNEWS999
SoundOn:https://pse.is/5ekldf
Apple Podcast: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艾瑞克in新聞/id1718699961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eric29603456
Threads:https://www.threads.net/@ericinnews?hl=zh-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ericinnewslif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