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文化

从“核三代”到皇家园林打工人,她写小说为同代人画像


Listen Later

【本期主播】

朱圆,南方周末记者

【本期嘉宾】

杜梨 双语小说家、译者,代表作《春祺夏安》《漪》

杜梨和她在颐和园里救助的一只受伤的雨燕。资料图

【单集介绍】

这一期我们特别邀请了双语小说家杜梨,来一起谈一谈她的新书《漪》

  • 人类的文化语言表达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咱们表现的方式不一样。在西班牙小镇看巨人游行,咱们闽南同样有特别高大壮美的游神;他们有叠人塔,咱们有叠罗汉,其实都差不多。
  • 康有为来北京给光绪上书的时候,前三次都被拦了。第四次袁世凯托军机帮忙递上去,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内忧外患,终于光绪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康有为。但是他们只见面了10分钟,就是因为康有为的广东话口音很重,光绪听不太懂。
  • 现在我们买东西,后台遇到最多一句话是什么?就是转人工。TA根本就不信任AI技术。  这就是机器目前无法代替我们,无法代替田野调查的意义,这就是文学继续存在的意义和理论,就是那些社会学继续存在的意义。
  • 有了孩子以后,你更加得卷自己了,因为你不想让TA过上跟你一样的生活,你想让TA变得更好对吧?就算是养只猫咪,你都想给它买更多罐头呢。

【收听提示】

04:20  在英留学学现代文学,教授对我最常说的话是“It doesn't make sense”,但最后给了我小说一个Distinction

08:41  我的创作想法来自鲁迅的拿来主义和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也就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15:10  方言不是造成地方分割的东西,它是让大家对乡土,对故乡情结更紧密的东西

22:25  我家里集结了天南地北各大方言

25:53  我对很多事情都有好奇,对于自我没有那么看重,对知识比较看重

28:22  遇到十万火急的问题时,一定是要人去处理的

34:55  我写作从来不打草稿,也从来不写大纲

41:36  我和动物的缘分都是伴随着它们受伤,光颐和园的猫就救了两只

47:42  写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态度,要起到一点作用

52:41  “躺平”“啃老”从来不会发生在我的身上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有点文化By 有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