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大悲心,佛法修行在因位上需要发菩提心。菩提为智慧,而智慧的证量,自然流露的功德有慈悲。
发菩提心也包含着发大悲心的含义。悲是慈悲,大悲心是大慈悲心,在这里大悲没有说到大慈,因为用悲涵摄着慈。悲是拔苦,慈是利乐,拔苦愿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利乐愿一切众生得涅槃乐。拔苦、利乐为大悲。大,表明是基于无为法而说悲,也就是无住而大悲。
在修行位上也就是因位上,需要提着发菩提心这样的一个作意,当然也就包含大悲心的作意。如果缺乏大悲心的作意,那么容易在修行路上守着一己的觉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了。
我们知道从小乘到大乘的转化,有回小向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有弃大返小。刚开始的时候,在大乘的教法当中入手,但是由于大悲心的作意不强烈不明显,在碰上困难的时候容易转向自了。如是见。
摘录自大信居士2016年3月19日微信语音
By 如是说法5
11 ratings
大悲心,佛法修行在因位上需要发菩提心。菩提为智慧,而智慧的证量,自然流露的功德有慈悲。
发菩提心也包含着发大悲心的含义。悲是慈悲,大悲心是大慈悲心,在这里大悲没有说到大慈,因为用悲涵摄着慈。悲是拔苦,慈是利乐,拔苦愿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利乐愿一切众生得涅槃乐。拔苦、利乐为大悲。大,表明是基于无为法而说悲,也就是无住而大悲。
在修行位上也就是因位上,需要提着发菩提心这样的一个作意,当然也就包含大悲心的作意。如果缺乏大悲心的作意,那么容易在修行路上守着一己的觉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了。
我们知道从小乘到大乘的转化,有回小向大,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有弃大返小。刚开始的时候,在大乘的教法当中入手,但是由于大悲心的作意不强烈不明显,在碰上困难的时候容易转向自了。如是见。
摘录自大信居士2016年3月19日微信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