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八讲 让万法各安其位
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扁子曰:“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孙子出。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扁子曰:“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以车马,乐以钟鼓也。彼又恶能无惊乎哉!”
洁身自好也有错吗
这一段通过孙休与扁庆子的对答,又谈出了一番境界,可以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借鉴。孙休是个什么人呢?一些注释中,说他是扁庆子的学生,而扁庆子则是鲁国的一位高人、贤人。
“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孙休多次到扁庆子家里来请教,因为他是学生嘛。这一次请教,就问:“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他对扁庆子说,我平时住在家乡,邻里之间没有人说我的坏话,没有人说我这个人修养不好,也没有人说我这个人的德行不好。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也能“临难不见谓不勇”,没有人说我不勇敢。有一年森林里的老虎来了,我还是勇敢地上山打老虎。有一年强盗来了,我也是勇敢地去打强盗,并没有躲闪。村子里的公益事业我也都热心参与,我都是以公心面对大家,没有做损公肥私的事情,没有侵害他人的权益。
我们看孙休这个人,的确很不错,没有把别人踩在脚下,也没有见了利益就上,见了困难就躲。但是呢,他也有他的困惑,所以来问自己的老师。
“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在街坊邻居中,好事情做得不少,处处为大家着想。但是,我种的庄稼经常遇到天灾,一会是水灾,一会又是旱灾。事君,就是事奉国君,也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既没有人提拔我,也没有人赞赏我。更令人难堪的是,父老乡亲们还要赶我走,容不得我。到州县里去申诉,州县里的长官还拿鞭子把我赶跑。“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我把老天爷得罪了啊?是不是我命中就该遇到这一切呢?我自己并未做错什么,为什么环境对我是如此不公呢?
孙休这种事情,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你在机关里太廉洁了,太能干了,有些人就容不得你。你什么都不沾,什么都不拿,就把其他人比下去了,好像别人都是贪官污吏,只有你是包公。那么,人家就会想尽办法把你弄走。哪怕你是焦裕禄、孔繁森,但是地方官还是容不得你,你的同事们也会把你看成眼中钉、肉中刺。
明朝的海瑞,嘉靖皇帝死了以后,受到即位的隆庆皇帝的嘉奖,从当县官开始,一直当上刑部侍郎、右佥qiān都御史,名望很高。他身居如此高位,做了如此的大官,还亲自打扫卫生,书童也不带,师爷也不带。别人要上门求点人情,他通通不认,亲戚朋友不认,乡亲们也不认,哪怕一同在朝做官的同事有一点过失,他也绝对是秉公执法。所以,无论海瑞走到哪个地方,其他人都巴不得把他像送瘟神一样地送走。在皇上面前,大家都夸海瑞了不起,皇上最好是把他再升三级,把他调到北京去,最好是给皇上当老师。总之,我们这个地方可供奉不起这尊菩萨,都想把他送走,想抓他的小辫子又抓不到,他已经成神仙了。所以就表面上恭维他,私底下想尽办法要把他弄走。
所以,你如果太洁身自好,跟周围不和,那就是和孙休一样,会四处碰壁。但是,难道洁身自好也有错吗?下面就看扁子的回答。
道家版的无眼耳鼻舌身意
扁庆子就和孙休说:“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你听过至人的修为没有?你听过他们的境界没有呢?没有听过吧。那我就给你说一说。什么叫至人?什么叫至人之行?什么叫至人之自行?我们看这个“自行”,《六祖坛经》讲“真如自性”,讲“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这样的语言都是很妙的,不可轻易放过。“至人之自行”,他修行的窍门在什么地方?下面就接着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什么叫“肝胆”?我曾经很喜欢一副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句字处读书。”读书要读到无字句处,交友要交那些有肝有胆的人,千万不要和那些没肝、没胆、没心、没肺的人交朋友。因为那些人的人格很低劣,你和他交朋友,遇到事了他会反咬你一口。但是,在中医里则是另一种说法。肝,专指肝火旺的人,肝火旺他的无明火就多;胆,专指胆气旺的人,胆气旺他就敢作敢为,这些人都有英雄气,都了不起。在社会上,大家都希望有肝胆相照的朋友;在国家危难时,也希望有众多忠肝义胆的人站出来。
但是,这里为什么要“忘其肝胆”呢?因为你火气旺,你忠肝义胆,你就有是非,你就在取舍,有取舍就不行啊!有肝胆者必然意气重。意气重者,处顺则容易骄傲自满,瞧不起别人;处逆则怨天尤人,乃至压抑郁闷。
所以,对“肝胆”二字要好好端详,权衡其中的利弊。我们可以想一想诸葛亮所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可没有因肝胆而引起的种种意气,其所指的是大智慧,是超然于肝胆意气之上的大智慧。所以,只有“忘其肝胆”,才能有真正的智慧透出来。我们若留心历史上的山林隐士,他们可以说是“忘其肝胆”的典范。
“遗其耳目”,我以前讲过一篇《貌言视听思》,就是讲要把眼睛变明亮一点,把耳朵变聪慧一点。聪明这个词,就是指耳目的功能发挥得好,别人看不见的我看得见,别人听不到的我听得到。耳聪目明你才能洞悉因果,才能妙察古今。那么,这里的“遗其耳目”又怎么理解呢?《黄帝阴符经》里讲:“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我们平常虽然得益于耳目的见闻,但同时,我们也受害于耳目的见闻啊。
我们举药山老和尚的一则公案。唐朝的朗州刺史李翱,听说药山老和尚的修为不得了,于是就到山上去看老和尚。老和尚当时正在看书,侍者通报:“刺史大人到!”但老和尚像聋子一样没听到,继续看他的书。李翱性急,看了老和尚一眼,不屑地说:“见面不如闻名!”哎呀,以前以为老和尚不得了,见了面,也不过如此嘛。又聋又瞎的一个老头子而已。这时老和尚把书一放,回过头来说:“何得贵耳贱目?”你眼睛看到的,你认为是实在的吗?假的。耳朵听到的,你认为是假的吗?也未必。李翱听了马上拱手道歉,并向老和尚请教佛法大义。李翱问如何是道。老和尚也不与他多说,书案上有一个净瓶,老和尚就指了指天上,又指了指净瓶,然后问李翱:“会么?”李翱说“不会。”老和尚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恍然大悟,立即吟诗一首献给老和尚: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是关于耳目的一段佳话。我们平常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耳目之所见呢?有些人爱传小道消息,爱说浑话,爱说谎话,爱说是非之言,弄得周围的人心里七上八下的。这样的一张是非嘴,自己惹一身烦恼不说,还把是非到处传播。有些人的眼睛也成天东瞅西瞅,总是看人隐私,看稀奇,看热闹,就是不看自己。
所以,扁庆子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就是要把我们的意气放下,把我们的眼睛放下,把我们的耳朵放下。学佛的人天天诵《心经》,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道理?《金刚经》里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又是什么道理?就是这里说的“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这里是道家的说法,道家自有它的高明之处,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庄子》里就有这些道理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八讲 让万法各安其位
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曰:“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扁子曰:“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孙子出。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扁子曰:“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鸟止于鲁郊,鲁君说之,为具太牢以飨之,奏九韶以乐之,鸟乃始忧悲眩视,不敢饮食。此之谓以己养养鸟也。若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委蛇,则平陆而已矣。今休,款启寡闻之民也,吾告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载鼷以车马,乐以钟鼓也。彼又恶能无惊乎哉!”
洁身自好也有错吗
这一段通过孙休与扁庆子的对答,又谈出了一番境界,可以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借鉴。孙休是个什么人呢?一些注释中,说他是扁庆子的学生,而扁庆子则是鲁国的一位高人、贤人。
“有孙休者,踵门而诧子扁庆子”,孙休多次到扁庆子家里来请教,因为他是学生嘛。这一次请教,就问:“休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他对扁庆子说,我平时住在家乡,邻里之间没有人说我的坏话,没有人说我这个人修养不好,也没有人说我这个人的德行不好。遇到麻烦的时候,我也能“临难不见谓不勇”,没有人说我不勇敢。有一年森林里的老虎来了,我还是勇敢地上山打老虎。有一年强盗来了,我也是勇敢地去打强盗,并没有躲闪。村子里的公益事业我也都热心参与,我都是以公心面对大家,没有做损公肥私的事情,没有侵害他人的权益。
我们看孙休这个人,的确很不错,没有把别人踩在脚下,也没有见了利益就上,见了困难就躲。但是呢,他也有他的困惑,所以来问自己的老师。
“然而田原不遇岁,事君不遇世,宾于乡里,逐于州部,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在街坊邻居中,好事情做得不少,处处为大家着想。但是,我种的庄稼经常遇到天灾,一会是水灾,一会又是旱灾。事君,就是事奉国君,也没有遇到贤明的君主,既没有人提拔我,也没有人赞赏我。更令人难堪的是,父老乡亲们还要赶我走,容不得我。到州县里去申诉,州县里的长官还拿鞭子把我赶跑。“则胡罪乎天哉?休恶遇此命也?”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我把老天爷得罪了啊?是不是我命中就该遇到这一切呢?我自己并未做错什么,为什么环境对我是如此不公呢?
孙休这种事情,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你在机关里太廉洁了,太能干了,有些人就容不得你。你什么都不沾,什么都不拿,就把其他人比下去了,好像别人都是贪官污吏,只有你是包公。那么,人家就会想尽办法把你弄走。哪怕你是焦裕禄、孔繁森,但是地方官还是容不得你,你的同事们也会把你看成眼中钉、肉中刺。
明朝的海瑞,嘉靖皇帝死了以后,受到即位的隆庆皇帝的嘉奖,从当县官开始,一直当上刑部侍郎、右佥qiān都御史,名望很高。他身居如此高位,做了如此的大官,还亲自打扫卫生,书童也不带,师爷也不带。别人要上门求点人情,他通通不认,亲戚朋友不认,乡亲们也不认,哪怕一同在朝做官的同事有一点过失,他也绝对是秉公执法。所以,无论海瑞走到哪个地方,其他人都巴不得把他像送瘟神一样地送走。在皇上面前,大家都夸海瑞了不起,皇上最好是把他再升三级,把他调到北京去,最好是给皇上当老师。总之,我们这个地方可供奉不起这尊菩萨,都想把他送走,想抓他的小辫子又抓不到,他已经成神仙了。所以就表面上恭维他,私底下想尽办法要把他弄走。
所以,你如果太洁身自好,跟周围不和,那就是和孙休一样,会四处碰壁。但是,难道洁身自好也有错吗?下面就看扁子的回答。
道家版的无眼耳鼻舌身意
扁庆子就和孙休说:“子独不闻夫至人之自行邪?”你听过至人的修为没有?你听过他们的境界没有呢?没有听过吧。那我就给你说一说。什么叫至人?什么叫至人之行?什么叫至人之自行?我们看这个“自行”,《六祖坛经》讲“真如自性”,讲“自修自行,自成佛道”,这样的语言都是很妙的,不可轻易放过。“至人之自行”,他修行的窍门在什么地方?下面就接着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什么叫“肝胆”?我曾经很喜欢一副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句字处读书。”读书要读到无字句处,交友要交那些有肝有胆的人,千万不要和那些没肝、没胆、没心、没肺的人交朋友。因为那些人的人格很低劣,你和他交朋友,遇到事了他会反咬你一口。但是,在中医里则是另一种说法。肝,专指肝火旺的人,肝火旺他的无明火就多;胆,专指胆气旺的人,胆气旺他就敢作敢为,这些人都有英雄气,都了不起。在社会上,大家都希望有肝胆相照的朋友;在国家危难时,也希望有众多忠肝义胆的人站出来。
但是,这里为什么要“忘其肝胆”呢?因为你火气旺,你忠肝义胆,你就有是非,你就在取舍,有取舍就不行啊!有肝胆者必然意气重。意气重者,处顺则容易骄傲自满,瞧不起别人;处逆则怨天尤人,乃至压抑郁闷。
所以,对“肝胆”二字要好好端详,权衡其中的利弊。我们可以想一想诸葛亮所说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里可没有因肝胆而引起的种种意气,其所指的是大智慧,是超然于肝胆意气之上的大智慧。所以,只有“忘其肝胆”,才能有真正的智慧透出来。我们若留心历史上的山林隐士,他们可以说是“忘其肝胆”的典范。
“遗其耳目”,我以前讲过一篇《貌言视听思》,就是讲要把眼睛变明亮一点,把耳朵变聪慧一点。聪明这个词,就是指耳目的功能发挥得好,别人看不见的我看得见,别人听不到的我听得到。耳聪目明你才能洞悉因果,才能妙察古今。那么,这里的“遗其耳目”又怎么理解呢?《黄帝阴符经》里讲:“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我们平常虽然得益于耳目的见闻,但同时,我们也受害于耳目的见闻啊。
我们举药山老和尚的一则公案。唐朝的朗州刺史李翱,听说药山老和尚的修为不得了,于是就到山上去看老和尚。老和尚当时正在看书,侍者通报:“刺史大人到!”但老和尚像聋子一样没听到,继续看他的书。李翱性急,看了老和尚一眼,不屑地说:“见面不如闻名!”哎呀,以前以为老和尚不得了,见了面,也不过如此嘛。又聋又瞎的一个老头子而已。这时老和尚把书一放,回过头来说:“何得贵耳贱目?”你眼睛看到的,你认为是实在的吗?假的。耳朵听到的,你认为是假的吗?也未必。李翱听了马上拱手道歉,并向老和尚请教佛法大义。李翱问如何是道。老和尚也不与他多说,书案上有一个净瓶,老和尚就指了指天上,又指了指净瓶,然后问李翱:“会么?”李翱说“不会。”老和尚就说:“云在青天水在瓶。”李翱恍然大悟,立即吟诗一首献给老和尚:
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是关于耳目的一段佳话。我们平常是否注意到自己的耳目之所见呢?有些人爱传小道消息,爱说浑话,爱说谎话,爱说是非之言,弄得周围的人心里七上八下的。这样的一张是非嘴,自己惹一身烦恼不说,还把是非到处传播。有些人的眼睛也成天东瞅西瞅,总是看人隐私,看稀奇,看热闹,就是不看自己。
所以,扁庆子说“忘其肝胆,遗其耳目”,就是要把我们的意气放下,把我们的眼睛放下,把我们的耳朵放下。学佛的人天天诵《心经》,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什么道理?《金刚经》里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又是什么道理?就是这里说的“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这里是道家的说法,道家自有它的高明之处,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庄子》里就有这些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