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达生》第八讲(2)让精神在大道中遨游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我们平常都是想把自己的眼睛保护好,视力差的就去配副眼镜,有的人喜欢望远,就买一副望远镜,总是想让自己看得更清楚。耳朵听不到就配助听器,别人的隐私事,花钱都要请侦探打听打听。就像电视剧《大明王朝》,讲嘉靖皇帝和海瑞的故事。嘉靖皇帝说,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芳草多啊,王府里有,寡人住的内宫有,大内有,锦衣卫有,司礼太监那里都有!嘉靖皇帝说的“芳草”是什么?就是眼线耳报。就是说你的手脚通天,眼线密布朝廷内外。耳报眼线也不是好当的,哪天皇上知道了,就会要你的命。古代的格言警句就有这么一说:“察见渊鱼者,不祥。”

所以,“忘其肝胆,遗其耳目”,看起来只有很简单的八个字,体会起来,确实是妙不可言。我们怎样在日常生活之中“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这可是一个真实的修为功夫。

佛源老和尚经常说:“哎呀,我现在老了,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他真的眼睛看不到吗?耳朵听不到吗?他清楚得很。他眼睛看得见,耳朵也听得到,但就是不往心里去。这就是一种修为功夫。我现在也在学当聋子、当瞎子,但还没有学到位。有时候心一热,脑袋一热,还是有点慷慨激昂。这都是修为不到位,如果能把激愤之情化掉就好了。

 

让精神在大道中遨游

下面一句,“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红尘滚滚,我们都在红尘中浸泡,红尘中的名闻利养、酒色财气都在污染人。这个用佛教中的“六根六尘”就更好解释。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芒然彷徨”,看起来是一个贬义词,芒然,就是不懂、不清醒。彷徨,就是举棋不定。

赵州老和尚说:“至道无道,唯嫌拣择,才有言语,是拣择,是明白。老僧却不在明白里。”你看赵州和尚讲的“不明白”,他就是要处在“不明白”之中。禅宗很多公案都说“不知最亲切”,你不明白,那么就守住这个“不明白”。很多人听到这里就说,我本来就是糊里糊涂的,你这么一搅,让我更是糊涂加糊涂,这怎么行?我本来就眼不明,耳不聪,你还让我“忘肝胆,遗耳目”。我本来就没有血性,再把肝胆一去,就更没有血性了,日子怎么过呀?真的到了“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程度,那还像个人吗?很多人就是有这个疑惑。当然,作为平常的人,应该有肝有胆,有血性意气,也应该耳聪目明,但这只是一个层次。我们要从不懂到懂,还要从懂又回归到不懂,这才是真正的高明。这是修为的一个必然过程,对于这点,千万别去怀疑。

《道德经》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知识、学问,当然多多益善,我们应该学习;但是学道,“为道日损”,这可是减法。做学问是做加法,修道是做减法。减什么?减心里的烦恼是非。增什么?增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们有位朋友夸他的小孩有灵性,为什么?因为他的孩子知道说“聪明不等于智慧”。很多学佛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怎样使聪明变成智慧?就要通过“忘肝胆,遗耳目”的过程,然后“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这个“芒然彷徨”是指宽阔无涯的天地,因为尘垢、红尘毕竟只有那么大,人生也只有一百年。你拥有了千万,还有亿万富翁,还有更多的财富在别人手中。你难道要一口吞尽?你把全世界60多亿人的财富全部都揣到你的口袋里,你才算发财了吗?把整个宇宙的财富,无量恒河沙数的财富都变成自己的,你才算满足吗?不是这个道理。

我们要明白,已拥有的总是有限的,未拥有的总是无限的;已知的总是有限的,未知的总是无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才能放下已拥有,放下已知,你才能够潇洒自在于尘垢之外,才能接触更加广阔的天地。这个广阔的天地,就是佛家说的无边无量的“法界”,用道家的话说,就是“六合之外”。你要知道,“六合之外”还有更大的场面供我们的精神去遨游啊。我们要放下贪、嗔、痴、慢,到没有贪、嗔、痴、慢的地方去遨游,到没有烦恼、是非的地方去遨游,那多舒服啊。

下边又说“逍遥乎无事之业”,什么叫无事之业?常言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业,事业的确是累人,非常累人。有的学者为了写书,每天不守子时。所以这个事业总是麻烦,有所得就有所失。我今天为了挣点钱,就要忙事业,想到高原上去轻松一下、逍遥一下都没有时间。你今天进入一个生意场合,就要受这个生意场合的“因缘”束缚,你就必须要处理这个“因缘”,你想要超越这个“因缘”而享受自在,这个不容易。所以,这个“无事之业”是什么?还是前面说的“为道日损”。

以前本光老法师就对我们说过“舍我我所有,除断一切贪,痴与疑渐尽,涅槃道在望”。舍我,把我执放下,把我所有放下。我所有是什么?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财富、我的地位、我的名誉,等等。对于这些,世间有几个人能放下呢?刘大姐放下了,她退休了嘛。但要让我们在职的老板们放下,能放得下吗?难啊,大多数还是放不下。

“无事之业”,并不是要我们无所作为,就像《红楼梦》里说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其实,《红楼梦》的语言就是“太虚幻境”,他从《庄子》里把这些语言调出来,融汇佛教因果关系和万法皆空的理念,稍加铺张,就写出了一部巨著。如果没有《庄子》,到哪里去找《红楼梦》?《红楼梦》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基本上就是以这个为照应的。宁荣二府就是“尘垢”,贾雨村忙的那一套就是“事业”,贾政忙的就是“事业”。而林妹妹、贾宝玉他们忙的,就是“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还有什么“茫茫大士,渺渺真人”,他们就去忙那一头,而甄士隐就去忙这一头。

怎样使自己“逍遥乎无事之业”?这确实是一个功夫。不仅在理念上要达到,而且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之中,在我们这一天、这一年、乃至这十年或终其一生,我们都能够有这样的境界,那是多么的了然。佛教里讲“无学位”,也是讲无为法,那是佛的境界,菩萨都没达到这个境界。只有到了佛的境界,才能算达到“无学位”。那可是把一切放下,进入真正的无为。实际上,道家学说已经给我们做了铺垫,我们怎样使自己进入这样的境界?那么我们就要参,结合自己的心性来参,结合自己的现实因缘来参。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