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我们再往下面看,“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我们在学《道德经》时,已经反反复复把这八个字讲过了。“为而不恃”,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就是为而不恃。事要做,做了就不放在心上。做得不好,以后做好就是。做好了也不放在心上。如果认为我做得非常优秀,我有“通灵宝玉”,天上的神物与世间的凡物就是不一样,我把这个捏住、放不下,那就不行。我们永远都要“为而不恃”,才能“灵台一而不桎”,才能有“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境界。
“长而不宰”,万缘因我而起,万缘因我而有,是其一。“长”则是当领导,当长官。面对万事万物万法,我们的心是这一切的主宰、长官,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所见的种种法,都是因我心而生。我的念头一动,眼睛一睁开,耳朵一打开,六根门头一放开,万象就森严成列了。谁在感知万象?谁在承担万象?就是我们的心。所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尽管万象因我的心而有,但我不去主宰它。它是它,我是我。我不把它捏着,也不把它拴着,更不能让它把我拴着。尽管我是它的长官,但是我也不去主宰这些现象,而是让它们来去自在,生灭自在,来去随缘,生灭随缘。总之我不去攀缘。要随缘来去,就是“不将不迎,不有不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不容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只有功夫纯熟,打成一片了,你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讲了这番道理之后,扁庆子就对孙休说,你“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确实很了不起;你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处处表现自己很聪明、很能干。你既然显得如此聪明,别人就显得很愚蠢了嘛。你修身,洁身自好,你身边的人与你相比,就都是贪官污吏,那大家怎么可能跟你好好相处呢?
我一直提倡大家把李康的《运命论》学习一下,其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也就是“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你的行为标新立异,在社会中太突出了,就会遭来非议,为大众所不容。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社会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很多人是“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老爱表现自己的高明,表现自己的智慧,弄得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你修身把自己弄得像圣人一样,甚至比圣人还圣人,觉得周边的人都是浑浑噩噩的,只有自己干净,别人都不干净;真理都在自己手里,别人的都是谬误;只有自己光明,自己手里不仅有太阳,还有月亮,别人都在黑暗之中。这样“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我们天天举着太阳玩,能行吗?太阳太热了,要烧死人的,就像当年“四人帮”那样,必然为社会和历史所不容。
“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jiǎn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扁庆子接着对孙休说,你回过头来看看,你的运气还算是很好的。尽管“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为世人所不容,被“宾于乡里,逐于州部”,但至少你的身体还是好的。你到现在是眼不瞎,耳不聋,手脚都是好的,九窍也是完备的,而且还没有“中道夭”,没有英年早逝,没有变成“瞎麻跛驼癞”这些五类分子,还能做一个完完整整、健健康康的人。说老实话,老天爷对你已经够好了,你还怨天尤人干什么呢?“子往矣”,回去,回去,你快点走吧,早点打道回府算了。
不当缘的法误人一生
“孙子出,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这番谈话结束后,孙休就礼拜而去。而扁庆子呢,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回归方丈,回到了自己的内室。他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肚皮里还是波澜起伏,坐在那里沉默无语,但一会又仰天而叹,似乎有说不出来的滋味。
“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当然,扁庆子还带了一群弟子,他的弟子就问,先生你为什么叹气呢?这个也是有来由的。我们读禅宗语录,里面祖师们有时也会叹气,祖师们又为何而叹呢?我们看扁庆子怎么说。
“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刚才孙休来了,我把“至人之德”,也就是最高的道德给他介绍了一番,但是我害怕他受不了,听了这个会走火入魔。现在某些学佛、学道的人,学了一些“高级秘诀”、“心法”、“关窍”,然后下去苦修,结果修不了多久,就走火入魔,成天神神叨叨的。“恐其惊而遂至于惑”,这是我们学道的人应该警惕的。所以,法当应缘,有些法不应缘,你去学,就会误了自己的一生。
我在书院里,对其他事都好说,但对这个事情,我是很警惕的。各人有各人的心,各人忙各人的事,各人走各人的路,但你那个道是真正的道?还是自以为是的道,歪门邪道的道?有些人堂堂皇皇的,这个上师、那个善知识拜了不少。我曾经看到几位学佛的人,那种偏执、执著让人难以相信,而且从学佛中引发的那种“怨毒之气”,更是令人震惊。怎样料理这样的事?不好料理。所以扁庆子说的“恐其惊而遂至于惑”,并不是没有道理。
当然,他的弟子就有不同的看法了。“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他的徒弟可能也还是没有懂老师的意思,还自以为是地说:不会这样的。如果孙休说的正确,先生说的错误,错误的当然就不能说服正确的;如果孙休说的错误,先生说的正确,他本来就是带着迷惑而来的,你又有什么过错呢?
我们结合着《齐物论》里“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那些道理来看。如果两个人辩论,“若胜我,我不胜若,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这都说不清楚。在辩论之中,谁服谁呢?你真能把我说赢了吗?我即使输掉了,心里也认为你只不过嘴比我伶俐一些,声音比我大一些,你会强词夺理,你的歪道理多,我嘴上说不过你,但我心不服。
我在柏林寺遇到几位法师就是这样的。有一位法师参禅觉得有些收获,他遇到另一位“老参”,一接触,就被批得一塌糊涂。他说不过人家,从经教上、悟境上都说不过。书院也有朋友见过他们,就是大痴法师和明盛法师。大痴法师在五台山学律是很精进的,学了七年的经律,讲戒律是一流的。到了柏林寺,看到这里的比丘一个个潇潇洒洒很了然,他就觉得自己一脸庄严,目不斜视,耳不乱听,手不乱动,脚不乱走,念头都不敢随便起一个,简直把身心都全面管理起来,管得太傻了。他看到柏林寺这些比丘有说有笑,实实在在,潇洒自如的,相比之下,就觉得自己似乎修得有点僵,于是也来学禅。我在柏林寺时,他经常与我沟通交流,也与其他法师沟通交流。过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有所悟了,就和明盛法师交流,明盛就给他“打棒子”,根本不客气;他又说不过,下来就跟我抱怨明盛法师有点盛气凌人,咄咄逼人。后来反复若干次,他还是说不过明盛法师。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柏林寺的道风很不错,大痴法师也的确很精进、很优秀。
“所言是邪,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所以,要改变人们的观念、看法是很难的。就像我们说狗屎不能吃,你偏说狗屎能吃,香得很,还养人,别人怎能相信呢?你说狗屎是九转还魂丹,吃了要成仙,癌症也会好,你说了一万条理由,还引经据典,谁信呢?不论你怎么吹,我是不会去吃狗屎,我又不是疯子。“孙膑刖足”,装疯的时候才吃狗屎,他是为了保命,不得已装疯吃屎而已。我们看电视剧《大明王朝》,里面江南织造局的那个太监犯了事,抓到皇宫里,他就装疯,就吃狗屎,那是装疯避祸。正常的人,你要让他吃狗屎,他可不可能吃?你说得再有道理,他也不吃。
“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他本来就是一个糊涂虫,你说的道理,他听不懂,他听不明白,是因为他没有清醒明白过来,你又有什么责任呢?没有责任嘛。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我们再往下面看,“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我们在学《道德经》时,已经反反复复把这八个字讲过了。“为而不恃”,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这就是为而不恃。事要做,做了就不放在心上。做得不好,以后做好就是。做好了也不放在心上。如果认为我做得非常优秀,我有“通灵宝玉”,天上的神物与世间的凡物就是不一样,我把这个捏住、放不下,那就不行。我们永远都要“为而不恃”,才能“灵台一而不桎”,才能有“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的境界。
“长而不宰”,万缘因我而起,万缘因我而有,是其一。“长”则是当领导,当长官。面对万事万物万法,我们的心是这一切的主宰、长官,心生则种种法生。我们所见的种种法,都是因我心而生。我的念头一动,眼睛一睁开,耳朵一打开,六根门头一放开,万象就森严成列了。谁在感知万象?谁在承担万象?就是我们的心。所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尽管万象因我的心而有,但我不去主宰它。它是它,我是我。我不把它捏着,也不把它拴着,更不能让它把我拴着。尽管我是它的长官,但是我也不去主宰这些现象,而是让它们来去自在,生灭自在,来去随缘,生灭随缘。总之我不去攀缘。要随缘来去,就是“不将不迎,不有不无”,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很不容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只有功夫纯熟,打成一片了,你才会有这样的感觉。
“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讲了这番道理之后,扁庆子就对孙休说,你“居乡不见谓不修,临难不见谓不勇”,确实很了不起;你这样也行,那样也行,处处表现自己很聪明、很能干。你既然显得如此聪明,别人就显得很愚蠢了嘛。你修身,洁身自好,你身边的人与你相比,就都是贪官污吏,那大家怎么可能跟你好好相处呢?
我一直提倡大家把李康的《运命论》学习一下,其中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也就是“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你的行为标新立异,在社会中太突出了,就会遭来非议,为大众所不容。这也是中国几千年社会中的一个普遍规律。
很多人是“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老爱表现自己的高明,表现自己的智慧,弄得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你修身把自己弄得像圣人一样,甚至比圣人还圣人,觉得周边的人都是浑浑噩噩的,只有自己干净,别人都不干净;真理都在自己手里,别人的都是谬误;只有自己光明,自己手里不仅有太阳,还有月亮,别人都在黑暗之中。这样“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我们天天举着太阳玩,能行吗?太阳太热了,要烧死人的,就像当年“四人帮”那样,必然为社会和历史所不容。
“汝得全而形躯,具而九窍,无中道夭于聋盲跛蹇jiǎn而比于人数。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扁庆子接着对孙休说,你回过头来看看,你的运气还算是很好的。尽管“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为世人所不容,被“宾于乡里,逐于州部”,但至少你的身体还是好的。你到现在是眼不瞎,耳不聋,手脚都是好的,九窍也是完备的,而且还没有“中道夭”,没有英年早逝,没有变成“瞎麻跛驼癞”这些五类分子,还能做一个完完整整、健健康康的人。说老实话,老天爷对你已经够好了,你还怨天尤人干什么呢?“子往矣”,回去,回去,你快点走吧,早点打道回府算了。
不当缘的法误人一生
“孙子出,扁子入,坐有间,仰天而叹”,这番谈话结束后,孙休就礼拜而去。而扁庆子呢,用佛教的话来说,就回归方丈,回到了自己的内室。他遇到这样的问题,可能肚皮里还是波澜起伏,坐在那里沉默无语,但一会又仰天而叹,似乎有说不出来的滋味。
“弟子问曰:先生何为叹乎?”当然,扁庆子还带了一群弟子,他的弟子就问,先生你为什么叹气呢?这个也是有来由的。我们读禅宗语录,里面祖师们有时也会叹气,祖师们又为何而叹呢?我们看扁庆子怎么说。
“向者休来,吾告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惊而遂至于惑也。”刚才孙休来了,我把“至人之德”,也就是最高的道德给他介绍了一番,但是我害怕他受不了,听了这个会走火入魔。现在某些学佛、学道的人,学了一些“高级秘诀”、“心法”、“关窍”,然后下去苦修,结果修不了多久,就走火入魔,成天神神叨叨的。“恐其惊而遂至于惑”,这是我们学道的人应该警惕的。所以,法当应缘,有些法不应缘,你去学,就会误了自己的一生。
我在书院里,对其他事都好说,但对这个事情,我是很警惕的。各人有各人的心,各人忙各人的事,各人走各人的路,但你那个道是真正的道?还是自以为是的道,歪门邪道的道?有些人堂堂皇皇的,这个上师、那个善知识拜了不少。我曾经看到几位学佛的人,那种偏执、执著让人难以相信,而且从学佛中引发的那种“怨毒之气”,更是令人震惊。怎样料理这样的事?不好料理。所以扁庆子说的“恐其惊而遂至于惑”,并不是没有道理。
当然,他的弟子就有不同的看法了。“弟子曰:不然。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他的徒弟可能也还是没有懂老师的意思,还自以为是地说:不会这样的。如果孙休说的正确,先生说的错误,错误的当然就不能说服正确的;如果孙休说的错误,先生说的正确,他本来就是带着迷惑而来的,你又有什么过错呢?
我们结合着《齐物论》里“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那些道理来看。如果两个人辩论,“若胜我,我不胜若,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这都说不清楚。在辩论之中,谁服谁呢?你真能把我说赢了吗?我即使输掉了,心里也认为你只不过嘴比我伶俐一些,声音比我大一些,你会强词夺理,你的歪道理多,我嘴上说不过你,但我心不服。
我在柏林寺遇到几位法师就是这样的。有一位法师参禅觉得有些收获,他遇到另一位“老参”,一接触,就被批得一塌糊涂。他说不过人家,从经教上、悟境上都说不过。书院也有朋友见过他们,就是大痴法师和明盛法师。大痴法师在五台山学律是很精进的,学了七年的经律,讲戒律是一流的。到了柏林寺,看到这里的比丘一个个潇潇洒洒很了然,他就觉得自己一脸庄严,目不斜视,耳不乱听,手不乱动,脚不乱走,念头都不敢随便起一个,简直把身心都全面管理起来,管得太傻了。他看到柏林寺这些比丘有说有笑,实实在在,潇洒自如的,相比之下,就觉得自己似乎修得有点僵,于是也来学禅。我在柏林寺时,他经常与我沟通交流,也与其他法师沟通交流。过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有所悟了,就和明盛法师交流,明盛就给他“打棒子”,根本不客气;他又说不过,下来就跟我抱怨明盛法师有点盛气凌人,咄咄逼人。后来反复若干次,他还是说不过明盛法师。从这里也可以看到柏林寺的道风很不错,大痴法师也的确很精进、很优秀。
“所言是邪,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所以,要改变人们的观念、看法是很难的。就像我们说狗屎不能吃,你偏说狗屎能吃,香得很,还养人,别人怎能相信呢?你说狗屎是九转还魂丹,吃了要成仙,癌症也会好,你说了一万条理由,还引经据典,谁信呢?不论你怎么吹,我是不会去吃狗屎,我又不是疯子。“孙膑刖足”,装疯的时候才吃狗屎,他是为了保命,不得已装疯吃屎而已。我们看电视剧《大明王朝》,里面江南织造局的那个太监犯了事,抓到皇宫里,他就装疯,就吃狗屎,那是装疯避祸。正常的人,你要让他吃狗屎,他可不可能吃?你说得再有道理,他也不吃。
“孙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孙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来矣,又奚罪焉!”他本来就是一个糊涂虫,你说的道理,他听不懂,他听不明白,是因为他没有清醒明白过来,你又有什么责任呢?没有责任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