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造乎不形”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止乎无所化”,说完了就说完了。说完了你还想留个什么吗?留不住的,当来则来,当去则去,万事万物都要“止乎无所化”。
我们看李贺写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汉武帝的笔名就叫秋风客,如果是现在,汉武帝上网的网名就叫秋风客。他请神仙方士,人家就骗他,说要用仙露来和药,喝下去才能长生不老。于是乎,他就把全国的用铜制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炼铸成了十二尊金人立在未央宫门前。这些都是一两丈高的铜人,每个都手托露盘,把秋天的露水接来调药。汉武帝当了五十四年皇帝,活了七十多岁,但是也没有成神仙。所以到了唐朝,李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把他当成鬼来写了——“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好像汉武帝半夜骑他的汗血马来了,但早晨一看呢,什么痕迹都没有。
我去过西安的茂陵,那是汉武帝的墓。西安有很多小金字塔,当时欧洲人一看,东方还有金字塔呀?哪知道是汉代的皇陵,包括一些汉代贵族的陵墓,都有点金字塔的味道。汉代以后的墓就修得有点圆了。唐朝的皇帝大多是以山为陵,就没有具体的封土,而汉代皇陵都有封土,修成了一座座金字塔。但是,这些地方的主人何在?秦皇汉武已归于无,唐宗宋祖也归于无,所以毛主席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今天,他老人家也“俱往矣”,再过百年,我们在座的诸位也“俱往矣”。我们现在说他们是古人,再过几十年、一百年,人家也说我们是古人了。所以,这个都是“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
你回归于无,就是“止乎无所化”。什么叫“无所化”?就是“万化”得以演出的平台。万化从哪个地方起来?万化凭什么能够发展运动变化?光怪陆离、五彩缤纷,它得有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无所化”,它是不变的。就像下棋一样,棋局千变万化,但棋盘动都不动。天空也像一局棋,星星在上面来来去去,但老天一动不动。
唐代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开元十六年,朝廷搞了一次神童选拔赛,最后七岁的李泌胜出,被召入宫面圣。当时玄宗皇帝正和宰相张说下棋,玄宗让张说出题。张说就说:“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立即回答说:“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引得满堂喝彩。皇帝后来让李泌为太子伴读。李泌先后在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为相,帮助朝廷平了安史之乱和众多危局。
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用佛教的话来说,这就叫“彻法源底”。如果我们得到了这个味,“夫得是而穷之者”,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破参”,就叫“悟道”。
“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你真正“彻法源底”了,明白了这个生死、富贵、荣辱、是非的来龙去脉,这些东西怎么还能干扰你呢?怎么还能影响你呢?所以,《庄子》这里的立意是非常高的。我们怎样通过这一系列的语句,打通我们的精神,打通我们的气脉,打开我们的眼界?我们说顶门“开眼”,并不是修密宗,拿个草头给你插进顶门,你就开眼了。真正的开眼,大开智慧之眼,不在有形之上。
“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你想一下,这是多高、多大的境界。你真正明白了,破参了,彻法源底了,那么就处于“不淫之度”。我们做事情就左右逢源,举止有度,进退有序。用佛教的话来说,你真正打成一片了,你才能做到这个“不淫之度”。所谓“淫”,就是浸淫,就是过度。我们凡夫做事,经常不左就右,不上就下,丢三落四,心里也经常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总之,凡夫很难把握好这个度。只有真正高明的人,才有本事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正常运行,能够自在有度,在社会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
那么,什么又叫“藏乎无端之纪”呢?“无端之纪”,实际上就是无始无终,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两边三际断”。
我们看庄子和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相对照,都是很贴合的。纪,纲纪,也叫道枢、道源;藏,就是指我们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藏乎无端之纪”,我们安身立命在什么地方?在“无端之纪”,所以这个安身立命之处,实际上也是无所立、是无端的。你如果能够安身立命于这个“无端之纪”,安于道枢、道源,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能够安身立命于真如,那么,就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的话,你的眼界、境界就与凡人大不相同了,就能够“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万物的终,万物的始,实际上就是“生死”两个字,也就是能够游于生死之中而得自在。我一再强调,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就怕有善始而不得善终。“万物之所终始”就是道啊。“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就是游于大道。
“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实际上都是并列于一个“道”上,即处乎道、藏乎道、游乎道。庄子的语言生动而丰富,表现力非常强,让人读着自然就受到他的感染。我们只要能如是修、如是行、如是用心就好了。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造乎不形”的结果是什么呢?是“止乎无所化”,说完了就说完了。说完了你还想留个什么吗?留不住的,当来则来,当去则去,万事万物都要“止乎无所化”。
我们看李贺写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汉武帝的笔名就叫秋风客,如果是现在,汉武帝上网的网名就叫秋风客。他请神仙方士,人家就骗他,说要用仙露来和药,喝下去才能长生不老。于是乎,他就把全国的用铜制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炼铸成了十二尊金人立在未央宫门前。这些都是一两丈高的铜人,每个都手托露盘,把秋天的露水接来调药。汉武帝当了五十四年皇帝,活了七十多岁,但是也没有成神仙。所以到了唐朝,李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把他当成鬼来写了——“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好像汉武帝半夜骑他的汗血马来了,但早晨一看呢,什么痕迹都没有。
我去过西安的茂陵,那是汉武帝的墓。西安有很多小金字塔,当时欧洲人一看,东方还有金字塔呀?哪知道是汉代的皇陵,包括一些汉代贵族的陵墓,都有点金字塔的味道。汉代以后的墓就修得有点圆了。唐朝的皇帝大多是以山为陵,就没有具体的封土,而汉代皇陵都有封土,修成了一座座金字塔。但是,这些地方的主人何在?秦皇汉武已归于无,唐宗宋祖也归于无,所以毛主席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但今天,他老人家也“俱往矣”,再过百年,我们在座的诸位也“俱往矣”。我们现在说他们是古人,再过几十年、一百年,人家也说我们是古人了。所以,这个都是“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
你回归于无,就是“止乎无所化”。什么叫“无所化”?就是“万化”得以演出的平台。万化从哪个地方起来?万化凭什么能够发展运动变化?光怪陆离、五彩缤纷,它得有个平台,这个平台就是“无所化”,它是不变的。就像下棋一样,棋局千变万化,但棋盘动都不动。天空也像一局棋,星星在上面来来去去,但老天一动不动。
唐代有一则有趣的故事,开元十六年,朝廷搞了一次神童选拔赛,最后七岁的李泌胜出,被召入宫面圣。当时玄宗皇帝正和宰相张说下棋,玄宗让张说出题。张说就说:“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李泌立即回答说:“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引得满堂喝彩。皇帝后来让李泌为太子伴读。李泌先后在肃宗、代宗、德宗三朝为相,帮助朝廷平了安史之乱和众多危局。
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用佛教的话来说,这就叫“彻法源底”。如果我们得到了这个味,“夫得是而穷之者”,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破参”,就叫“悟道”。
“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你真正“彻法源底”了,明白了这个生死、富贵、荣辱、是非的来龙去脉,这些东西怎么还能干扰你呢?怎么还能影响你呢?所以,《庄子》这里的立意是非常高的。我们怎样通过这一系列的语句,打通我们的精神,打通我们的气脉,打开我们的眼界?我们说顶门“开眼”,并不是修密宗,拿个草头给你插进顶门,你就开眼了。真正的开眼,大开智慧之眼,不在有形之上。
“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你想一下,这是多高、多大的境界。你真正明白了,破参了,彻法源底了,那么就处于“不淫之度”。我们做事情就左右逢源,举止有度,进退有序。用佛教的话来说,你真正打成一片了,你才能做到这个“不淫之度”。所谓“淫”,就是浸淫,就是过度。我们凡夫做事,经常不左就右,不上就下,丢三落四,心里也经常是七上八下,忐忑不安。总之,凡夫很难把握好这个度。只有真正高明的人,才有本事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正常运行,能够自在有度,在社会活动中做到游刃有余。
那么,什么又叫“藏乎无端之纪”呢?“无端之纪”,实际上就是无始无终,没有过去,没有未来,用佛教的话说,就是“两边三际断”。
我们看庄子和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相对照,都是很贴合的。纪,纲纪,也叫道枢、道源;藏,就是指我们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藏乎无端之纪”,我们安身立命在什么地方?在“无端之纪”,所以这个安身立命之处,实际上也是无所立、是无端的。你如果能够安身立命于这个“无端之纪”,安于道枢、道源,用佛教的话说,就是能够安身立命于真如,那么,就能够“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样的话,你的眼界、境界就与凡人大不相同了,就能够“游乎万物之所终始”。万物的终,万物的始,实际上就是“生死”两个字,也就是能够游于生死之中而得自在。我一再强调,我们做事要善始善终,就怕有善始而不得善终。“万物之所终始”就是道啊。“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就是游于大道。
“处乎不淫之度,而藏乎无端之纪,游乎万物之所终始”,实际上都是并列于一个“道”上,即处乎道、藏乎道、游乎道。庄子的语言生动而丰富,表现力非常强,让人读着自然就受到他的感染。我们只要能如是修、如是行、如是用心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