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圣人藏于天”,天是什么?天就是道,圣人藏身于大道。道是什么?《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过去也好,未来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都是由一念心生而已。我们念头一动,未知的就是未来,已知的就是过去;已拥有的就是过去,未拥有的就是未来。当你明白了谁在玩这个游戏,一切就都好办了。道,包括了过去、未来、已拥有、未拥有、已知、未知……所有一切都全在里面。但是,这个“全在里面”,仍然还是我们的念头在起作用。所以,我们说“藏于天”也好,“藏于道”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藏于我们的当下一念。
佛经里说“善护念”,就是要我们好好护持这当下一念。当然,到了功夫成熟的时候,“护念”都是多此一举,都是头上安头,没有用了,那就是“圣人藏于天”了。藏于天,你才得全于天。为什么呢?因为它“万法具足”,没有任何缺憾。只有明白了这个,我们才知道什么叫不生不死,什么叫不来不去。
严格来说,宇宙是一个恒量,人一辈子的衣禄福报也是一个恒量。尽管我这一辈子有点穷,但你怎么知道我上辈子没发大财呢?你怎么知道我下辈子不是亿万富翁呢?如果拉通了“三世因果”来看,这个方面也是不增不减的。我们都有一个银行卡,玉皇大帝那里、老佛爷那里、阎王老子那里,都有我们的存款。你这个存款现在兑现了多少?不管这个兑现了多少,总之它是一个恒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现实世间的利害得失,就不会萦绕于心,同样对于由此而生的种种情感、欲望,我们就不会动心,不会伤情,也不会伤志。所以庄子才说“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我们平常起烦恼,这样不舒服,那样不愉快,七情六欲煎熬不断。这个是内伤,有内伤必有外伤。如果你把这个看破、放下,那么你就“莫之能伤也”。
以前禅宗有个偈子:“有时忘却苦,有时又有苦。打破鬼门关,日轮正当午。”每天都是好日子,就看我们能不能打得破这个“鬼门关”。打破了,根本没有什么伤不伤的问题,也根本没有什么利害得失的计较了。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庄子·齐物论》里讲“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这些道理反反复复打成一片、存乎一心、以应物无穷。
“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你有了这个金刚不坏之身,才有前面说的“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不然的话,遇到逆境就要得心脏病、神经病、抑郁症了。
把自己变成隐身人
“复仇者不折镆mò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镆干,就是莫邪、干将,春秋时代最有名的宝剑。我们去为自己的亲人复仇,但总是杀不了仇人,你不能怪宝剑不能杀人,对不对?你不能冲宝剑发脾气,因为宝剑无心,它不是你的仇人。
“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假如我们今天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瓦块落下来打在头上,我们也不能怨恨这个瓦块,而是要去找扔瓦块的人算账,对不对?因为瓦块无心。所以,当你面对一个无心无情之物,即使你受到伤害,也没有什么怨气可发,除非你是傻瓜。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他无心无情,那么别人对这个人也不会特别计较。大家注意了,这对我们应该很有启发的。当你能够“藏于天”了,可能别人面对你,就像面对一个隐身人或者木头人一样。
小娃娃玩木头人的游戏,一边玩一边唱:“我们都是木头人,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动。”歌谣一唱完就不能动了,谁要是一动,就输掉了。所以要变成木头人,还需要有功夫。你走到哪里都不张扬,走到哪里去人家都不觉得你存在,或者你存在时,别人也抓不到你的漏洞。那些犯了事、出了事的人,看到这里时,我相信会有很大感触的。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只要大家都有这样的修为,那么就可以“天下平均”。学佛法的人都要打开平等性智,要有一颗平常心、无分别心。庄子讲“齐物”,这里又讲“平均”,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嘛!有情无情皆平等,万物平等、天下平均。说老实话,这个“平均”、“齐物”,丝毫不妨碍宇宙万物、万法的差别相。万物的差别归差别,但平均也在其中。只要你得了“平等性智”,你自然就体会到什么是万法平等、天下平均。
“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如果大家都学老庄的无为而治,世界上就不会有杀人放火、战争之类的事情发生。人们也不会作奸犯科,也不会有人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杀戮之刑”也就消除了。每一个人都安分守己,顺天安命,哪里还会有“攻战之乱”、“杀戮之刑”呢?所以,庄子所谓“由此道也”,就是让我们能够“藏于天”,让我们能够达到无心无情的境界。没有人情机心,没有是非顺逆,那么“复仇者”也好,“忮心者”也好,就都不会来找我们的麻烦。
现在社会上乱哄哄的,这个有怨气,那个也委屈,但是我就很少看到谁在我面前发怨气。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就不招惹怨气,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人到我面前发怨气。可能有些怨言我听不到,就采取远离政策,只要听不到,我也就无所谓了。这个也是养生的办法,远是非、远麻烦多好。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圣人藏于天”,天是什么?天就是道,圣人藏身于大道。道是什么?《道德经》里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过去也好,未来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都是由一念心生而已。我们念头一动,未知的就是未来,已知的就是过去;已拥有的就是过去,未拥有的就是未来。当你明白了谁在玩这个游戏,一切就都好办了。道,包括了过去、未来、已拥有、未拥有、已知、未知……所有一切都全在里面。但是,这个“全在里面”,仍然还是我们的念头在起作用。所以,我们说“藏于天”也好,“藏于道”也好,归根到底,还是藏于我们的当下一念。
佛经里说“善护念”,就是要我们好好护持这当下一念。当然,到了功夫成熟的时候,“护念”都是多此一举,都是头上安头,没有用了,那就是“圣人藏于天”了。藏于天,你才得全于天。为什么呢?因为它“万法具足”,没有任何缺憾。只有明白了这个,我们才知道什么叫不生不死,什么叫不来不去。
严格来说,宇宙是一个恒量,人一辈子的衣禄福报也是一个恒量。尽管我这一辈子有点穷,但你怎么知道我上辈子没发大财呢?你怎么知道我下辈子不是亿万富翁呢?如果拉通了“三世因果”来看,这个方面也是不增不减的。我们都有一个银行卡,玉皇大帝那里、老佛爷那里、阎王老子那里,都有我们的存款。你这个存款现在兑现了多少?不管这个兑现了多少,总之它是一个恒量。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现实世间的利害得失,就不会萦绕于心,同样对于由此而生的种种情感、欲望,我们就不会动心,不会伤情,也不会伤志。所以庄子才说“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
我们平常起烦恼,这样不舒服,那样不愉快,七情六欲煎熬不断。这个是内伤,有内伤必有外伤。如果你把这个看破、放下,那么你就“莫之能伤也”。
以前禅宗有个偈子:“有时忘却苦,有时又有苦。打破鬼门关,日轮正当午。”每天都是好日子,就看我们能不能打得破这个“鬼门关”。打破了,根本没有什么伤不伤的问题,也根本没有什么利害得失的计较了。得就是失,失就是得。《庄子·齐物论》里讲“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把这些道理反反复复打成一片、存乎一心、以应物无穷。
“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你有了这个金刚不坏之身,才有前面说的“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慄”。不然的话,遇到逆境就要得心脏病、神经病、抑郁症了。
把自己变成隐身人
“复仇者不折镆mò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镆干,就是莫邪、干将,春秋时代最有名的宝剑。我们去为自己的亲人复仇,但总是杀不了仇人,你不能怪宝剑不能杀人,对不对?你不能冲宝剑发脾气,因为宝剑无心,它不是你的仇人。
“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假如我们今天走在大街上,突然一个瓦块落下来打在头上,我们也不能怨恨这个瓦块,而是要去找扔瓦块的人算账,对不对?因为瓦块无心。所以,当你面对一个无心无情之物,即使你受到伤害,也没有什么怨气可发,除非你是傻瓜。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他无心无情,那么别人对这个人也不会特别计较。大家注意了,这对我们应该很有启发的。当你能够“藏于天”了,可能别人面对你,就像面对一个隐身人或者木头人一样。
小娃娃玩木头人的游戏,一边玩一边唱:“我们都是木头人,既不会说话也不会动。”歌谣一唱完就不能动了,谁要是一动,就输掉了。所以要变成木头人,还需要有功夫。你走到哪里都不张扬,走到哪里去人家都不觉得你存在,或者你存在时,别人也抓不到你的漏洞。那些犯了事、出了事的人,看到这里时,我相信会有很大感触的。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只要大家都有这样的修为,那么就可以“天下平均”。学佛法的人都要打开平等性智,要有一颗平常心、无分别心。庄子讲“齐物”,这里又讲“平均”,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嘛!有情无情皆平等,万物平等、天下平均。说老实话,这个“平均”、“齐物”,丝毫不妨碍宇宙万物、万法的差别相。万物的差别归差别,但平均也在其中。只要你得了“平等性智”,你自然就体会到什么是万法平等、天下平均。
“故无攻战之乱,无杀戮之刑者,由此道也。”如果大家都学老庄的无为而治,世界上就不会有杀人放火、战争之类的事情发生。人们也不会作奸犯科,也不会有人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杀戮之刑”也就消除了。每一个人都安分守己,顺天安命,哪里还会有“攻战之乱”、“杀戮之刑”呢?所以,庄子所谓“由此道也”,就是让我们能够“藏于天”,让我们能够达到无心无情的境界。没有人情机心,没有是非顺逆,那么“复仇者”也好,“忮心者”也好,就都不会来找我们的麻烦。
现在社会上乱哄哄的,这个有怨气,那个也委屈,但是我就很少看到谁在我面前发怨气。为什么呢?因为我自己就不招惹怨气,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人到我面前发怨气。可能有些怨言我听不到,就采取远离政策,只要听不到,我也就无所谓了。这个也是养生的办法,远是非、远麻烦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