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达生》第七讲(1)不要超出能耐的半径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第七讲 春秋时的驾车高手与忘适之适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

 

不要超出能耐的半径

我经常说,我们应该量力而行,不要超出了我们能耐的半径。超越自己能耐的半径、超越因缘的积聚去谋事,往往会以失败而告终。人要成就一件事情不容易,所以有些朋友生意处在上风的时候,往往盲目地扩大规模、盲目地追求效益,结果使自己麻烦多多。这一节的寓言故事看似很简单,但道理却很深刻。

东野稷这个人是鲁国的驯马师,是驾车高手,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高级驾驶员。在一马术表演会上,他要在鲁庄公面前显示自己高超的驾车技术——不仅仅是欧洲皇室有这样的马术表演,古代中国也有,这个故事讲的就是马术表演会上发生的事。“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东野稷为了显示自己驾车的本领,驾驶着马车进退、往来,路线就像是木匠师傅拉的墨线一样笔直;而左旋、右旋,就像拿圆规画的圆圈一样圆。一个人训练一匹马,甚至驾着一辆车,能够如此指挥若定,如此潇洒自在,确实是技艺高超。

“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鲁庄公看了这个精彩的表演,认为就是在纸上拿着直尺画线条,或者拿着圆规划圈圈,也不过如此。“使之钩百而反”,就是说你再转一百个圈子,给我们看一看耐力如何。

这事,正好让颜阖看见了。我们在学《庄子》时,多次提到这位先生,在《吕氏春秋》里,也提到过他。颜阖是鲁国的隐士。“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颜阖看到东野稷这样驾着马一圈一圈地转,马上就去见鲁庄公说:“哎呀,不行呀!东野稷的马要垮掉了,车也要散架了。”但是,鲁庄公看得正在兴头上,眼看东野稷就要破世界纪录,破吉尼斯纪录了,所以根本没有打算让他停下来。但是,“果败而反”,只过了一会儿,果然马也倒了,车也翻了,东野稷可能也是摔成重伤。

“公曰:子何以知之?”鲁庄公就问颜阖,你怎么知道结果会是这样呢?刚开始东野稷不是驾得挺好的嘛?“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颜阖就说,他的马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你还要东野稷强迫马转圈,所以马必然要倒。

这里就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我以前约稿多,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出版了十几本书,累得简直不行。从一九九八年开始,连续病了两三年,就是因为“竭其力”。

 

知止的时节因缘

我们如何不使自己竭其力?在座的朋友在自己的工作中,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都不能竭其力。我们的赵当家事儿也很多啊,对自己公司要竭其力,在火神那里学医要竭其力,为了他初生的小女儿也要竭其力,在他老丈人那里更要竭其力,所以,赵当家还是很累的。

你看东野稷的御马术,的确非常高明,如果让他跑一圈、两圈那就没问题。我们看奥运会的百米赛跑冠军,跑9秒8、9秒9的这些运动员,让他跑一百米可以,你让他以这个速度跑三五百米试一下呢?说不定就到火葬场去了。这就是一个人能耐的极限。

我经常说知止,《易经》里说知止,《大学》里讲知止,《庄子》里还是反复讲知止。我们讲知止,并不是说我们把自己拴住,就像一颗钉子钉在墙上动都不能动。知止,是要知道自己能耐的半径。在一定的时间因果范围内,在一定的时节因缘范围之中,我们的工作能力、工作半径只能有那么大,超越了这个半径就会失败。我们一定要把这个看透。有的人看不到这个,总是要超越自我,更快、更高、更强,不断地超越,结果就把自己弄得非常狼狈。

所以,知止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需要知己知彼。同时,知止也是一种定位,这个定位随着因缘的发展而发展。你的能力更强了,那么就可以适当地扩大自己的工作半径。并不是说因我要守这个知止,一辈子就把自己限定死了。我现在只能跑一百米,以后我身体强壮了,就可以跑一百五十米,乃至二百米。

所以,我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没有这个清醒的认识,在社会上,在生意场上,就难免会因“竭其力”而造成失误,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随缘而动事自成

庄子接着讲了另外一个故事。“工倕旋而盖规矩”,“工倕”是尧舜时代一个能工巧匠。他和东野稷不同,他自己做活,就像有些画家画线条一样的得心应手。我见过画家对敦煌的壁画进行线描,可以几米长一条线下来,不中断,粗细一样,说直就一定直下去,说弯曲就一定很弯曲,中间没有停顿,一根线就这样下来。

“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工倕”是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念头都不起一个。这一笔要怎么画?下一笔又怎样画?他用不着去构思,用不着打腹稿。“指与物化”,大家知道他是随心所欲,需要怎么做他就怎么做,就能做得最好。这的确是神乎其技。还有更关键的是,“而不以心稽”,完全不用去操心费力,用佛教的话说,他是随缘而动、因缘而起。

“故其灵台一而不桎”,灵台,就是我们的这个心;一,我反反复复地谈到这个一,就是专心致志,就是专一,就是守住当下!这些都是一。一者无它也,就是我们精力的专注,不打妄想,没有妄念。“执其一,万事毕”,牢牢地守住这个觉照心,这个觉照心是自在的。它没有什么桎梏,没有什么教条把我们的手脚捆住,没有麻烦把我们捆绑起来。所以,一个人的灵台清明、灵动,就会灵感无穷。

我们怎样使自己也能“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灵台一而不桎”呢?我们做事情的时候“指与物”是否能够打成一片?有时做之前是想当然,但是做的时候,能否恰到好处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我们要做一个策划时,就要看与市场和不和?与搭档合不合拍?产品合不合适?如果仅仅只是自己一时心起,东想西想,市场根本没有这个需要,自己就去点这把火,投这个资,其结果可想而知。仔细想一想,这些语言都是很妙的。怎样使“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实际上就是等因缘成熟了,随缘而动就成了。

我也经常说,因缘不成熟办不了事。只有三分因缘现成,还有七分因缘要你慢慢去发掘、慢慢去建立,那么这种事情千万不能去做。不然的话,成不成是一回事,累都要把你累死。而且,等你把因缘建起来时,事情都已经时过境迁了。如果有八九分的因缘是现成的,只有一二分的因缘不具备,我就可以好好地把这一二分因缘凑合起来,就能把事情办成。如果已经有十分的因缘,那么你搭上顺风船走就是了,不用费半分力气。所以,还是朱熹的那首诗说得好: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méng艟chōng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广东的朋友就能够看到这样的景象,冬天江水下降,船在岸边搁浅了,你用九头牛去拉船也拉不动,说不定还会把船底弄坏。但是,等到春天涨水了,船自然就浮起来了,这时你只要把舵撑好,想往哪去,就往哪去。这就是因缘具备,不需要你费力了。不管顺风也好,逆风也好,总之,你把帆张满,舵撑平,这个船就跟你走了。

所以,“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恰恰是要看到因缘和合的妙处。在因缘具足的时候就可以作为,在因缘不具足的时候,就不要去作为。我们就要养这个功夫。

有些人为什么总是成功?因为他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做事,他怎么能不成功?你要让他在陌生的环境去做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隔行休贪利”,你换一个行业、换一个环境就未必能成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运作,你就“指与物化”,驾轻就熟,还有什么办不成的呢?

我们做事情一定要熟悉自己的环境。鱼在水里就圆满,你把它捞到岸上,几分钟就死了。鸟在天上飞就自由,你把它按到水里,它就不自在了。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环境,这个也是“指与物化”。鱼在水里不需要学就会游,鸟在天上飞也不需要学。我们怎样使心境如一?这是一个大前提,很多人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他逆天而行,逆因缘而动,哪怕他再聪明也会失败。只有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在自己得心应手的环境中,你才能自由自在。

“故其灵台一而不桎”,“灵台一”是什么意思?并不是说神通广大,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得一切智智了。你与环境和谐了,你的“灵台”就能够得一了。你进入一个陌生环境,你的“灵台”就灵动不起来,你就要从头学,一切从头开始。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