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禅宗开悟后的境界
“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庄子行文很高妙,他是从最平常、最简单的事情上说起的。
我们平常走路,你想到过自己的脚没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脚,就说明你的鞋子很合脚,脚也没有毛病。如果鞋不合脚,走几步,心里就默念着自己的脚不舒服、不安逸,于是时时关注着自己的脚。腰带也是同样的道理。扣紧了不行,扣松了,裤子要往下掉,那会很狼狈。扣得恰到好处,不松不紧,既不影响我们的劳动,也不影响我们的休息,就不会想到腰,甚至想都不会想到这个腰的存在,那么我们的腰带就很合适了。
身体也是这样,只要哪个部位不舒服,你就会天天把那个部位想到,成天关注它。脚不舒服就成天想到脚,头不舒服就成天想到头;得了胃病,就把胃想着;得了肝病,就把肝想着。总之,哪里不舒服,你的精神就会成天把那个地方关注着。如果你放下了,不想了,反而就没有病了,就很舒服。
我一般不到医院去,每天优哉游哉地,也不觉得哪里有毛病。而我们一旦住院了,这里也没对,那里也不舒服,到那时才知道平常认为很简单的健康,原来好珍贵、好难得。很多人平时也不觉得健康有多可贵,只有到了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才知道健康多可贵,才后悔自己曾经多么不珍惜。
“忘是非,心之适也”,这个就是从简单的自然性,进入社会性。忘是非,我们平常在社会生活之中都有烦恼,烦恼就是“是非”带来的。
这个是非有两种说法,我们平常说“哪位门前没是非”,这是其一。庄子说的是非,是,是肯定;非,是否定;是,是我同意;非,是我不同意。自己的选择也是如此,我要这样选择,我不那样选择;我取这样,我舍那样,这些都是是非。我们平常都在取舍之中,都在判断之中,都在荣辱之中。我们一直在面对得失、利害、荣辱的取舍。你得荣誉了,当然就很高兴;你得耻辱了,当然就很沮丧。今天发财了,当然就很高兴;今天亏本了,当然就很沮丧。不管是喜怒哀乐,只要你还有一个心在挂牵着,那么你就是有是非。如果我们忘了这些是非、得失、利害,就像《信心铭》里说的“得失是非,一时放却”,那就给你道喜了。
但是,我们能不能够把是非“一时放却”?《庄子》这里说“忘是非,心之适也”,现在经常有人问,禅宗开悟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明心见性了,大彻大悟以后怎么样?说白了,它就是一个“忘是非,心之适也”。二祖到达摩祖师那里去求法,立雪断臂,求的就是一个安心法,就是去求一个“心适”。心很舒适嘛,舒适就忘了是非,是非就是烦恼,你心里没有烦恼了,你的心就舒适了。
怎样使自己“忘是非”?我们要知道,“忘是非”是因,“心之适”是果。心之适,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得自受用境界,就是极乐境界。如果你的心不适,总有是非、荣辱、得失牵挂着,吃不香,睡不着,举棋不定,你的心就不适,你的这个“灵台”就像犯人一样不得自由。
当然,我们也不仅仅是“忘是非,心之适”,我们毕竟在社会上生活,你真的“心之适”了,遇到祸事主动撞上门来了,又该怎么办呢?
没踪迹处莫藏身
我们继续往下看,“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事情都是因缘而起的,《易经》咸卦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那么,观其所感,外边的因缘一动,顺缘、逆缘一动,你怎么办?就要做到“不内变,不外从”。你若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么事情来了,我仍然心不动、不动心,就有功夫了。“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功夫得慢慢修、慢慢养。
现在有些人,你要让他高兴起来不容易,哪怕他捡了十万元钱,他也就高兴个三五分钟,马上他就有烦恼了。为什么呢?因为看到一个大口袋,扛回家打开一看,噢,十万元,很高兴。紧接着,这个钱该如何处理?公安局找不找上门?失主找不找上门?他的烦恼就来了。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遇到这些好事,他不会动心。顺缘不动心,逆缘来了,也不会动心,他这是不随外缘所动,不随外缘所转。
“不外从”,你才能真正达到“事会之适也”。 遇到各种因缘事情的交汇,你真正达到了举重若轻,就像太极推手一样出神入化了,推过来,就借力打力,以彼之技还施彼身。当然还不仅仅是这个,还有金庸小说里的“北冥神功”,把别人的力道化之于无形。所以“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我们想一下,我们在处理事情时,是否有这样的境界?这个是最高武功啊。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物都达不到,你看其中哪位高手能达到“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就是“老顽童”周伯通也未必有这样的境界。所以,只有道家学说和禅宗把这个说得很到位。
“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把这个境界推到极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禅宗里,有些公案说有也不对,说空也不对,最后还要把空也给空掉?空怎么能空得掉呢?“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我们的精神进入了自在无碍的境界,能够打成一片了,无论顺缘、逆缘都已经“未尝不适者”。
顺境很舒服,逆境之中又怎样得安逸呢?我当年在监狱里,是逆境,很不安逸。但是,把这种很不安逸的地方,变得很安逸,才是功夫。常言道:“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你怎样苦中作乐?要转逆境为顺境,心能转境,心能转物,怎样把自己这个气场变过来、扭转过来?你功夫做到这一层,无论天涯海角、过去未来,我都能够“未尝不适”,这好了得。你要让我痛苦,让我烦恼,没门!想找烦恼都找不到。有些人要他烦恼,他自己都不知道烦恼是什么,这就了不起。为什么呢?他已经“忘适之适也”,他早忘记了烦恼是何物。
有的人说,庄子讲得这么好,我们要舒适自在,那我就去找这个大自在,去寻找一个自在舒适的地方来安养。这就不行,用禅宗的话说,这就是头上安头,抱着娃娃找娃娃。“忘适之适”,就是要把这个自在舒服的感觉全部化掉,化得没有了,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境界的存在,忘记了还有这种舒服的存在。这才是“忘适之适”啊。
船子和尚在接引夹山和尚时说:“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你看,藏身要藏到没有踪迹可寻之处,且还要更进一步,无踪迹处也别待啊。赵州老和尚说得更有趣:“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禅宗最精妙之处,与庄子这里完全是异曲同工。把庄子的这段拿来用禅宗的方法参上一参,你会有什么更新、更高的感受呢?能于此开悟吗?
所以,《庄子》这里把这个境界层层拔高,我们要感觉到这个,平时经常背一背这一段,并加以咀嚼品味,就容易使自己的心性与之契合。
二十多年前,有位老先生给我诵读这一段时,我就听着很舒服,于是天天都琢磨着怎样使自己进入“忘足、忘腰、忘是非”的状态,天天琢磨事情来了怎样把它化掉。当然,并不是不做任何事,整天像闭关一样把自己关在屋里“内不放出,外不放入”,那样就会被老虎吃了,肯定不行。该做的事还是要认真地去做,争取能在风浪之中得“适”,在闹中也要能够得“定”,在变中也要能够守住这个“不变”。有了这样的能耐,这样的感觉,我们才可以真正得自在。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禅宗开悟后的境界
“忘足,履之适也;忘要,带之适也”,庄子行文很高妙,他是从最平常、最简单的事情上说起的。
我们平常走路,你想到过自己的脚没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脚,就说明你的鞋子很合脚,脚也没有毛病。如果鞋不合脚,走几步,心里就默念着自己的脚不舒服、不安逸,于是时时关注着自己的脚。腰带也是同样的道理。扣紧了不行,扣松了,裤子要往下掉,那会很狼狈。扣得恰到好处,不松不紧,既不影响我们的劳动,也不影响我们的休息,就不会想到腰,甚至想都不会想到这个腰的存在,那么我们的腰带就很合适了。
身体也是这样,只要哪个部位不舒服,你就会天天把那个部位想到,成天关注它。脚不舒服就成天想到脚,头不舒服就成天想到头;得了胃病,就把胃想着;得了肝病,就把肝想着。总之,哪里不舒服,你的精神就会成天把那个地方关注着。如果你放下了,不想了,反而就没有病了,就很舒服。
我一般不到医院去,每天优哉游哉地,也不觉得哪里有毛病。而我们一旦住院了,这里也没对,那里也不舒服,到那时才知道平常认为很简单的健康,原来好珍贵、好难得。很多人平时也不觉得健康有多可贵,只有到了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才知道健康多可贵,才后悔自己曾经多么不珍惜。
“忘是非,心之适也”,这个就是从简单的自然性,进入社会性。忘是非,我们平常在社会生活之中都有烦恼,烦恼就是“是非”带来的。
这个是非有两种说法,我们平常说“哪位门前没是非”,这是其一。庄子说的是非,是,是肯定;非,是否定;是,是我同意;非,是我不同意。自己的选择也是如此,我要这样选择,我不那样选择;我取这样,我舍那样,这些都是是非。我们平常都在取舍之中,都在判断之中,都在荣辱之中。我们一直在面对得失、利害、荣辱的取舍。你得荣誉了,当然就很高兴;你得耻辱了,当然就很沮丧。今天发财了,当然就很高兴;今天亏本了,当然就很沮丧。不管是喜怒哀乐,只要你还有一个心在挂牵着,那么你就是有是非。如果我们忘了这些是非、得失、利害,就像《信心铭》里说的“得失是非,一时放却”,那就给你道喜了。
但是,我们能不能够把是非“一时放却”?《庄子》这里说“忘是非,心之适也”,现在经常有人问,禅宗开悟后的境界是什么样的?明心见性了,大彻大悟以后怎么样?说白了,它就是一个“忘是非,心之适也”。二祖到达摩祖师那里去求法,立雪断臂,求的就是一个安心法,就是去求一个“心适”。心很舒适嘛,舒适就忘了是非,是非就是烦恼,你心里没有烦恼了,你的心就舒适了。
怎样使自己“忘是非”?我们要知道,“忘是非”是因,“心之适”是果。心之适,用佛教的话说,就是得自受用境界,就是极乐境界。如果你的心不适,总有是非、荣辱、得失牵挂着,吃不香,睡不着,举棋不定,你的心就不适,你的这个“灵台”就像犯人一样不得自由。
当然,我们也不仅仅是“忘是非,心之适”,我们毕竟在社会上生活,你真的“心之适”了,遇到祸事主动撞上门来了,又该怎么办呢?
没踪迹处莫藏身
我们继续往下看,“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事情都是因缘而起的,《易经》咸卦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那么,观其所感,外边的因缘一动,顺缘、逆缘一动,你怎么办?就要做到“不内变,不外从”。你若达到了这样的境界,那么事情来了,我仍然心不动、不动心,就有功夫了。“内不放出,外不放入”,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功夫得慢慢修、慢慢养。
现在有些人,你要让他高兴起来不容易,哪怕他捡了十万元钱,他也就高兴个三五分钟,马上他就有烦恼了。为什么呢?因为看到一个大口袋,扛回家打开一看,噢,十万元,很高兴。紧接着,这个钱该如何处理?公安局找不找上门?失主找不找上门?他的烦恼就来了。所以,真正有功夫的人,遇到这些好事,他不会动心。顺缘不动心,逆缘来了,也不会动心,他这是不随外缘所动,不随外缘所转。
“不外从”,你才能真正达到“事会之适也”。 遇到各种因缘事情的交汇,你真正达到了举重若轻,就像太极推手一样出神入化了,推过来,就借力打力,以彼之技还施彼身。当然还不仅仅是这个,还有金庸小说里的“北冥神功”,把别人的力道化之于无形。所以“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
我们想一下,我们在处理事情时,是否有这样的境界?这个是最高武功啊。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物都达不到,你看其中哪位高手能达到“不内变,不外从,事会之适也”?就是“老顽童”周伯通也未必有这样的境界。所以,只有道家学说和禅宗把这个说得很到位。
“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忘适之适也。”把这个境界推到极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禅宗里,有些公案说有也不对,说空也不对,最后还要把空也给空掉?空怎么能空得掉呢?“始乎适而未尝不适者”,我们的精神进入了自在无碍的境界,能够打成一片了,无论顺缘、逆缘都已经“未尝不适者”。
顺境很舒服,逆境之中又怎样得安逸呢?我当年在监狱里,是逆境,很不安逸。但是,把这种很不安逸的地方,变得很安逸,才是功夫。常言道:“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你怎样苦中作乐?要转逆境为顺境,心能转境,心能转物,怎样把自己这个气场变过来、扭转过来?你功夫做到这一层,无论天涯海角、过去未来,我都能够“未尝不适”,这好了得。你要让我痛苦,让我烦恼,没门!想找烦恼都找不到。有些人要他烦恼,他自己都不知道烦恼是什么,这就了不起。为什么呢?他已经“忘适之适也”,他早忘记了烦恼是何物。
有的人说,庄子讲得这么好,我们要舒适自在,那我就去找这个大自在,去寻找一个自在舒适的地方来安养。这就不行,用禅宗的话说,这就是头上安头,抱着娃娃找娃娃。“忘适之适”,就是要把这个自在舒服的感觉全部化掉,化得没有了,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个境界的存在,忘记了还有这种舒服的存在。这才是“忘适之适”啊。
船子和尚在接引夹山和尚时说:“直须藏身处没踪迹,没踪迹处莫藏身。”你看,藏身要藏到没有踪迹可寻之处,且还要更进一步,无踪迹处也别待啊。赵州老和尚说得更有趣:“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禅宗最精妙之处,与庄子这里完全是异曲同工。把庄子的这段拿来用禅宗的方法参上一参,你会有什么更新、更高的感受呢?能于此开悟吗?
所以,《庄子》这里把这个境界层层拔高,我们要感觉到这个,平时经常背一背这一段,并加以咀嚼品味,就容易使自己的心性与之契合。
二十多年前,有位老先生给我诵读这一段时,我就听着很舒服,于是天天都琢磨着怎样使自己进入“忘足、忘腰、忘是非”的状态,天天琢磨事情来了怎样把它化掉。当然,并不是不做任何事,整天像闭关一样把自己关在屋里“内不放出,外不放入”,那样就会被老虎吃了,肯定不行。该做的事还是要认真地去做,争取能在风浪之中得“适”,在闹中也要能够得“定”,在变中也要能够守住这个“不变”。有了这样的能耐,这样的感觉,我们才可以真正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