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达生》第三讲(2)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什么叫“不反不侧”?就是不打妄想嘛,他从不改变主意,不会因纷繁的万事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力。今天这个生意好,明天那只股票赚;今天这个事情舒服,明天那个事情重要;今天这个上师来了,明天那个善知识又来了;今天这个法门了得,明天那个功德殊胜……总之,这些统统不管,我只把这个蝉翅膀守着。

“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哪怕把黄金放在面前,我仍然不顾。你有了如此定力,还有什么成就不了呢?所以不管是在学修时,还是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向这个驼背老头学习。说实话,我们做事不能成就,就是乱性、动心的东西多了,周围的物欲太多。一天到晚,我们的头脑总是要到外边去攀缘,心思到处跑,那怎么行呢?你想让功夫上手,又定不下心来,这怎么可能呢?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孔夫子听了驼背老人的话,心里很感慨,就回头对弟子说了“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八字诀窍。这是我们做功夫的根本诀窍。对于这个八字诀,大家要结合着前面驼背老人说的话来参究。

“用志不分”就是修定;“乃凝于神”,是说这个定的功力已经很深了。我们把这八个字翻译成心志不分散、聚精会神之类的白话,就显得太简单、太随意了。对孔夫子提出的这八个字,我们必须要结合前面驼背老人的用功处来看。我们检点检点自己,真是太差劲了,每天都处于“用志分”的糟糕状态中,东一个念头,西一个念头,天南海北,天上地下,乱七八糟。如果我们经常处于“散乱思维”的状态,你的“神”怎么可能凝得起来?神不凝,心就不能得定;心不能定,做事就不可能得成就。

我们怎样才能“凝于神”?我个人是很看重“凝于神”的。《易经》讲“精义入神,以致用也”。“鼎卦”讲“君子以正位凝命”,也是重在一个“凝”字上。怎样把我们的精神“凝”住?大家要好好体会。总之,孔夫子这八个字,就是对佝偻丈人最好的赞叹。

如果我们结合《信心铭》来看,其内蕴就更值得我们品味。《信心铭》中说:“至道无难,惟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我们来看三祖大师的开示,拣择、憎爱、顺逆、违顺、取舍……这些统统都是使我们“分”其“志”的心病,正是这些心病,才使我们“不识玄旨”。而从“至道无难”、“洞然明白”到“圆同太虚,无欠无余”、“一种平怀,泯然自尽”等,则是对“用志分”的否定,也是对“凝于神”的具体指归。

所以,我们对儒释道三教经典的学修,一定要注意融会贯通。无论从哪个角度入手,我们的心性修炼,都是通过“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因果过程,从而完成对“至道”的体会。

 

庄子的“法门”很直白

下面这个故事对我们的修为也很有帮助。我们经常问,什么叫道法?什么叫佛法?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方法,就是一个心法,即如何把我们的念头转过来。所以,一切功夫落实下来,最终还是念头功夫、心地法门。

前面讲的这个驼背老头粘蝉的故事,也是一个心地法门。我们把佛教里的“法门”说得很隆重、很神圣,似乎离我们太远,高不可攀。而在《庄子》里,这些“法门”就很直白地摆在这里。可惜的是,两千多年以来,大家都只是把它当成寓言故事来看,没有认真地去感受其中的真谛,没有认真去修炼南华真人的这个“无上法门”。下面就是借颜渊问孔夫子的故事,来讲这个无上法门。

“颜渊问仲尼曰:吾尝济乎觞深之渊,津人操舟若神。吾问焉,曰:‘操舟可学邪?’”古时宋国有条深渊,大概在睢suī水之中,叫“觞深之渊”,其状似杯,因此得名。其水深不可测,风急浪高,令人惊心动魄。但是,颜渊看到“津人操舟若神”,只见那个摆渡的人驾着一条小船,简直像腾云驾雾一样,风浪之中如履平地。于是颜渊就问这个人:“操舟可学邪?”你这个驾船的技术已经出神入化了,我学得会吗?

“曰:‘可。善游者数能。若乃夫没人,则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驾舟人就说:“可以学会啊!如果你善于游泳,那么很快就能学会驾船的技巧了。”下面一句说得更玄,他说:“如果你敢于潜水,敢于在水里闭气,能一下子闭上个三五分钟至十多分钟不出水,那么,就算你是从来没有见过船的人,都可以把船驾驶走。”

“吾问焉而不吾告,敢问何谓也?”颜渊就问驾船人,为什么会水性的人没见过船也能把船驾好呢?这个驾船人笑了笑,没有告诉他。于是,颜渊就去向孔夫子请教,“敢问何谓也?”驾船的人不告诉我,就请您老人家告诉我这其中的道理吧。这一段颜渊所问,都是很直白的语言,关键还是孔夫子下面的回答。

 

我们的心是万能钥匙

“仲尼曰:善游者数能,忘水也。若乃夫没人之未尝见舟而便操之也,彼视渊若陵,视舟之覆犹其车却也。”孔夫子讲的这类事情,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确实经常看到。但是,我们一般人只是把它放在一边,没有把它扩而充之,认真理会其中的至理。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生活经验扩充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加以应用,那么我们在生活、工作之中,就会无往而不利。

“善游者数能,忘水也”,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水的感觉了,等于在平地上一样,他把水和陆地的感觉当成一回事了。他熟知水性。就像我们在陆地上,你开汽车也好,骑自行车也好,就不会觉得有陆地的存在。为什么呢?他“忘地”了。我们走路时,一边走一边聊天一边想问题,什么时候一心盯着地看呢?我们“忘地”了,而且也“忘脚”了嘛!

平常我们上楼梯,如果像机器人一样计算一下,左脚抬多少厘米,右脚举多高,身体前倾多少度,手如何摆,这还怎么上楼啊。如果我们这样用心去走路,反而走不好。我们平常走路时,何尝在考虑自己的脚如何迈、手如何摆、眼又如何看呢?没有嘛!只有在爬山,爬得非常疲劳、力不从心的时候,才会觉得我们的脚步要跨小一点,手要抓住栏杆。平常我们又何尝计算过这些呢?没去计算过。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一层层推理,驾船也不例外,把船驾熟以后,哪里又曾想到过有什么水不水的?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忘水”。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