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入世之法修得不好,不仅自然界中的豺狼虎豹要吃他,社会上的人一样要吃他。就像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到处废寺院、兴学校,有几个寺院能幸免于难?民国期间,四川军阀混战,这个军阀带一个团,那个军阀带一个师,招兵买马又没有银子,怎么办?那时四川的寺院多,哪个寺院没有十来亩、几十亩地呢?几十亩地就可以卖几十个银元,这些钱就可以用来买枪。所以,当时军阀最好的财路就是抢夺庙产。寺院里的和尚们虽然有修行,但面对这些军阀,还不是人家刀上的肉,说砍就砍。当时四川的几座大丛林,就峨眉山圣钦老和尚厉害得起来,他能把这些人使得转。川内这个军长的姨太太是他的皈依徒弟,那个军长的姨太太也是他的皈依徒弟,你说他能玩转不?他的寺院就没人敢动,因为他的护法强嘛。老和尚的世间法能玩得转,所以他就能把寺院保护下来。而那些只知道念“般若波罗蜜多”的,只知道念“阿弥陀佛”的,田被收了,寺院也被收了。
我们看,庄子所讲的这个道理,那是非常深刻。你如果把自己修成了东郭先生,只知道一味地慈悲,那你就没有用了。所以,一个修行人的世间法修不好,也是不行的。
学佛法的,一定要懂王法
“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前面说的单豹,是完全走出世路线的人,与之相反的还有另一种人,庄子在这里也作了批判。他说鲁国还有一个叫张毅的先生,这个人也了不得。不管你是钟鸣鼎食之家,还是贫下中农的柴门窝棚,他都可以走进去,跟大家打成一片。“县薄”就是悬帷wéi薄于门首,闾阎之小户。他和社会各阶层人的关系处得非常和谐,简直是一个社交的高手。但是他也很不幸,刚到四十岁,就得了热病死了。
“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庄子通过这两个人的结局,给出了自己的结论,说这两人都是“不鞭其后者也”。
什么叫“后”?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庄子这里的“后”,就是行为偏执,不能取长补短,不能达到平衡。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修行达到平衡?我们看胥老师教太极拳,左手右手,左脚右脚,他都是和谐圆融的,招式之间都有照应,不然怎么叫太极拳呢?世间法也是一样的。开局、中盘、残局、收官,整个过程都没有漏洞,才算是一盘好棋。我们做一件事,一定要看到它的方方面面,你全局在握了,那么成功才属于你。很多人做事情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全局观,只看得到局部的利益。
我们学修佛法,怎样使自己在法上,能够看得全面?现在学佛法的人都是只看得到自己这个,学禅宗的看不惯密宗,学密宗的看不惯显宗。我们读读圭峰大师的《禅源诸诠集都序》,裴休给他写的总序中就说了,佛教各宗派之间,“以承禀为户牖yǒu,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这种门户之争可是古已有之,并非如今才是这样的。这些都是没有看到全局的结果。
什么叫全局?严格来说,就是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上不下。我们学“中观”,知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论),但许多人“中观”也学得偏执了,说空就落空,说有就执有,说修行就执著于修行,总之麻烦得很。有些所谓学禅宗的人,门头都未摸到就说破参了、开悟了、不著一念了。特别是那些玩成狂禅的,什么都肆无忌惮。看到这些你能说什么呢?他们都自以为了不起啊,批别人一套套的,说什么都振振有词。
前些天跟朋友摆龙门阵,谈到了规矩。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到七十岁都还讲规矩嘛。你学了佛法就可以没规矩吗?就能玩得过王法吗?所以你学佛法,王法也一定要懂;搞王法的人呢,你也要看到佛法才行。如果你看不到佛法,只晓得王法,那你这个王法就太粗糙、太单调了,没法深入人心。大家都成了机器人,个个都成了海瑞、包公,那个日子过着也累。所以,我们首先要滋养内心,我曾经提出养“三气”,即山林气、英雄气、庙堂气。你只有庙堂气,没有山林气,你的日子不好过;只有山林气,没有庙堂气、英雄气,见谁都觉矮一头,也不安逸。有了庙堂气、山林气,再加上英雄气调和一下,那日子就过得舒坦自在了。
所以,我们看这句“视其后者而鞭之”,确实要在自己的“短板”上好好“鞭”一下,使自己不那么偏执。我们修行上哪方面有偏执?我们做学问哪方面有偏执?我们做生意哪方面有偏执?我们做公务员哪方面有偏执?总之,在心性修养上,养内不能忽视其外,养外不能忽视其内,这样才能如鱼得水。
逍遥派最自在
下面一段,孔夫子听了田开之与周威公的对话以后,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孔夫子就说了,藏,不要藏得太深了,不要执著于藏;出,也不要过于外露,不要执著于显现;应该像木头人一样,稳坐于动静之间、隐显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
我们都知道在1949年以后,历次的政治运动让很多人难以适应。你当左派不行,右派上台了要挨打;你当右派也不行,过几天左派上台了你又要挨打;只有当中间派、逍遥派最自在,两面喝汤,随便哪一派上台,你都是要争取的群众对象,左右逢源,哪点不舒服呢?
“无入而藏”,有的人藏得太深、太沉,藏得自己都面带土色,没有丝毫鲜活之气。有时候我们还是要把自己的春阳之气释放出来,要有些朝气才舒服。但是,有的人你让他释放激情,他就释放得像这两天的太阳一样,火焦火辣,使人受不了。阳太旺了不行,阴太盛了也不行。所以,这里说“柴立其中央”,就是要居于阴阳之间,居于出入之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或者在找这个感觉的时候,怎样把这个“中”的分寸感找到?中国文化讲“中道”,儒释道三教都讲“中道”。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中道”把握好呢?
今天刘阿舅给我送来两杆秤,秤杆上的绳子和秤砣摆在适当的位置上,这个秤才能平衡。不然的话,它达不到平衡,就得不出准确的度量。所以,这个准头就是一个“中”字。“平、中、正”三个字,实际上可以会通。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入世之法修得不好,不仅自然界中的豺狼虎豹要吃他,社会上的人一样要吃他。就像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到处废寺院、兴学校,有几个寺院能幸免于难?民国期间,四川军阀混战,这个军阀带一个团,那个军阀带一个师,招兵买马又没有银子,怎么办?那时四川的寺院多,哪个寺院没有十来亩、几十亩地呢?几十亩地就可以卖几十个银元,这些钱就可以用来买枪。所以,当时军阀最好的财路就是抢夺庙产。寺院里的和尚们虽然有修行,但面对这些军阀,还不是人家刀上的肉,说砍就砍。当时四川的几座大丛林,就峨眉山圣钦老和尚厉害得起来,他能把这些人使得转。川内这个军长的姨太太是他的皈依徒弟,那个军长的姨太太也是他的皈依徒弟,你说他能玩转不?他的寺院就没人敢动,因为他的护法强嘛。老和尚的世间法能玩得转,所以他就能把寺院保护下来。而那些只知道念“般若波罗蜜多”的,只知道念“阿弥陀佛”的,田被收了,寺院也被收了。
我们看,庄子所讲的这个道理,那是非常深刻。你如果把自己修成了东郭先生,只知道一味地慈悲,那你就没有用了。所以,一个修行人的世间法修不好,也是不行的。
学佛法的,一定要懂王法
“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前面说的单豹,是完全走出世路线的人,与之相反的还有另一种人,庄子在这里也作了批判。他说鲁国还有一个叫张毅的先生,这个人也了不得。不管你是钟鸣鼎食之家,还是贫下中农的柴门窝棚,他都可以走进去,跟大家打成一片。“县薄”就是悬帷wéi薄于门首,闾阎之小户。他和社会各阶层人的关系处得非常和谐,简直是一个社交的高手。但是他也很不幸,刚到四十岁,就得了热病死了。
“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庄子通过这两个人的结局,给出了自己的结论,说这两人都是“不鞭其后者也”。
什么叫“后”?有前就有后,有左就有右,庄子这里的“后”,就是行为偏执,不能取长补短,不能达到平衡。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修行达到平衡?我们看胥老师教太极拳,左手右手,左脚右脚,他都是和谐圆融的,招式之间都有照应,不然怎么叫太极拳呢?世间法也是一样的。开局、中盘、残局、收官,整个过程都没有漏洞,才算是一盘好棋。我们做一件事,一定要看到它的方方面面,你全局在握了,那么成功才属于你。很多人做事情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全局观,只看得到局部的利益。
我们学修佛法,怎样使自己在法上,能够看得全面?现在学佛法的人都是只看得到自己这个,学禅宗的看不惯密宗,学密宗的看不惯显宗。我们读读圭峰大师的《禅源诸诠集都序》,裴休给他写的总序中就说了,佛教各宗派之间,“以承禀为户牖yǒu,各自开张;以经论为干戈,互相攻击”,这种门户之争可是古已有之,并非如今才是这样的。这些都是没有看到全局的结果。
什么叫全局?严格来说,就是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不上不下。我们学“中观”,知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论),但许多人“中观”也学得偏执了,说空就落空,说有就执有,说修行就执著于修行,总之麻烦得很。有些所谓学禅宗的人,门头都未摸到就说破参了、开悟了、不著一念了。特别是那些玩成狂禅的,什么都肆无忌惮。看到这些你能说什么呢?他们都自以为了不起啊,批别人一套套的,说什么都振振有词。
前些天跟朋友摆龙门阵,谈到了规矩。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到七十岁都还讲规矩嘛。你学了佛法就可以没规矩吗?就能玩得过王法吗?所以你学佛法,王法也一定要懂;搞王法的人呢,你也要看到佛法才行。如果你看不到佛法,只晓得王法,那你这个王法就太粗糙、太单调了,没法深入人心。大家都成了机器人,个个都成了海瑞、包公,那个日子过着也累。所以,我们首先要滋养内心,我曾经提出养“三气”,即山林气、英雄气、庙堂气。你只有庙堂气,没有山林气,你的日子不好过;只有山林气,没有庙堂气、英雄气,见谁都觉矮一头,也不安逸。有了庙堂气、山林气,再加上英雄气调和一下,那日子就过得舒坦自在了。
所以,我们看这句“视其后者而鞭之”,确实要在自己的“短板”上好好“鞭”一下,使自己不那么偏执。我们修行上哪方面有偏执?我们做学问哪方面有偏执?我们做生意哪方面有偏执?我们做公务员哪方面有偏执?总之,在心性修养上,养内不能忽视其外,养外不能忽视其内,这样才能如鱼得水。
逍遥派最自在
下面一段,孔夫子听了田开之与周威公的对话以后,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仲尼曰:无入而藏,无出而阳,柴立其中央。三者若得,其名必极。”孔夫子就说了,藏,不要藏得太深了,不要执著于藏;出,也不要过于外露,不要执著于显现;应该像木头人一样,稳坐于动静之间、隐显之间、出世与入世之间。
我们都知道在1949年以后,历次的政治运动让很多人难以适应。你当左派不行,右派上台了要挨打;你当右派也不行,过几天左派上台了你又要挨打;只有当中间派、逍遥派最自在,两面喝汤,随便哪一派上台,你都是要争取的群众对象,左右逢源,哪点不舒服呢?
“无入而藏”,有的人藏得太深、太沉,藏得自己都面带土色,没有丝毫鲜活之气。有时候我们还是要把自己的春阳之气释放出来,要有些朝气才舒服。但是,有的人你让他释放激情,他就释放得像这两天的太阳一样,火焦火辣,使人受不了。阳太旺了不行,阴太盛了也不行。所以,这里说“柴立其中央”,就是要居于阴阳之间,居于出入之间。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或者在找这个感觉的时候,怎样把这个“中”的分寸感找到?中国文化讲“中道”,儒释道三教都讲“中道”。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个“中道”把握好呢?
今天刘阿舅给我送来两杆秤,秤杆上的绳子和秤砣摆在适当的位置上,这个秤才能平衡。不然的话,它达不到平衡,就得不出准确的度量。所以,这个准头就是一个“中”字。“平、中、正”三个字,实际上可以会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