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庄子就评论这件事了。“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之中。”庄子说,如果我们为猪想一想,或者让猪自己来做打算,它愿不愿意作祭品呢?要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给你用精饲料喂三个月,然后来斋戒十天,把你的头砍了、腿砍了,当作牺牲,你愿不愿意?当然不愿意了。与其被砍头当作牺牲,还不如天天吃点糠,随便吃点猪草,安安静静地躺在猪圈里混日子,这多舒服呢。
“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zhuàn楯shǔn之上、聚jù偻lǚ之中则为之。”如果从人的角度而言,那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经常说,每个人都有三个生命,一个是社会生命,一个是自然生命,一个是精神生命。自然生命当然就是“糠糟而错之牢之中”,就是有个温饱、有份太平日子也就可以了。但是作为社会的人,为自己谋,那么我们天天想的就是荣华富贵,想有“轩冕之尊”,想升官发财。“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事业成功的人,死的时候可以有很隆重的葬礼。我们看外国元首或者是很著名的人物去世时,有仪仗队前面开路,有豪华的马车载着君主、贵族紧随其后,肃穆的哀乐在广场中回旋,很隆重、很气派。中国古代也有这类场面,王公贵族死后用三棺三椁装起,棺椁之上雕龙画凤,很讲究,很气派。我们看马王堆出土的棺椁雕刻多精美。一般人就感叹,哎呀,人要是这样活一辈子,也很荣耀、很值得了。
但是,庄子意在告诉人们,“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就是尽管你生前富贵荣华,死后装进雕饰精美的棺材,和前边作为祭品的猪“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有什么区别呢?你还是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祭品罢了。
大秦宰相的末路之叹
所以,庄子继续说:“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如果作为一只猪,作为一个自然之物,它当然不愿意承受人类社会的这一套,想跑回猪圈里去过它的自由日子。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人,为什么却要接受连猪都不想接受的这一套呢?
《庄子》的很多篇章里,都有这类的例子。比如《秋水》篇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派人去请庄子。庄子对使者说:“听说你们楚国有神龟,死了三千多年,楚王把龟壳放进黄金做的匣子里,供在宗庙里,打卦时在火上一烤,就能预测吉凶。如果你是那只乌龟,你是愿成为宗庙里供奉的乌龟壳,还是做泥坑里滚爬的乌龟?哪个更安逸?”楚国使者说,还是做泥坑里爬行的乌龟更舒服。庄子就说,好,你回去告诉楚王,我就是那只甘愿在泥坑里爬滚的乌龟。这就是庄子的选择。
从这里我们就要明白,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社会生命和自然生命。我们在社会中生活,面对着功名富贵的诱惑,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忘记了在利益上、名闻利养上的那种残酷争斗。当你真正有了名闻利养,又怎么样呢?所以,道家就愿意回归自然,不愿意在社会上这么龌龊地过日子。当然,佛教说得更深刻了,把我们这个社会比喻成“五浊恶世”。烦恼浊、命浊、见浊、众生结集浊、劫浊,我们这个人间社会,就是由这“五浊”构成的。世界和谐、社会和谐,这是圣人的理想,是为政君子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但是只要人的欲求不除、贪嗔痴不死,这个社会就和谐不起来。所以古代圣贤很注重这个,我们如何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的心境?到底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总之,老庄学说、佛教学说,包括儒家学说,也都在强调这些问题,只不过道家比儒家在这方面说得更深刻、更彻底一些。
庄子讲人的所谓“轩冕之尊”,其实和作为祭品的猪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面对这个关键的取舍问题时,我们当然愿意回归自然,做一个自然逍遥的人,做一个太平无事的人。这样我们就能够安享天年,那就是福莫大焉。
说实话,谁愿意为了功名富贵去蹲监狱、去挨枪子呢?早知道做这些事会被枪毙,那谁都会后悔,都想重新来过。当年大秦宰相李斯被秦二世关在监狱里,就在他被五马分尸之前,看到监狱里的老鼠自由自在、跑来跑去,他觉得还是当老鼠好。李斯在发迹之前是管仓库的,曾经看到老鼠在仓库里偷粮吃,有的被鼠夹子夹死,有的被鼠笼子关住饿死。当时他觉得老鼠太可怜了,认为不能当老鼠,应该当仓库管理员,专门抓老鼠。后来他这个“抓老鼠的”当了宰相,但最终结局却要被灭三族、五马分尸。行刑前他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在上蔡郊外,牵着狗去抓兔子而不可得啊。”所以,最后他觉得当个下层民众好,如小老鼠一样,在阴沟、厕所里晃过去晃过来,自由自在得多。
当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进京时,对他女儿长平公主一刀砍下去,一边砍一边感叹:“何生帝王家!”谁让你生在帝王家里呢?公主苦苦求情,当时长平公主还只有十六岁,拿手一挡,这下成了武侠小说里的“独臂神尼”。崇祯砍掉长平公主一只胳膊,估计不忍心或者来不及再砍,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进了紫禁城,他只好匆匆忙忙在煤山上吊而死。
上面李斯与崇祯皇帝的故事,真让人感叹。我们在没有面对功名富贵带来的麻烦时,都向往功名富贵;当我们在功名富贵之中遇到麻烦时,才开始厌恶功名富贵,才会想到当一个田舍翁,能平平静静、安养天年是多么的舒服、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惜,很多人都悔之晚矣。
我们看这一段“祝宗人”跟猪的对话,深不深刻?但是,我们往往把它当作寓言故事看,并没有认真体会其中的道理。庄子如此深刻、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警示,被我们轻轻放过了。
实际上,很多人在风光的时候是听不进这些话的,甚至还说这不过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很多人觉得庄子凭什么劝别人把功名富贵放下?庄子自己穷得吃不起饭,穿不起衣,只能站着说点酸话而已。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的尺度放大,好好审视自己周边那些发达了的人,看他们是否真的永远发达了?这些年我也看得多了,有些发达了的人,要么是官司缠身,要么就是英年早逝,要么就是惹上抑郁症或癌症之类的麻烦,他们的生命被过度地耗费了,很多人是劳累过度而死。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取舍?怎样选择?这可是大事,是我们的人生定位啊。如果我们以后能够清醒地面对社会性和自然性,能做好取舍,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中能保持清醒,那你这一段就没有白学。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下面庄子就评论这件事了。“为彘谋,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错之牢之中。”庄子说,如果我们为猪想一想,或者让猪自己来做打算,它愿不愿意作祭品呢?要不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给你用精饲料喂三个月,然后来斋戒十天,把你的头砍了、腿砍了,当作牺牲,你愿不愿意?当然不愿意了。与其被砍头当作牺牲,还不如天天吃点糠,随便吃点猪草,安安静静地躺在猪圈里混日子,这多舒服呢。
“自为谋,则苟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zhuàn楯shǔn之上、聚jù偻lǚ之中则为之。”如果从人的角度而言,那也是同样的道理。
我经常说,每个人都有三个生命,一个是社会生命,一个是自然生命,一个是精神生命。自然生命当然就是“糠糟而错之牢之中”,就是有个温饱、有份太平日子也就可以了。但是作为社会的人,为自己谋,那么我们天天想的就是荣华富贵,想有“轩冕之尊”,想升官发财。“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则为之”,事业成功的人,死的时候可以有很隆重的葬礼。我们看外国元首或者是很著名的人物去世时,有仪仗队前面开路,有豪华的马车载着君主、贵族紧随其后,肃穆的哀乐在广场中回旋,很隆重、很气派。中国古代也有这类场面,王公贵族死后用三棺三椁装起,棺椁之上雕龙画凤,很讲究,很气派。我们看马王堆出土的棺椁雕刻多精美。一般人就感叹,哎呀,人要是这样活一辈子,也很荣耀、很值得了。
但是,庄子意在告诉人们,“生有轩冕之尊,死得于腞楯之上、聚偻之中”,就是尽管你生前富贵荣华,死后装进雕饰精美的棺材,和前边作为祭品的猪“加汝肩尻乎雕俎之上”有什么区别呢?你还是社会活动中的一种祭品罢了。
大秦宰相的末路之叹
所以,庄子继续说:“为彘谋则去之,自为谋则取之,所异彘者何也?”如果作为一只猪,作为一个自然之物,它当然不愿意承受人类社会的这一套,想跑回猪圈里去过它的自由日子。同样的道理,我们作为一个人,为什么却要接受连猪都不想接受的这一套呢?
《庄子》的很多篇章里,都有这类的例子。比如《秋水》篇中庄子钓于濮水,楚王派人去请庄子。庄子对使者说:“听说你们楚国有神龟,死了三千多年,楚王把龟壳放进黄金做的匣子里,供在宗庙里,打卦时在火上一烤,就能预测吉凶。如果你是那只乌龟,你是愿成为宗庙里供奉的乌龟壳,还是做泥坑里滚爬的乌龟?哪个更安逸?”楚国使者说,还是做泥坑里爬行的乌龟更舒服。庄子就说,好,你回去告诉楚王,我就是那只甘愿在泥坑里爬滚的乌龟。这就是庄子的选择。
从这里我们就要明白,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社会生命和自然生命。我们在社会中生活,面对着功名富贵的诱惑,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钩心斗角,忘记了在利益上、名闻利养上的那种残酷争斗。当你真正有了名闻利养,又怎么样呢?所以,道家就愿意回归自然,不愿意在社会上这么龌龊地过日子。当然,佛教说得更深刻了,把我们这个社会比喻成“五浊恶世”。烦恼浊、命浊、见浊、众生结集浊、劫浊,我们这个人间社会,就是由这“五浊”构成的。世界和谐、社会和谐,这是圣人的理想,是为政君子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望,也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但是只要人的欲求不除、贪嗔痴不死,这个社会就和谐不起来。所以古代圣贤很注重这个,我们如何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如何面对我们自己的心境?到底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总之,老庄学说、佛教学说,包括儒家学说,也都在强调这些问题,只不过道家比儒家在这方面说得更深刻、更彻底一些。
庄子讲人的所谓“轩冕之尊”,其实和作为祭品的猪没有什么区别。虽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面对这个关键的取舍问题时,我们当然愿意回归自然,做一个自然逍遥的人,做一个太平无事的人。这样我们就能够安享天年,那就是福莫大焉。
说实话,谁愿意为了功名富贵去蹲监狱、去挨枪子呢?早知道做这些事会被枪毙,那谁都会后悔,都想重新来过。当年大秦宰相李斯被秦二世关在监狱里,就在他被五马分尸之前,看到监狱里的老鼠自由自在、跑来跑去,他觉得还是当老鼠好。李斯在发迹之前是管仓库的,曾经看到老鼠在仓库里偷粮吃,有的被鼠夹子夹死,有的被鼠笼子关住饿死。当时他觉得老鼠太可怜了,认为不能当老鼠,应该当仓库管理员,专门抓老鼠。后来他这个“抓老鼠的”当了宰相,但最终结局却要被灭三族、五马分尸。行刑前他对儿子说:“我想和你在上蔡郊外,牵着狗去抓兔子而不可得啊。”所以,最后他觉得当个下层民众好,如小老鼠一样,在阴沟、厕所里晃过去晃过来,自由自在得多。
当年崇祯皇帝在李自成进京时,对他女儿长平公主一刀砍下去,一边砍一边感叹:“何生帝王家!”谁让你生在帝王家里呢?公主苦苦求情,当时长平公主还只有十六岁,拿手一挡,这下成了武侠小说里的“独臂神尼”。崇祯砍掉长平公主一只胳膊,估计不忍心或者来不及再砍,李自成的军队已经进了紫禁城,他只好匆匆忙忙在煤山上吊而死。
上面李斯与崇祯皇帝的故事,真让人感叹。我们在没有面对功名富贵带来的麻烦时,都向往功名富贵;当我们在功名富贵之中遇到麻烦时,才开始厌恶功名富贵,才会想到当一个田舍翁,能平平静静、安养天年是多么的舒服、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惜,很多人都悔之晚矣。
我们看这一段“祝宗人”跟猪的对话,深不深刻?但是,我们往往把它当作寓言故事看,并没有认真体会其中的道理。庄子如此深刻、甚至可以说是惊心动魄的警示,被我们轻轻放过了。
实际上,很多人在风光的时候是听不进这些话的,甚至还说这不过是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很多人觉得庄子凭什么劝别人把功名富贵放下?庄子自己穷得吃不起饭,穿不起衣,只能站着说点酸话而已。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的尺度放大,好好审视自己周边那些发达了的人,看他们是否真的永远发达了?这些年我也看得多了,有些发达了的人,要么是官司缠身,要么就是英年早逝,要么就是惹上抑郁症或癌症之类的麻烦,他们的生命被过度地耗费了,很多人是劳累过度而死。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反省一下,我们应该怎样取舍?怎样选择?这可是大事,是我们的人生定位啊。如果我们以后能够清醒地面对社会性和自然性,能做好取舍,在功名富贵的诱惑中能保持清醒,那你这一段就没有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