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达生》第一讲(2)生命与命运都要认真思考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生命与命运都要认真思考

下边又说,“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这里的“达命之情”指的是通达命运的因果关系。孔子曾经说“五十而知天命”,也说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这样的话。当然,西方人也讲命运,我们如何使自己“知命”乃至于“达命”呢?在《庄子》里,这个“达命”就比孔夫子讲的“知命”还要高一层。孔夫子说“知命”,仅仅是知而已,“达命”则是通达、洞穿。

“达命之情”是什么?我经常说,我们今天在选择,明天还是在选择,把这一百年里每天的选择轨迹连成一条线,就是我们的命运。但你为什么选择?你为什么要这样选择,而不那样选择?因为各人有各人的价值观念,不同的价值观念使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人价值观念高、格调高,他的“命”就可以很精彩;有的人价值观念庸俗,他的取舍也庸俗,那么他的“命”也就不精彩,也就很庸俗。那么,价值观念如何确立?这就需要通过“学养”,使自己的身、心、性三者得到优化。自己的身体得到优化,性格、情趣得到优化,智慧也得到优化,这三者都得到优化了,你的生命才能得自由、得自在。所以,命有命运的密码,这个密码就在我刚才阐述的这两条之中。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把控自己的命运?这个就是“达命之情”,它与“达生之情”是协调统一的,一个是社会生命,一个是自然生命。

“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后面一个“知”作智慧讲。我今天也想有一百万、一千万啊,但我命中没有,就不作此非分之想。我们想一下自己周围的人事关系,看自己的舅子、老表有没有这些?自己的老爸、老妈有没有给我们留下亿万家产?我想当官,今天想当省长,明天想进中央,你有没有那个命?既然你没有那个命,就不要胡思乱想。“无奈何”,我们的人生经常就处于“无奈何”之中啊。有些事情你作不了主,就像一片树叶落在大河的旋涡里,天晓得这片树叶会被河水送到哪个地方。

《红楼梦》中众女子填柳絮词,薛宝钗说“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林妹妹说“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各人说的都不一样,说明各人的价值观、各人的取舍不一样。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社会上不同的人,命运确实不一样。有的人富,他为什么会富?有的人贱,他为什么贱?有的人穷,他为什么穷?有的人达,他为什么达?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每一个人都想突破自己,都想找到一个突破口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扩大自己的认识空间。这个就需要智慧。但这个智慧,有可奈何的,也有不可奈何的。一天二十四小时,自己吃什么、到哪里去玩,这个自己有可能作主。这在可奈何的智慧范畴内。但也有不可奈何的,我经常说,一分钟以后,你想什么你知道吗?一分钟以后,你说什么你知道吗?一年以后,你想什么、有什么因缘,你知道吗?这个就无可奈何了。所以,要成为“达命之情者”,不容易。

我们时刻都处在十字路口上,后面是已知,前面是未知;后面是已拥有,前面是未拥有;后面是过去,前面是未来。不管你是皇帝,亿万富翁,还是小老百姓,都永恒地处于这个“十字路口”上。面对未来,就是无知,是不可知、是未拥有,对此便显得无可奈何,你的智慧也无可奈何。你只有用逼近法,用蚕食政策,今天啃一点,明天啃一点,一口一口地吃,一步一步地走。

“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所以,在智力、知识、能力都无可奈何的地方,我们就不要去强为。古人说“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佛教讲时节因缘,什么叫因缘成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条件成熟了,你才能办好这件事情。如果条件不成熟,你要硬上、莽撞地去做,那么耗了精力却得不偿失,那就不划算。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达生之情”和“达命之情”。

“达生之情者”就要“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就要“不务知之所无奈何”。那些莽撞鬼,他就不相信前途上的麻烦、障碍,结果碰得自己头破血流。一个真正的智者、贤达者,“达生”和“达命”都要考虑到。明白了这个,并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百事不做。这是给那些过于积极的人打一针清醒剂,让他回过头来,明白什么叫“生之情”,什么叫“命之情”。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有所为,这才是真正智者的作略。

 

物有余,常身难养

我们再往下看,“养形必先之以物,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这里的“形”,就包括我们的身体、生命。怎样养形、保养我们这个身体?现在的医药卫生,包括现在的美容业,这样保健、那样养生,简直多得不得了。但是,不论你怎样保健、怎样保养,必需“先之以物”,首先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那你用什么来保养自己?首先温饱问题得解决啊,解决了这个问题,你才有余力去买保健品,去做体育锻炼,去消费那些“养形”的东西。但是,“物有余而形不养者有之矣”。

前段时间,演“林妹妹”的陈晓旭去世了,她有亿万家产,才四十岁出头。张国荣是香港的影帝,身家多少个亿,结果却跳楼了,不想活了。上海、北京有很多老板英年早逝,有些是车祸,有些是疾病,更多的是自己把自己累死的。你说他们有没有物质条件呢?有,绰绰“物有余”嘛,但就是“形不养”啊!现在的“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这些毛病,往往都是“物有余”引发的。钱多,吃得好养得好,结果糖尿病、心脏病、痛风症都来了,这些都是“物有余”,但“形”反而不得“养”的实际例证。

美国人曾经做了个实验,选了两窝老鼠,其中一窝老鼠饱食终日,另外一窝老鼠只让吃三分饱。结果饱食终日的那群老鼠不久就全部得了“三高”,半年之后就都死了。那群只吃三分饱的,五年后都还活蹦乱跳。所以,有时候穷一穷、饿一饿,反而得长寿、得养形。阆中的那位在检察院的朋友,身体很壮,工作很忙,觉得自己头脑不够用,于是干脆饿几天,除了喝水,吃些水果,什么都不吃。几天下来,反觉得很清醒,办事效率也高了。现在检察机关也在风口浪尖上,要应对非常复杂的局面,有时候自己也觉得心力交瘁,难以支撑,饿一饿使自己清醒,这是一个很妙的办法。

所以,“物有余而形不养”,这不是一个悖论。饥寒交迫的时候,想想能够吃一顿饱饭,那该多幸福啊。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解决了温饱问题。现在大家都开始关注养生、养命了,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庄子在几千年前,就把这些问题的答案告诉我们了。

“有生必先无离形,形不离而生亡者有之矣”,那么,生命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就在我们这一百多斤上,活蹦乱跳的。有这个肉身存在,才表明我们的生命存在。但是,有的人是“形不离而生亡者”,尽管他的身体还在,身体还很健康,但是他们的生命已画上句号了。比如植物人,就是“形不离而生亡者”;那些判了无期徒刑关在监狱里的人,他们也算是“形不离而生亡者”,他们的政治生命、经济生命、社会生命也几乎没有了。这种情形是大有人在。

庄子在这里一层一层的,把人生的必然归宿和几个主要的关节点给大家点到了,让大家明白利害,使大家能够清醒做人,让自己活得明明白白。我成功了,我要成功得明明白白;我失败了,我也要失败得明明白白,不能糊里糊涂地了此一生。很多人糊里糊涂地升官发财,又糊里糊涂地背时倒霉,他就不明白其中的种种“因缘”。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