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

《达生》第一讲(4)心平气和爽呆呆


Listen Late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心平气和爽呆呆

下面说“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这个是必然的。做心理咨询的人,首先就是让人要“正平”。能够“弃世则无累”的人,他就没有什么包袱。功名富贵是包袱,妻子儿女是包袱,各种股票账目是包袱,工作上的纠葛也是包袱。他没有这些包袱拖累,他的心就能够“正平”了。

什么叫“正平”呢?就是心正气平。我们心要摆正,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心一乱则气不平。我们经常说要心平气和,心要放平。心要放平不容易啊!用佛教的话说,明心见性才能心平。气和也不容易,用道家的话来说,大周天打通了,你才能气和。一个是大周天要通,一个是要明心见性,这样你才能心平气和,才能真正“正平”。对我们来说,正平这两个字就是没有拖累。说老实话,一个闲人,他就比较正平,所以很多人都想当闲人。以前有些老板们到了放假的时候,就到高原上去“放马”,开起自己的“悍马”到高原上去了。为什么呢?他在社会上拼搏确实很累很累,上下左右种种复杂的关系让人很头疼,经济上运作也并不是一马平川,总之身心会非常疲惫。休假时到旅游胜地、海滩、高原、山林之处,找一个无人的地方,让自己静一静,的确可以达到很好的“正平”效果,这其中的因果关系是非常清晰的。

“弃世则无累”,要弃世,我理解的不是要出家当和尚、当道士,因为和尚、道士也未必就“弃世”了。关键是你的心要有“弃世”的感觉。你心里把这一切都放下了,就是“弃世”,就能够“无累”。

“无累则正平”,那么我们的整个精神状况、心理状况就与常人不一样了。我们看一个人祥不祥和,就看他的眼神,看他的气象。今天来听课的几位新朋友,我就觉得非常祥和,他们就有那种正平之感。为什么呢?我们彼此相互瞄上一眼,心里就清楚了。有些人气质很怪,眼神里就表现出来了。有些人的面部肌肉要表现出来,肤色骨相要表现出来。一个人的气质很柔和,眼神很明亮吉祥,没有阴晦之气,正大堂皇,这个很不容易,要有很深的功夫才行。

《庄子》里类似的说法很多,这里提的是“正平”,《逍遥游》里提的是“逍遥”,《齐物论》里叫“齐物”,《德充符》里就叫“德充”,《大宗师》里叫“大宗师”。庄子的提法很多,怎样使自己达到真人的那种境界?就需要我们如是修、如是行。

“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你“正平”了,那么就与我们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身体成为一体了,就会得到新生。南怀瑾先生的师兄李更生先生,今年九十六岁了,尽管偏瘫了十年,但是真是“与彼更生”啊!仍然精神矍铄,辩才无碍,很了不得。为什么呢?因为他心里就做到了“正平”,他半瘫的身体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思维。前天,他还让我把《永嘉证道歌》送几本过去,他要送给众生。因为他心放得下,我看到的这一批老先生就是不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比常人高明得多。这就是“正平则与彼更生”。

我们身体的新陈代谢,不断地来、不断地去,来来去去构成我们的一生。我们的社会生命也是这样,所谓“三穷三富不到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那么,我们如何“与彼更生”呢?随波逐浪嘛。该上的时候就上,该下的时候就下,要做到上去了不喜、下去了不忧。只有达到了这种宠辱不惊、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境界、气象,你才能够“与彼更生”,随着自然的造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好一个顺势而为的弄潮儿。有些人上得下不得,或者下得上不得,就像“范进中举”一样,好事来了,一高兴却得了神经病。有的人买彩票,中了几百万,一下就发傻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那个福报,他担当不起。有的人遇到祸事,就要跳楼了,要吃耗子药了。总之,要死要活,这就是心性脆弱、不堪一击的表现。有的人好事情会把他击垮,有的人坏事情会把他击倒。不管什么事情把你击倒,总之你就没有用了。真正能做大事的人,他经得起大起大落、大利大患。

苏东坡在《留侯论》里写过,什么叫大勇?什么叫小勇?“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这个境界太低了,像匹夫一样,跟黑社会一样,有什么了不得?真正的大丈夫,天下兴亡他都能够担当起来,在大荣大辱上,他能够立得住,做到面不改色心不跳,那才是真正的好汉。

所以,只有做到“正平”,你才能“与彼更生”,你才能与自然造化、社会发展相适应。“更生”不仅仅是重生,它还有一个和谐之意在里面。只有和谐了才能“更生”,才能“与彼”——自然造化、社会发展、时事变迁相适应,才能够随波逐浪,相与唱和。

“更生则几矣”,这个“几”就接近于道了。其实,“更生”本来就是道之所行。“道可道,非常道”,道就是变动不拘,周游六虚,你能够“与彼更生”,与大道同在,与大道同行,那么你就是“更生则几矣”。几近于什么呢?几近于道矣。

 

看破生死的前提

那么,“事奚足弃而生奚足遗”,这一句我们又怎样理解呢?我们能否真的放下社会之事,把它抛弃了呢?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生存方式,能不能全然放下?这是一个很考验人的事情。佛教里说,首先要有出离心,继之要有菩提心,要做到人我空、法我空。道家庄子的学说虽然不完全像佛家那样,但他提倡的“事奚足弃”,你凭什么能够把事情放得下?“生奚足遗”,又凭什么把生命、精神也放下呢?下边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这并不是说让我们看破红尘去出家,有些人看破红尘出家了,但也不是真正看破,还是浑浑噩噩的。《庄子》这里的看破红尘,叫你“弃事”、“弃形”,是要让你更好地入世、更好地保身。“弃事则形不劳”嘛!你把这些事情放下了,我们的身体就不劳累了。

我办这个书院,有学员就说我,哎呀,你不办这个书院,日子会过得很潇洒,现在这个书院每天的事情一大堆,人过得不安逸,身体都累病了。这个怎么说呢?也没有办法,我这个人就喜好这个,也不得不为。

“弃事”有很多种,有可为之事,有不可为之事,有轻重缓急之事。你把那些不当作的事情放下了,你就举重若轻了。有的人善于当领导,日理万机,而心头不动一念,这就了不起。有的人啥事情都没有做,却累得脚不落地,辫子都立起了,这怎么行呢?你事情都还没有做,你就累得不得了,太无能了嘛!真正能干的人,日理万机似闲庭信步,那就很高明。这个高明从哪里来?就是善于洞察世间因果。你明白了这个事情的种种因果关系,你把这个因果链条给吃稳了,那就是纲举目张,一牵就顺,整个事情就举重若轻,如同四两拨千斤。

 


...more
View all episodesView all episodes
Download on the App Store

禅说庄子|冯学成以禅解庄By 万万读书

  • 5
  • 5
  • 5
  • 5
  • 5

5

1 rat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