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我们读《庄子》,到这里就要好好动脑筋了,他不是让我们去出家,不是让我们把什么都放下,好像工作不要了、老婆不要了、亿万家产不要了,就是“弃世则无累”了。不是这么回事。他这里说“弃事则形不劳”,是要你找出一个“形不劳”的关键点来。这个关键点,就是要把世间的种种因缘关系、因果关系看透、看破,你看不破,你就被事情搅在其中,被事情拖累在其中了。你被拴在其中,当然就不自在。只要你看得破、放得下,那么虽身在事中,也不受事之拖累,不受事之牵绊,这才真正叫“弃事”。为什么“弃事则形不劳”呢?因为事不关己嘛!关己则劳,关己则累,关己则乱。
“遗生则精不亏”,遗生,就是把这个“生命之情”放下了,那么你的精神就不会亏空。有些人得了点病,就像是大祸临头,非常紧张。打个喷嚏也马上要上医院,花几千元钱去做全身体检。你看这是不是很麻烦啊。真正高明的人,他把生死看破了,他无所谓了,得点病就得点病,得大病就得大病。常言道“医得好病,医不好命”,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保证不了你长生不死。现在就有人提倡有病不进医院,为什么呢?因为小病不需要看,自己的免疫力就会解决。重病呢?重病谁都医不了,癌症晚期谁能医得好呢?所以重病也不用看。那么不轻不重的病呢?中等的病也最好不要去看,为什么呢?现在像扁鹊、华佗这样的名医有几个呢?如果你遇到瘟医生,把你的“中病”治成了重病,那还不如不看病。所以,留点病给自己的免疫力去料理吧,锻炼一下身体,找找其他的办法,或者养一养自己,也就扛过去了。
如果你把自己的生命交到那些庸医手里,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看破。生点病怕什么呢?我不看病,有我不看病的理由,为什么呢?现在假药也多,好医生又难找到,那我还看什么病呢?
但是,有人就是放不下,一旦他放下了,他就“不亏”了。我知道有些得癌症的人,本来好好的,偶然到医院一检查,噢,得肺癌、肝癌了。很快,一个星期、一个月就死人了。他不是病死的,是精神亏了,吓死的。如果得癌症了,家属不告诉他,医生也不告诉他,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觉得是胃痛而已,吃点胃药,可能还能多活两年。这个现象也是“遗生则精不亏”。有些话不能说破,说破就麻烦,一般人承担不起,只有英雄豪杰才承担得起。承担得起,那当然就无所谓了。
给老天爷当助手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人为什么感觉劳累?因为事多嘛,是事务多了才累嘛。把那事务的担子放下,你就不会受累了。精神为什么会亏损?是放不下社会中的恩怨情仇嘛。把社会的恩怨情仇放下,你还会消耗精神吗?当然不会了。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了。总之,能把社会上的荣辱是非放下,不再受其折腾,我们的形神能够完满,就能与“天地为一”。我们的精神是“天”,身体是“地”,生命就是“一”,精神、身体都和谐地为我们的生命服务,与天地打成一片了,这才是人生的境界啊。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天地就是阴阳,阴阳就是天地。如果我们生硬地把头上顶着的虚空叫天,脚下踩住的叫地,那就不是这个感觉了。这里的“天地”,就是指阴阳,这一阴一阳正是万物之父母。庄子这里就说了,这个阴阳二气是“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什么叫“散则成始”呢?散,就是死亡了嘛。《易经》里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就是这个意思。散则成始,散了就成了开始,新生事物就开始了嘛!所以道家把这个看得很透。所谓“成则毁也,毁则成也”,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等等。这就是庄子的理论逻辑,“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散了好像死亡了,但有散就有合,新的开始又来了。
那么,什么叫作“形精不亏,是谓能移”呢?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不亏,我们就能与天地万物的造化相协调,就能够于天地阴阳造化之中自在迁流。“能移”什么?就是能移这个精神,使自己这个精神不亏,顺应于阴阳之变化而变化。当然,这个顺应的方法道家讲得很多,特别是道家养生学里,有些具体的修养法则。总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的这个道理、这套学问,就是道家的轮回之说。
“精而又精,反以相天”,也就是说,我们的养生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达到了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相天”了。什么叫相天?就是给老天爷当宰相,当助手,辅助上天,辅助天地以化育万物。“反以相天”,就是自己跳出生死之外,不仅能返本归源,还能帮助老天爷化育万物,把人类社会的事情干好,把自然界的事情干好。
佛教讲“三能变”缘起之说,讲“心生种种法生”,你有了这个变化的本事,基本上就体现了“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的含义。“反以相天”,可以说是体会了大道的真义,既体道而行,反过来又对社会、大自然给予回馈。
我们都知道,近三百年来人类对自然的摧毁是非常可怕的。我也经常说,儒家的主题是社会性,道家的主题是自然性,佛家的主题是精神性。三教虽各有侧重,但是社会、自然、精神,这三者在观念上都是相通的。现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化,社会环境也如此恶劣,那么,人类就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过程。怎样把这个社会调理得更加和谐?怎样把自然生态恢复到和谐状态?这是现代人面临的大问题。的确,这就需要“反以相天”的这类人出现。如果我们只是自己闭门修行,那你就谈不上“反以相天”。只有从“出世之道”进入到“菩萨道”,你才可能“反以相天”。
我也经常说,我们要养和气、养喜神。我们的这个和气、喜神怎么养得起来?这一段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理念。
5
11 ratings
“冯学成先生最新出版著作《禅说庄子》系列共16本,以通俗的语言,对《庄子》中的26篇,通过逐句分析的方式进行解析,结合佛教禅宗思想分析庄禅之间的内在关系,并结合现实人生,突出每篇文字的现实警讯与指导意义,为浮躁迷失的现代人指出另一条安身立命的途径。文字浅白易懂,说理深刻。”
以下内容为节选,学习更多请购买正版书籍
我们读《庄子》,到这里就要好好动脑筋了,他不是让我们去出家,不是让我们把什么都放下,好像工作不要了、老婆不要了、亿万家产不要了,就是“弃世则无累”了。不是这么回事。他这里说“弃事则形不劳”,是要你找出一个“形不劳”的关键点来。这个关键点,就是要把世间的种种因缘关系、因果关系看透、看破,你看不破,你就被事情搅在其中,被事情拖累在其中了。你被拴在其中,当然就不自在。只要你看得破、放得下,那么虽身在事中,也不受事之拖累,不受事之牵绊,这才真正叫“弃事”。为什么“弃事则形不劳”呢?因为事不关己嘛!关己则劳,关己则累,关己则乱。
“遗生则精不亏”,遗生,就是把这个“生命之情”放下了,那么你的精神就不会亏空。有些人得了点病,就像是大祸临头,非常紧张。打个喷嚏也马上要上医院,花几千元钱去做全身体检。你看这是不是很麻烦啊。真正高明的人,他把生死看破了,他无所谓了,得点病就得点病,得大病就得大病。常言道“医得好病,医不好命”,不管是西医还是中医,都保证不了你长生不死。现在就有人提倡有病不进医院,为什么呢?因为小病不需要看,自己的免疫力就会解决。重病呢?重病谁都医不了,癌症晚期谁能医得好呢?所以重病也不用看。那么不轻不重的病呢?中等的病也最好不要去看,为什么呢?现在像扁鹊、华佗这样的名医有几个呢?如果你遇到瘟医生,把你的“中病”治成了重病,那还不如不看病。所以,留点病给自己的免疫力去料理吧,锻炼一下身体,找找其他的办法,或者养一养自己,也就扛过去了。
如果你把自己的生命交到那些庸医手里,就是对自己不负责,所以我们要把这个看破。生点病怕什么呢?我不看病,有我不看病的理由,为什么呢?现在假药也多,好医生又难找到,那我还看什么病呢?
但是,有人就是放不下,一旦他放下了,他就“不亏”了。我知道有些得癌症的人,本来好好的,偶然到医院一检查,噢,得肺癌、肝癌了。很快,一个星期、一个月就死人了。他不是病死的,是精神亏了,吓死的。如果得癌症了,家属不告诉他,医生也不告诉他,他自己也不知道,只是觉得是胃痛而已,吃点胃药,可能还能多活两年。这个现象也是“遗生则精不亏”。有些话不能说破,说破就麻烦,一般人承担不起,只有英雄豪杰才承担得起。承担得起,那当然就无所谓了。
给老天爷当助手
“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人为什么感觉劳累?因为事多嘛,是事务多了才累嘛。把那事务的担子放下,你就不会受累了。精神为什么会亏损?是放不下社会中的恩怨情仇嘛。把社会的恩怨情仇放下,你还会消耗精神吗?当然不会了。如果能做到这样,那就“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了。总之,能把社会上的荣辱是非放下,不再受其折腾,我们的形神能够完满,就能与“天地为一”。我们的精神是“天”,身体是“地”,生命就是“一”,精神、身体都和谐地为我们的生命服务,与天地打成一片了,这才是人生的境界啊。
“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天地就是阴阳,阴阳就是天地。如果我们生硬地把头上顶着的虚空叫天,脚下踩住的叫地,那就不是这个感觉了。这里的“天地”,就是指阴阳,这一阴一阳正是万物之父母。庄子这里就说了,这个阴阳二气是“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什么叫“散则成始”呢?散,就是死亡了嘛。《易经》里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就是这个意思。散则成始,散了就成了开始,新生事物就开始了嘛!所以道家把这个看得很透。所谓“成则毁也,毁则成也”,所谓“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等等。这就是庄子的理论逻辑,“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散了好像死亡了,但有散就有合,新的开始又来了。
那么,什么叫作“形精不亏,是谓能移”呢?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精神不亏,我们就能与天地万物的造化相协调,就能够于天地阴阳造化之中自在迁流。“能移”什么?就是能移这个精神,使自己这个精神不亏,顺应于阴阳之变化而变化。当然,这个顺应的方法道家讲得很多,特别是道家养生学里,有些具体的修养法则。总之,“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的这个道理、这套学问,就是道家的轮回之说。
“精而又精,反以相天”,也就是说,我们的养生功夫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达到了最高境界,那么我们就可以“相天”了。什么叫相天?就是给老天爷当宰相,当助手,辅助上天,辅助天地以化育万物。“反以相天”,就是自己跳出生死之外,不仅能返本归源,还能帮助老天爷化育万物,把人类社会的事情干好,把自然界的事情干好。
佛教讲“三能变”缘起之说,讲“心生种种法生”,你有了这个变化的本事,基本上就体现了“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的含义。“反以相天”,可以说是体会了大道的真义,既体道而行,反过来又对社会、大自然给予回馈。
我们都知道,近三百年来人类对自然的摧毁是非常可怕的。我也经常说,儒家的主题是社会性,道家的主题是自然性,佛家的主题是精神性。三教虽各有侧重,但是社会、自然、精神,这三者在观念上都是相通的。现在自然环境如此恶化,社会环境也如此恶劣,那么,人类就需要一种返璞归真的过程。怎样把这个社会调理得更加和谐?怎样把自然生态恢复到和谐状态?这是现代人面临的大问题。的确,这就需要“反以相天”的这类人出现。如果我们只是自己闭门修行,那你就谈不上“反以相天”。只有从“出世之道”进入到“菩萨道”,你才可能“反以相天”。
我也经常说,我们要养和气、养喜神。我们的这个和气、喜神怎么养得起来?这一段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