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观点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说”出来的
——掌握两种学习思维,拥抱人生的“开放性”
引言:一个反常识的洞察
我们通常认为,思考与表达是一个单向过程:大脑中先形成一个清晰的观点,然后通过语言将其传递出去。但如果这个顺序是反过来的呢?如果我们的观点,恰恰是在“说”出口的那一刻才真正成型,甚至被我们所说的话所“塑造”的呢?
这正是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梅赐琪老师提出的一个深刻洞察。本文将带你深入探讨这个反常识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读完本文,你将不仅理解思想与表达的奇妙关系,还将学会如何像制定作战计划一样,为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规划一张既清晰又灵活的“地图”,让你在知识的海洋中不再迷航。
表达先于观点:我们都是一边说话,一边思考的“大语言模型”
梅赐琪老师指出,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我们对大多数事情并没有一个预设的、明确的观点。观点是在何时产生的呢?是在我们需要“表达”的时候。
当表达的需求出现时,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生成式大模型”。它会迅速调取相关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一边组织语言,一边进行逻辑推理,最终“生成”一个观点。你很可能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会议上被突然点名发言,开口之前脑中一片模糊,但随着自己开始阐述,思路反而越来越清晰,观点也随之明确。
这个过程与AI大语言模型的工作原理惊人地相似。AI基于海量的上下文数据,通过概率计算来预测下一个最合适的词。因此,它生成的内容极大地依赖于“上一句话”。如果上下文中出现了一个小错误或某种模式(比如连续的逗号),AI就可能陷入这个模式无法自拔,开始“胡言乱语”。
人类同样如此。梅老师举了一个座谈会的例子:会议的最终走向,往往是由第一个发言者的基调决定的。他的表达为整个讨论提供了最初的“上下文”,后续的参与者会不自觉地围绕这个框架进行思考和表达,观点也就在这个互动和“生成”的过程中诞生了。
这也揭示了一个思维陷阱:一旦我们公开表达了某个立场,就很容易被这个立场“俘获”。为了维护观点的一致性,我们会不自觉地为这个立场寻找更多证据,而忽略那些相反的信息。我们成了自己话语的“囚徒”。
理解了“表达塑造观点”这一原理,我们就能获得一个强大的武器:通过主动表达来驱动深度思考。这正是我坚持每天分享的原因,它是一种强迫自己整合信息、形成观点的“费曼学习法”。同样,我也鼓励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对公共议题的讨论。因为只有当你开始表达,你才真正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经过锤炼的观点。而这种思考层次的提升,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成为引领者的必经之路。
两种知识,两种路径:你是“演进式”还是“设计式”学习者?
既然表达与思考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更高效地学习,以便拥有更高质量的“思考原料”呢?这就需要我们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知识体系:演进式知识与设计式知识。
- 演进式知识(如哲学、历史等人文社科):这类知识是“自底向上”发展的。每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都建立在对前人思想的继承、批判或回应之上,它是一个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不断演进的生命体。因此,学习这类知识的最佳路径,是从哲学史入手,理解其思想的来龙去脉。如果直接学习某个孤立的理论,就如同看一棵没有根的树,难以真正理解其精髓。
- 设计式知识(如计算机、工程等学科):这类知识是“自顶向下”构建的。它们通常源于一个明确的需求(例如“我需要一个能快速计算的工具”),然后通过逻辑拆解、模块设计、最终实现。计算机的诞生不是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一个目标明确的工程设计。
有趣的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常常与这两种知识的内在逻辑相悖,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特征人文社科 (演进式)工程学科 (设计式)发展模式自底向上 (Bottom-up),基于历史不断演化自顶向下 (Top-down),基于需求进行设计核心驱动前人思想与时代问题明确的目标与功能需求理想学习路径从历史脉络入手,理解其演进过程先建立整体蓝图,再深入局部细节常见教学误区直接灌输最终理论,使知识失去生命力从零散的编程语言、工具学起,让学习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Export to Sheets
学习计算机的学生,常常一上来就被要求学习C语言、Java等具体工具,然后是框架、数据库……他们在一个个知识点中跋涉,却完全没有一张系统的“地图”,不知道这些零件在整个系统中处于什么位置、有何作用。这种迷失感和焦虑感,正是由于采用了错误的“自底向上”教学法来学习一个本应“自顶向下”理解的学科。
正确的做法是:在学习任何一门工程学科时,都应先从顶层开始,了解它的整体架构。比如学软件开发,先搞清楚什么是前端、后端、数据库,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整个系统运行在怎样的操作系统之上。有了这张“地图”,你再去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就会思路清晰,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学为何用。
像制定作战计划一样学习:“施里芬计划”的启示
无论是通过表达来形成观点,还是通过“自顶向下”的方式来规划学习,我们都需要一个顶层设计,一张蓝图。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制定一个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计划呢?
答案是否定的。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最重要的概念:保持开放性。
一个绝佳的例子是一战时期德国总参谋部制定的**《施里芬计划》**。这份作战计划以其惊人的详尽而闻名,它精确规定了每一支部队在每一天应该抵达的位置和执行的任务。然而,战场的瞬息万变,任何计划都不可能被完美执行。那么,制定如此详细的计划意义何在?
它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提供一个僵化的脚本,而是为了给所有指挥官一张共享的“地图”。通过这个计划,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友军的位置、整体的战略意图以及物资的部署。当战场出现意外情况时,这张“地图”就成了他们灵活决策、互相协同的依据。他们知道可以从哪里获得支援,自己的行动会对全局产生什么影响。
这个道理对我们的学习和人生规划有着深刻的启——计划的价值在于提供方向感和决策依据,而非束缚你的手脚。
企业管理也是如此。很多公司为了方便管理,会将复杂的目标简化为几个KPI(关键绩效指标)。结果,员工们为了完成KPI而工作,最终虽然指标达成了,却可能离公司的真实目标越来越远。这就是把“地图”当成了“目的地”,失去了开放性。
因此,一个高效的学习者和规划者,应该做到:
- 自顶向下构建蓝图:为你的学习或人生目标,画一张清晰的地图。
- 自底向上实践探索:在学习具体知识、执行具体任务时,保持敏锐。
- 保持开放,持续迭代:根据你学到的新知识、遇到的新情况、产生的兴趣变化,不断更新和迭代你的地图。
结论:成为自己思想与人生的主动建构者
让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核心洞见:
- 思想是在表达中生成的:不要等到“想清楚了”再说,主动去说、去写,本身就是最高效的思考方式。
- 学习需区分路径:面对“演进式”知识,要追根溯源;面对“设计式”知识,要先鸟瞰全局。
- 规划是为了更好地应变:你的人生蓝图应该像一份“作战计划”,它给你信心和方向,更赋予你在变化中灵活调整的智慧。
这些观点共同指向一个更深层的意义:我们不必做思想的被动接收者或命运的随机漂流者,而可以成为自己思想体系与人生路径的主动建构者。
那么,从今天起,你准备通过“表达”来理清哪个一直模糊不清的想法呢?
笔记
核心观点
- 表达先于观点:我们并非先有成熟观点再表达,而是在表达的过程中,大脑才像“生成式模型”一样,整理信息、形成并清晰化自己的观点。
- 两种知识体系与学习方法:
人文社科(如哲学):是“演进式”的,建立在前人思想之上,应自底向上(从历史脉络)学习。
工程学科(如计算机):是“设计式”的,为解决特定需求而生,应先自顶向下(建立系统蓝图)再深入细节。 - 保持开放性:无论是学习还是人生规划,都需要一张“地图”(顶层设计),但不能被其束缚。要像德国的“施里芬计划”一样,将计划作为应对变化的指南而非僵化的脚本,在实践中不断迭代。
关键类比
- 人脑 vs. 大语言模型:人在表达观点时,和AI一样,会受“上下文”(自己刚说的话或他人的发言)的巨大影响,观点在输出过程中被动态塑造。
- 学习规划 vs. 施里芬计划:一战时德军的作战计划详尽无比,其目的不是为了死板执行,而是为了让所有人都了解全局,从而在战场变化时能灵活协同。我们的学习计划也应如此,它提供方向感,但我们必须保持开放性以应对实际情况。
行动启示
- 多说多写以思考:要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见解,最好的方法是主动去表达和分享,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思考和学习过程(类似费曼学习法)。
- 看清学科本质,用对学习方法:学习工科时,先建立全局观,画出知识地图;学习文科时,先追溯历史演进,理解来龙去脉。
- 拥抱“计划好的不确定性”:制定清晰的目标和蓝图,但在执行过程中保持灵活,根据新知识和新兴趣,随时调整和迭代你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