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以前的我,在日记里,在和朋友的闲聊中,可能确实表达过很多次对北京非常讨厌的情绪。那时候,它像一个巨大的、冰冷的牢笼,我身处其中,只感到压抑、焦虑和窒息。那时的厌恶,是真实的,是发自肺腑的。
但是,人是会变的,心境也会随时间流转。如今,我离开北京已经三年多了,每日面对着这片广阔无垠的大海,呼吸着清冽的海风,那种曾经刻骨铭心的厌恶,真的已经逐渐消散,甚至快要没有了。
我并没有那么厌恶它了,这并不是说我和它和解了,更像是...我终于看清了它。我只是知道了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知道了它运转的规则,知道了它高楼间隙里的光亮与阴影。我太了解它了,就像读完了一本厚重的大书,我了解了它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标点,所以我不再像年轻时对它那么有兴趣了。
这几年,也总有人会问我:小胖,你还会回北京吗?
我总是笑一笑。我回去干什么呢?
回去上班吗?那是不可能的。我花了七年的时间,才终于鼓起勇气挣脱了那张网,我怎么可能再心甘情愿地钻回去?我早已厌倦了那种为了生存而出卖时间和灵魂的生活,厌倦了地铁里的拥挤和格子间里的麻木。
可要是不回去上班,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不出来。北京那座城市,它的一切似乎都和“工作”与“奋斗”牢牢绑定。它太昂贵了。我又没什么钱,在那里要花很多很多钱。我在这里,一年一万五千块就能活得自在安然,但在那里,这点钱恐怕连一个月都撑不下去。
除非,就像我常和朋友开玩笑说的,除非你给我用不完的钱,我或许才会考虑去那里。但那时的“回去”,也不过是换个地方看风景的游客,和当初那个挣扎的“北漂”早已不是同一个人了。
说到底,北京只不过是我人生长河中的一段。它就像我待过两年半的上海,像我度过四年青春的长春。那些城市都曾是我的“现在”,而今,它们都成了遥远的过去,在记忆里变得非常模糊。
你让我回上海吗?回长春吗?那也是不可能的。它们都已经成为了不可追回的往事,甚至有时候,我得费力去回想,才能记起某条街道的名字,某个熟悉的面孔。我想,再过几年,北京也会像上海和长春一样,对我来说变得一点也不重要。
我一向不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人为什么会怀旧?大抵是因为对“现在”不满。可我对“现在”的生活满意极了。
我不在乎过去是多么糟糕,也不留恋过去是多么幸福,那些都不如眼前的一切来得真实。我现在看到的,是这片清澈的、深沉的大海;我听到的,是邻家那只大黄狗隔着院墙传来的“汪汪”声;我闻到的,是秋天里野菊花和海风混合在一起清新的花香。
我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这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我厌恶北京,是因为那时我被困在其中,我别无选择。而当我跳出来,站在千里之外的海边回望它时,它也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一个我曾经逗留过七年的地方,仅此而已。
就像苏轼说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现在的心境大抵就是如此。
所以,我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少谈到北京。它是我生命中的一段经历,但不再是我的未来。孔子早就说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人没有必要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无论是甜蜜还是苦涩。
只有放下过去,放下那些曾经的怨恨、不甘、迷茫,才能更轻松地往前走。而我眼前的路,就是这片银色的沙滩,这条通往大海的、没有尽头的路。
By 海边的第欧根尼以前的我,在日记里,在和朋友的闲聊中,可能确实表达过很多次对北京非常讨厌的情绪。那时候,它像一个巨大的、冰冷的牢笼,我身处其中,只感到压抑、焦虑和窒息。那时的厌恶,是真实的,是发自肺腑的。
但是,人是会变的,心境也会随时间流转。如今,我离开北京已经三年多了,每日面对着这片广阔无垠的大海,呼吸着清冽的海风,那种曾经刻骨铭心的厌恶,真的已经逐渐消散,甚至快要没有了。
我并没有那么厌恶它了,这并不是说我和它和解了,更像是...我终于看清了它。我只是知道了它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知道了它运转的规则,知道了它高楼间隙里的光亮与阴影。我太了解它了,就像读完了一本厚重的大书,我了解了它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标点,所以我不再像年轻时对它那么有兴趣了。
这几年,也总有人会问我:小胖,你还会回北京吗?
我总是笑一笑。我回去干什么呢?
回去上班吗?那是不可能的。我花了七年的时间,才终于鼓起勇气挣脱了那张网,我怎么可能再心甘情愿地钻回去?我早已厌倦了那种为了生存而出卖时间和灵魂的生活,厌倦了地铁里的拥挤和格子间里的麻木。
可要是不回去上班,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不出来。北京那座城市,它的一切似乎都和“工作”与“奋斗”牢牢绑定。它太昂贵了。我又没什么钱,在那里要花很多很多钱。我在这里,一年一万五千块就能活得自在安然,但在那里,这点钱恐怕连一个月都撑不下去。
除非,就像我常和朋友开玩笑说的,除非你给我用不完的钱,我或许才会考虑去那里。但那时的“回去”,也不过是换个地方看风景的游客,和当初那个挣扎的“北漂”早已不是同一个人了。
说到底,北京只不过是我人生长河中的一段。它就像我待过两年半的上海,像我度过四年青春的长春。那些城市都曾是我的“现在”,而今,它们都成了遥远的过去,在记忆里变得非常模糊。
你让我回上海吗?回长春吗?那也是不可能的。它们都已经成为了不可追回的往事,甚至有时候,我得费力去回想,才能记起某条街道的名字,某个熟悉的面孔。我想,再过几年,北京也会像上海和长春一样,对我来说变得一点也不重要。
我一向不是一个喜欢怀旧的人。人为什么会怀旧?大抵是因为对“现在”不满。可我对“现在”的生活满意极了。
我不在乎过去是多么糟糕,也不留恋过去是多么幸福,那些都不如眼前的一切来得真实。我现在看到的,是这片清澈的、深沉的大海;我听到的,是邻家那只大黄狗隔着院墙传来的“汪汪”声;我闻到的,是秋天里野菊花和海风混合在一起清新的花香。
我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的这一切,才是最重要的。
我厌恶北京,是因为那时我被困在其中,我别无选择。而当我跳出来,站在千里之外的海边回望它时,它也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一个我曾经逗留过七年的地方,仅此而已。
就像苏轼说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现在的心境大抵就是如此。
所以,我以后可能会越来越少谈到北京。它是我生命中的一段经历,但不再是我的未来。孔子早就说过,“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人没有必要总是沉浸在过去的回忆里,无论是甜蜜还是苦涩。
只有放下过去,放下那些曾经的怨恨、不甘、迷茫,才能更轻松地往前走。而我眼前的路,就是这片银色的沙滩,这条通往大海的、没有尽头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