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来看第一句。
小国寡民。
最理想的社会是国家小、人口少的社会。
老子认为,小小的国家,挺好。其实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强调一定要小,而是强调了一种状态,就是小国之后的安定祥和,小国之后的不尚武,不纷争的状态。
所以本章老子的基调,就是讲述了他眼中的理想社会的样子。小国寡民,是说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少,而民众的品德越来越纯良。这样以来,治理大国,就像治理小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前面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小的国家治理好了,那么到最后,邻国和睦,天下就太平了,百姓就安定了。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什,十。伯,百。什伯,泛指很多,多种多样。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但是他们却不怎么使用。
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由于人们内心极度富足,所以,人们不会贪求器物的大,不会贪求器物的奇。因为人们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挥霍和享受。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向很远的地方迁徙。
就是说人们都知足常乐,无忧无虑,重视生命,重视内心的精进和修炼,因此对于身外之物,对于外界的追逐,就非常淡泊了,所以也就不会“远徙”了,不会随便搬到很远的地方去居住。
所以,老子接着说: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辆。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就是说,虽然有船、有车,却无人乘坐它去远行他乡。
即使你的交通十分方便,人们也不会舍弃家乡去远途跋涉。为什么呢?人们衣食丰足,并且可享天伦之乐,何必要在外漂泊而忙碌奔波呢?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陈:读zhèn,同“阵”,布阵。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是说,虽然有铠甲、有兵器,却有人使用它去布阵打仗。
因为天下太平,国家和睦,这些东西现在根本用不上。很少有战争的发生,当然也就用不着这些兵器和作战的工具了。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前面这几句,老子使用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式,“使有……而不……”,“虽有……无所……”,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贫穷的什么都没有,不是科技就很落后,而是,即使有这些,但是我们的首要选择是,不用。言外之意,就是迫不得已,我们还是要使用的。这个意思老子在前面的章节断断续续都有透漏,比如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比如,取天下常以无事,等等,放到现在,这个就像我们关于核武器的态度是一样的,我们不主张动用核武器,但是,前提是,你得有核武器,否则,你就是没有实力的狂妄和自大,就没有任何威慑和说服力了。所以,如果你没有,那么你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就是现在的利比亚的下场,而反之,就会像现在的朝鲜一样,虽然是小国,弹丸之地,但是没有哪个国家现在敢轻易动武。就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所以,站在执政者的角度,老子一方面表明了自己对于外交,对于战争,对于用兵的主张,而另一方面,就不是对外的,就是对内治国,对于民生,对于百姓的生活,对于百姓的精神状态的美好期许。
所以,老子接着说: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人们的思想恢复到结绳记事时代的淳朴状态。
所以,并不是说老子想让时代倒退,而是老子对于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期望。人们自给自足,没有欺诈,没有掠夺,没有战争和压迫。
那么,达到了这种精神状态,民众具体生活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老子下面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百姓对自己所吃的食物觉得非常香甜,对自己所穿的衣服觉得非常美观,对自己所住的房子觉得非常安适,对流传的风俗觉得很有乐趣。
总之,就是人们对于吃,对于穿,对于住,都很满足,人们的幸福指数非常高,满意度非常高。对比现在,我们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比老子那个年代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我们有些人却总感觉,不怎么幸福。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生活相对来说是富足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有时候确实极度贫瘠的,甚至是荒芜的。没有精神信仰,没有精神寄托,没有心灵归宿,只有通过外在物质的追求,来换得短暂精神的麻木,说实话,有些可悲,有些悲凉。
所以换句话说,你要求的越多,你的痛苦就会越多。能够简简单单的“甘其食”,简简单单的“美其服”,简简单单的“安其居”,也许,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才是你在经历了风雨,经历了风霜之后,对幸福最简单而最直接的诠释。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邻国之间能够互相望见到对方,能够互相聆听到对方的鸡鸣狗吠之声。
这里就是说明人们居住的很近,并不一定真的有狗叫,有鸡叫。只是老子对于当时人们生活状态写实的描述而已。
所有这些,形成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后: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往来:冲突,干扰。重点,这个不是礼尚往来的往来,而是冲突,而是摩擦,战争等意思。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起来,就是说,两国的老百姓直到老死,最终不相互干扰,不相互争战。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在这样的国家,所有人都能够活到自然到老,都能衰老而死,所有人都能和平的活到老年才死去,所有人都能寿终正寝,都能安享天年。虽然物质不是极度富裕的,但是,由于精神和信仰的加持,由于高度和自然的融合,
就使得老子本章描述的这个小国寡民,达到了老子最理想的社会境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我们来看第一句。
小国寡民。
最理想的社会是国家小、人口少的社会。
老子认为,小小的国家,挺好。其实老子在这里并不是强调一定要小,而是强调了一种状态,就是小国之后的安定祥和,小国之后的不尚武,不纷争的状态。
所以本章老子的基调,就是讲述了他眼中的理想社会的样子。小国寡民,是说国家的职能越来越少,而民众的品德越来越纯良。这样以来,治理大国,就像治理小国是一样的,所以老子前面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每个小的国家治理好了,那么到最后,邻国和睦,天下就太平了,百姓就安定了。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什伯:什,十。伯,百。什伯,泛指很多,多种多样。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但是他们却不怎么使用。
就是说,在这样的社会,由于人们内心极度富足,所以,人们不会贪求器物的大,不会贪求器物的奇。因为人们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而不是物质世界的挥霍和享受。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百姓看重生命而不向很远的地方迁徙。
就是说人们都知足常乐,无忧无虑,重视生命,重视内心的精进和修炼,因此对于身外之物,对于外界的追逐,就非常淡泊了,所以也就不会“远徙”了,不会随便搬到很远的地方去居住。
所以,老子接着说: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舆:车辆。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就是说,虽然有船、有车,却无人乘坐它去远行他乡。
即使你的交通十分方便,人们也不会舍弃家乡去远途跋涉。为什么呢?人们衣食丰足,并且可享天伦之乐,何必要在外漂泊而忙碌奔波呢?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陈:读zhèn,同“阵”,布阵。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就是说,虽然有铠甲、有兵器,却有人使用它去布阵打仗。
因为天下太平,国家和睦,这些东西现在根本用不上。很少有战争的发生,当然也就用不着这些兵器和作战的工具了。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前面这几句,老子使用了非常有意思的句式,“使有……而不……”,“虽有……无所……”,什么意思,就是说,我们不是贫穷的什么都没有,不是科技就很落后,而是,即使有这些,但是我们的首要选择是,不用。言外之意,就是迫不得已,我们还是要使用的。这个意思老子在前面的章节断断续续都有透漏,比如兵者,不得已而用之,比如,取天下常以无事,等等,放到现在,这个就像我们关于核武器的态度是一样的,我们不主张动用核武器,但是,前提是,你得有核武器,否则,你就是没有实力的狂妄和自大,就没有任何威慑和说服力了。所以,如果你没有,那么你的结果,就是现在的伊拉克,就是现在的利比亚的下场,而反之,就会像现在的朝鲜一样,虽然是小国,弹丸之地,但是没有哪个国家现在敢轻易动武。就是因为他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所以,站在执政者的角度,老子一方面表明了自己对于外交,对于战争,对于用兵的主张,而另一方面,就不是对外的,就是对内治国,对于民生,对于百姓的生活,对于百姓的精神状态的美好期许。
所以,老子接着说: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人们的思想恢复到结绳记事时代的淳朴状态。
所以,并不是说老子想让时代倒退,而是老子对于人们精神状态的一种期望。人们自给自足,没有欺诈,没有掠夺,没有战争和压迫。
那么,达到了这种精神状态,民众具体生活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老子下面说: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百姓对自己所吃的食物觉得非常香甜,对自己所穿的衣服觉得非常美观,对自己所住的房子觉得非常安适,对流传的风俗觉得很有乐趣。
总之,就是人们对于吃,对于穿,对于住,都很满足,人们的幸福指数非常高,满意度非常高。对比现在,我们现在虽然生活水平比老子那个年代不知好了多少倍,但是,我们有些人却总感觉,不怎么幸福。为什么呢?因为,虽然我们现在物质生活相对来说是富足的,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有时候确实极度贫瘠的,甚至是荒芜的。没有精神信仰,没有精神寄托,没有心灵归宿,只有通过外在物质的追求,来换得短暂精神的麻木,说实话,有些可悲,有些悲凉。
所以换句话说,你要求的越多,你的痛苦就会越多。能够简简单单的“甘其食”,简简单单的“美其服”,简简单单的“安其居”,也许,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才是你在经历了风雨,经历了风霜之后,对幸福最简单而最直接的诠释。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邻国之间能够互相望见到对方,能够互相聆听到对方的鸡鸣狗吠之声。
这里就是说明人们居住的很近,并不一定真的有狗叫,有鸡叫。只是老子对于当时人们生活状态写实的描述而已。
所有这些,形成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后: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往来:冲突,干扰。重点,这个不是礼尚往来的往来,而是冲突,而是摩擦,战争等意思。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起来,就是说,两国的老百姓直到老死,最终不相互干扰,不相互争战。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在这样的国家,所有人都能够活到自然到老,都能衰老而死,所有人都能和平的活到老年才死去,所有人都能寿终正寝,都能安享天年。虽然物质不是极度富裕的,但是,由于精神和信仰的加持,由于高度和自然的融合,
就使得老子本章描述的这个小国寡民,达到了老子最理想的社会境界: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417 Listeners
0 Liste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