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gn up to save your podcasts
Or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在攻克这些坚硬强壮事物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它。
为什么呢?因为: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对于水来说,是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什么意思?其实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明了水和大道一样,它的不可替代性。为啥老子会认为水就是不可替代的呢?其实是这里是指的水的柔弱但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特性。那么,为么是水,而不是空气,或者是土呢?这里一方面是这些东西胜刚强的特性不明显,最重要的,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五行学说是大家默认的,也就是说宇宙都是有这水火金木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符合有柔克刚的属性的,也就只有水了,所以老子说这个水,它在这方面,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结合个时代和文化背景,我们就能理解老子思想的出处和内容了。而事实上,老子对水的评价是相当的高,道德经全书多处出提到水,并且水的特性的思想可谓一直延伸到全书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水的柔弱的思想,而这个柔字,在道德经全书就出现十一处之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弱的能够胜过强的,柔的能够胜过刚的。
而关于本句话的理解,站在太极的角度,可能好理解一下,就是最最刚强的东西,是需要柔弱的东西来克制的,就像太极图,阳的尽头是阴,阴的尽头就是阳。所以,刚强的尽头,就像阳的尽头,就变成阴,那么刚强的尽头变成柔弱了。所以,以强制强,以暴制暴,老子迫不得已是不主张的,因为老子认为,有些时候,表现出弱的,表现出柔的,它的结果,反而是胜过强的,胜过刚的。
举个例子,刘邦夺得天下之后,来了个,狡兔死走狗烹,被他分封的七个异姓王中,包括韩信在内,除了两个病死的,剩下的五个,全都被刘邦诛杀了。
而和韩信不同,萧何最终得以保全自己,为什么?萧何知道弱之胜强的道理。而刘邦不是不提防萧何,尽管平时萧何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刘邦仍不放心,所以,萧何在后期,就开始装聋作哑了,开始故意毁掉自己的名誉,开始做一些贪污受贿,侵吞民田的事情。这样以来,刘邦才打消了对萧何的怀疑,萧何才得以保全自己。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结合当时刘邦的性格变化,也许,萧何的做法,才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了解,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去实践。
就是说,这个道理,听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什么道理呢?就是老子上面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也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所以,基于此,老子针对执政者,给出了下面的结论: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承受,承担。后面的受和这个是一个意思。
垢:污垢,引申为耻辱的意思。
连起来,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就是说,因此,圣人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可以配称国家的君主。
这个就像蔺相如一样,我们说蔺相如由于出色的外交能力而声名大噪,作为打仗出身的名将廉颇就不服气了,认为蔺相如动动嘴皮子就做了上卿,所以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选择一直忍让回避,因为他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他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赵国。所以,当廉颇知道蔺相如躲避自己的真实原因后,廉颇被蔺相如宽宏的大局气度所深深感动,因此,廉颇亲自登门,并且负荆请罪,然后二人冰释前嫌,齐心协力,共同报效国家,二人“将相和”的故事也被传为千年佳话。
所以,蔺相如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暂时屈辱的行为,在老子看来,已经,可以做社稷主,做国家的君王了。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不祥:灾难。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就是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承受灾难的人,才可以配做天下的君王。
这里老子更进一步,不光是一个小小的国家了,而是,如果你想夺取天下,你首先要能承受一个国家发生的灾难,以此为基础,你才有可能取得天下。
崇祯皇帝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亡了国,不是我的原因,就是你们这些大臣给弄的。殊不知这些大臣都是谁录用的?所以,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亡国之君。国家发生了动乱,国家发生了灾难,没有担当,推卸责任,当然不配做天下的君王了。
所以,做君王的资格,不是你能不能享受的了君王带来的荣誉、带来的供奉、带来的好处等等这些有好处的一面,而是看你能不能承受,君王应该承受的国家的动乱,国家的灾害,被刺杀的风险等等这些有害的一面。换个说法,就是说,老强调的不是你可以受国之祥,而是受国不祥,作为执政者,你所需要的,一直都不是表面的虚荣和摆设,而是在关键时刻,你要具有实质的能力和担当。
正言若反
正面的语言往往外表上看上去却像是反说一样。
什么意思?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我的主张和思想,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错误的,其实是正确的,只要你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认同了。
就是告诉我们,许多事情,它都是相反相成的。比如老子前面章节提到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方无隅等等。
本来看上去是彼此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在某些条件下,它们却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容,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看见天上有一条龙,那么,老子,他一定认为天上有两条龙,因为,有一条看得见的龙,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龙。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正言若反。
我们来看第一句。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天下没有什么事物比水更柔弱的,然而在攻克这些坚硬强壮事物方面,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胜过它。
为什么呢?因为:
以其无以易之。
因为对于水来说,是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什么意思?其实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明了水和大道一样,它的不可替代性。为啥老子会认为水就是不可替代的呢?其实是这里是指的水的柔弱但是可以战胜刚强的特性。那么,为么是水,而不是空气,或者是土呢?这里一方面是这些东西胜刚强的特性不明显,最重要的,就是在老子那个时代,五行学说是大家默认的,也就是说宇宙都是有这水火金木土这五种元素组成的,所以,符合有柔克刚的属性的,也就只有水了,所以老子说这个水,它在这方面,有它的不可替代性。
结合个时代和文化背景,我们就能理解老子思想的出处和内容了。而事实上,老子对水的评价是相当的高,道德经全书多处出提到水,并且水的特性的思想可谓一直延伸到全书的内容。最典型的就是水的柔弱的思想,而这个柔字,在道德经全书就出现十一处之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弱的能够胜过强的,柔的能够胜过刚的。
而关于本句话的理解,站在太极的角度,可能好理解一下,就是最最刚强的东西,是需要柔弱的东西来克制的,就像太极图,阳的尽头是阴,阴的尽头就是阳。所以,刚强的尽头,就像阳的尽头,就变成阴,那么刚强的尽头变成柔弱了。所以,以强制强,以暴制暴,老子迫不得已是不主张的,因为老子认为,有些时候,表现出弱的,表现出柔的,它的结果,反而是胜过强的,胜过刚的。
举个例子,刘邦夺得天下之后,来了个,狡兔死走狗烹,被他分封的七个异姓王中,包括韩信在内,除了两个病死的,剩下的五个,全都被刘邦诛杀了。
而和韩信不同,萧何最终得以保全自己,为什么?萧何知道弱之胜强的道理。而刘邦不是不提防萧何,尽管平时萧何尽心竭力,尽职尽责,刘邦仍不放心,所以,萧何在后期,就开始装聋作哑了,开始故意毁掉自己的名誉,开始做一些贪污受贿,侵吞民田的事情。这样以来,刘邦才打消了对萧何的怀疑,萧何才得以保全自己。所以,结合当时的形势,结合当时刘邦的性格变化,也许,萧何的做法,才是他最明智的选择。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这个道理天下没有人不了解,但是却没有多少人去实践。
就是说,这个道理,听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很难了。什么道理呢?就是老子上面说的,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也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所以,基于此,老子针对执政者,给出了下面的结论: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承受,承担。后面的受和这个是一个意思。
垢:污垢,引申为耻辱的意思。
连起来,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就是说,因此,圣人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可以配称国家的君主。
这个就像蔺相如一样,我们说蔺相如由于出色的外交能力而声名大噪,作为打仗出身的名将廉颇就不服气了,认为蔺相如动动嘴皮子就做了上卿,所以要找机会羞辱蔺相如。而蔺相如选择一直忍让回避,因为他知道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他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赵国。所以,当廉颇知道蔺相如躲避自己的真实原因后,廉颇被蔺相如宽宏的大局气度所深深感动,因此,廉颇亲自登门,并且负荆请罪,然后二人冰释前嫌,齐心协力,共同报效国家,二人“将相和”的故事也被传为千年佳话。
所以,蔺相如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而承受暂时屈辱的行为,在老子看来,已经,可以做社稷主,做国家的君王了。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
不祥:灾难。
受国不祥,是谓天下王,就是说,能够为了国家利益承受灾难的人,才可以配做天下的君王。
这里老子更进一步,不光是一个小小的国家了,而是,如果你想夺取天下,你首先要能承受一个国家发生的灾难,以此为基础,你才有可能取得天下。
崇祯皇帝说,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亡了国,不是我的原因,就是你们这些大臣给弄的。殊不知这些大臣都是谁录用的?所以,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亡国之君。国家发生了动乱,国家发生了灾难,没有担当,推卸责任,当然不配做天下的君王了。
所以,做君王的资格,不是你能不能享受的了君王带来的荣誉、带来的供奉、带来的好处等等这些有好处的一面,而是看你能不能承受,君王应该承受的国家的动乱,国家的灾害,被刺杀的风险等等这些有害的一面。换个说法,就是说,老强调的不是你可以受国之祥,而是受国不祥,作为执政者,你所需要的,一直都不是表面的虚荣和摆设,而是在关键时刻,你要具有实质的能力和担当。
正言若反
正面的语言往往外表上看上去却像是反说一样。
什么意思?老子在这里就是说,我的主张和思想,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错误的,其实是正确的,只要你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认同了。
就是告诉我们,许多事情,它都是相反相成的。比如老子前面章节提到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方无隅等等。
本来看上去是彼此对立的、互相排斥的,但在某些条件下,它们却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容,互相渗透,形成了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还是那句话,如果我们看见天上有一条龙,那么,老子,他一定认为天上有两条龙,因为,有一条看得见的龙,还有一条,是看不见的龙。
好,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定时收听四哥品书,道德经讲解,下一章的内容。
如果你想系统地学习《道德经》九九八十一章的全部内容,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四哥品书的知识星球,三天内,不满意全额退款。
四哥品书,只读经典,让你熟读国学精粹,让你超凡入圣!
417 Listeners
0 Listeners